巧借极值理解地理事物的变化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张波
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理事物也不例外。地理事物的变化往往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要找到突破点,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教师应如何寻找突破点呢?当地理事物处在极值,即最大值或最小值时,比较特殊,因此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突破点。
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
例:说出太阳直射点从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动情况。
分析: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南移到最南位置时(12月22日)才会回归,转而北移;当北移到最北位置时(6月22日)才会回归,转而南移。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往南移;从12月22日到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因此,从6月1日到次年1月1日的移动情况应当是:从6月1日到6月22日往北移;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往南移;从12月22日到次年1月1日往北移。
参考极值: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南位置,开始北移;6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到最北位置,开始南移。
二、昼夜长短差异的变化
例:元旦、劳动节、儿童节、建军节、国庆节、教师节等节日中,昼夜长短差异最小的是哪个?昼夜长短差异最大的是哪个?
分析:春分、秋分日昼长、夜长均为12小时,昼夜长短差异为0,所以越接近3月21日或9月23日的日期,昼夜长短差异越小,而冬至、夏至日分别为昼最短、夜最长和昼最长、夜最短,昼夜长短差异最大,所以越接近6月22日或12月22日的日期,昼夜长短差异越大。以上节日对应的日期分别是1月1日、5月1日、6月1日、8月1日、10月1日、9月10日,其中10月1日最接近9月23日,昼夜长短差异最小,而1月1日最接近12月22日,昼夜长短差异最大。
参考极值:3月21日或9月23日,昼夜长短差异最小;6月22日或12月22日,昼夜长短差异最大。
三、极昼极夜范围大小的变化
例:说出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北半球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情况。
分析:6月22日,北半球极昼范围最大,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从6月22日到9月23日,北半球极昼范围由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缩小到北极点。12月22日,北半球极夜范围最大,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所以从9月23日到12月22日,北半球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参考极值: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北半球极昼范围最大,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极夜范围最大,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分、秋分日,北半球极昼极夜范围最小,几乎无极昼极夜现象。
四、昼长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例:说出二至日昼长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分析:当北半球为夏至日时,赤道上昼长为12小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由于有极昼现象,昼长为24小时,所以从赤道到北极圈昼渐长,北极圈到北极点昼长均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由于有极夜现象,昼长为0小时,所以从赤道到南极圈昼渐短,南极圈到南极点昼长均为0小时。
参考极值:当北半球为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昼最长,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昼最短,为0小时;当北半球为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昼最短,为0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昼最长,为24小时。
五、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例:从11月到次年4月,以及从6月到8月,地球的公转速度有什么变化?
分析: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近日点时(1月初),受到太阳引力大,公转速度最大;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远日点时(7月初),受到太阳引力小,公转速度最小。11月到次年4月要经过次年1月初,6月到8月要经过7月初,所以从11月到次年4月,地球的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从6月到8月,地球的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
参考极值:1月初,地球的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的公转速度最慢。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某些地理事物的确不太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对此类事物的理解存在着一定障碍。对此,教师可抓住极值,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间的变化情况,进而总结出整个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