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华经典 提升语文魅力

2016-04-09 19:19彭玉清
江西教育C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中华文章

彭玉清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然而书海浩瀚,即使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所以,我们必须有选择地读,而中华经典,就是最好的选择。四书五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华经典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华,是哺育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教科书。诵读中华经典能帮助孩子汲取智慧、增长能力、优化人格、完善道德、启迪心灵、提升气质。诵读中华经典对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含英咀华大声诵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文章,学生能真切地感受文章的情感、思想,能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和共鸣,为深入解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华经典的学习,朗读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朗读,特别是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用多媒体播放中华经典诵读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中华经典中生字较多,但大多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且这些经典文章大多是韵文形式,文句整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和文化素养。并且诵读经典对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一种文言文的启蒙教育,既能帮助自身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又能使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减轻负担,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轻松愉悦。

“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法。这几年随着国学受到重视,各地的教学实践纷纷引入了诵读中华经典环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更提高了他们对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时期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此时加强诵读中华经典训练可以陶冶情操、丰富词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春雨润物细无声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诵读中华经典,能优化人格、完善道德。社会的发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如今,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多动症、自闭症、网瘾、吸毒等与孩子相关的非正常现象和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学校的教育。“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因此,更应将承载了丰厚道德理念的中华经典教给青少年。

让孩子聆听先哲教诲,学习中华经典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学习中华经典的浓厚氛围里建立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中浸明浸昌,沐仁浴义,做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当孩子们把金色时光用在接受传统美德熏陶时,就能拥有高雅的情趣和高远的志向,这也正是学习中华经典的魅力所在。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诵读经典能启迪心灵,提升气质。中华经典具有语言美、文字美、意象美、内涵美等诸多优点,因此更可以教人谦虚谨慎、持重内敛,衍生成熟、稳重的品格;可以教人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锤炼刚毅、坚定的意志;可以教人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形成睿智、犀利的思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得很多从小就形成懒惰、冷漠、自我,以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劣习和畸形心态,而学习中华经典,能有效帮助他们祛除劣性,且能养成宽容开放的品格。

诵读中华经典,就像是与一位挚友侃侃而谈:孔子的要言妙道,曹雪芹的文采风流,屈原的千古绝唱,徐志摩的脍炙人口,张爱玲的行云流水,鲁迅的入木三分……都会让我们感动不已,心驰神往。在跳动的文字里,我们会感受到那些文学大家的激情和洒脱;在深遂的思想里,我们会体味到那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睿智和超然;我们还能领略到历史的云烟、人间的冷暖、世事的变迁;超越时空,与古人娓娓对话,与伟人促膝长谈,让书香尽情滋养心灵。人的气质需要书的滋养,读书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变得更加文明和高雅。正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单位:江西省都昌县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猜你喜欢
文言文中华文章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