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清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然而书海浩瀚,即使穷其一生,也无法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所以,我们必须有选择地读,而中华经典,就是最好的选择。四书五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华经典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华,是哺育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教科书。诵读中华经典能帮助孩子汲取智慧、增长能力、优化人格、完善道德、启迪心灵、提升气质。诵读中华经典对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含英咀华大声诵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文章,学生能真切地感受文章的情感、思想,能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和共鸣,为深入解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华经典的学习,朗读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朗读,特别是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用多媒体播放中华经典诵读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中华经典中生字较多,但大多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且这些经典文章大多是韵文形式,文句整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和文化素养。并且诵读经典对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一种文言文的启蒙教育,既能帮助自身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又能使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减轻负担,使教与学的过程变得轻松愉悦。
“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法。这几年随着国学受到重视,各地的教学实践纷纷引入了诵读中华经典环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更提高了他们对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时期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此时加强诵读中华经典训练可以陶冶情操、丰富词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春雨润物细无声
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诵读中华经典,能优化人格、完善道德。社会的发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诚信缺失。如今,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多动症、自闭症、网瘾、吸毒等与孩子相关的非正常现象和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学校的教育。“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因此,更应将承载了丰厚道德理念的中华经典教给青少年。
让孩子聆听先哲教诲,学习中华经典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学习中华经典的浓厚氛围里建立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让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诵读中浸明浸昌,沐仁浴义,做到“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当孩子们把金色时光用在接受传统美德熏陶时,就能拥有高雅的情趣和高远的志向,这也正是学习中华经典的魅力所在。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诵读经典能启迪心灵,提升气质。中华经典具有语言美、文字美、意象美、内涵美等诸多优点,因此更可以教人谦虚谨慎、持重内敛,衍生成熟、稳重的品格;可以教人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锤炼刚毅、坚定的意志;可以教人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形成睿智、犀利的思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得很多从小就形成懒惰、冷漠、自我,以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劣习和畸形心态,而学习中华经典,能有效帮助他们祛除劣性,且能养成宽容开放的品格。
诵读中华经典,就像是与一位挚友侃侃而谈:孔子的要言妙道,曹雪芹的文采风流,屈原的千古绝唱,徐志摩的脍炙人口,张爱玲的行云流水,鲁迅的入木三分……都会让我们感动不已,心驰神往。在跳动的文字里,我们会感受到那些文学大家的激情和洒脱;在深遂的思想里,我们会体味到那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睿智和超然;我们还能领略到历史的云烟、人间的冷暖、世事的变迁;超越时空,与古人娓娓对话,与伟人促膝长谈,让书香尽情滋养心灵。人的气质需要书的滋养,读书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变得更加文明和高雅。正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单位:江西省都昌县第五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