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新 张黎黎
[摘 要] 莫言作品改编电影《红高粱》在境外被广为传播与接受,研究其境外推广经验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红高粱》的经典化在于多种媒介的综合助推、学者与评论家的广泛参与、影片主题契合西方读者的阅读要求。得到的启示有:当前中国文学作品改编影片对外译介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从观众角度出发来翻译作品,并且需要与国外商业媒介机构合作以促进推广效果等。研究成果对于中国文化在境外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莫言;《红高粱》;中国电影;走出去;归化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已逐渐成为国家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莫言获得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其文学成就的巨大肯定,在中国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莫言热”。这一事件让世界各民族人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境外的传播与推广具有积极意义。莫言的作品在国际社会获取的巨大成就,某种程度上可以表明其作品是值得分析与借鉴的。本文通过探析莫言早期代表作翻拍影片《红高粱》在境外广泛传播并被主流社会广为接受的发展历程,以期多层面、多角度地剖析莫言作品在国际文学界的地位,同时也希望为中国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与境外传播提供借鉴经验。
二、《红高粱》经典化原因分析
(一)多种媒介的综合助推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莫言的作品被传播到英、法、日等二十多个国家并以相应的外文进行出版。其中,《红高粱家族》往往首先被翻译并出版,同时也是莫言众多译文作品中最为卖座的一部。这是因为80年代中期《红高粱家族》被当代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成为电影《红高粱》。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好评如潮,在境外也获奖无数,例如第38 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35 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喀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等。凭此契机,莫言在国际上声名远播。之后,《红高粱家族》被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成英文,并于1993 年由企鹅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其后,莫言的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先后被葛浩文先生翻译、出版。同时,莫言也多次应葛浩文和出版社的邀请到美国演讲和推介自己的作品。
另外,西方主流媒体对莫言及其作品的介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莫言作品的影响力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莫言就开始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当中,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出版社周刊》等。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西方媒体提及莫言的比例不仅大大提升,甚至很多媒体将与莫言相关的报道放到了头版头条。这些西方主流媒体对莫言及其作品的介绍或评价无形中促进了莫言作品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接受。随着莫言更多的作品在西方社会的传播,莫言及其作品的整体影响力得以逐步加强和扩大,由莫言的代表作拍摄的电影《红高粱》自然也能够在西方社会得以受到持续关注并逐渐成为经典。
(二)学者与评论家的参与
《红高粱》影片及译文作品在境外的广泛传播不仅仅在于评奖与出版社的影响和推动,还在于众多研究者广泛与深入的研究。在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东方文化研究中心或中国文学系,这些机构拥有众多的汉学家及研究生。每一所大学都有各自的研究特长与倾向,他们对于《红高粱家族》的研究兴趣点也多种多样,如作品的政治性主题、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小说的叙事特色等。虽然有些研究成果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也从整体上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对莫言作品的研究热情。
另外,莫言在美国的翻译学术团体中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些团体包括美国文学翻译协会、美国翻译协会、美国口笔译研究协会等。2013年和2014年,有学者针对莫言的影响力和作品的译介效果对美国的翻译学术团体进行调研,结果显示:100%的参会人员都认识莫言;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也有超过90%的被调研者知道莫言及其作品;了解莫言的途径之一就是学术会议。
此外,文学评论家的参与对于《红高粱》的广泛传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文学评论界就对莫言的《红高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评论家持肯定态度,另一部分则恰恰相反,还有一部分有褒有贬。虽然至今我们仍然不能针对《红高粱》各家文学评论给出相对客观公允的判断,但我们必须承认,恰恰是这些热议为《红高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逐渐变为经典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红高粱》的主题特色
莫言在自己以《红高粱》为代表的文学作品里,从多方视角对中国的革命活动以及社会建设过程进行了大胆的揭示、质疑和批判。这样一种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揭露的表达手法恰恰与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不谋而合,因为美国人尤其对讽刺的、批判政府的、唱反调的文学作品感兴趣。需要指出的是,莫言对敏感的社会现象与政治问题进行揭露和抨击并非刻意地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唱反调,也无意让政治主题增加其作品在西方社会影响力的砝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也曾多次声明:自己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而不是政治的胜利。
另外,莫言的小说通过精彩的故事来诉说中国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使得其作品充满了民间趣味和社会真实感,这完全符合西方人所欣赏的作品类型。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曾有表述:莫言将幻想与现实、社会和历史结合了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述传统中找到了一个出发点。莫言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的出发点,向世界呈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莫言也深入刻画了人性中一些最为本质的内容,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压迫的抗争等。这样一种异域的生活符号容易引起西方读者的好奇心理,而小说表现出的人性最原始的特性则能够与西方读者产生共鸣。
三、中国文学境外传播与接受的启示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大部分文学家没有机会像莫言一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以通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促进作者作品销量的途径没有广泛的推广意义。但除此之外,通过莫言《红高粱》在西方社会经典化过程的原因剖析,我们依然可以总结出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译者主体的选择、标准与培养
莫言代表作《红高粱》的经典化过程以及其本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都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那么相应的与翻译相关的诸多问题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例如译者标准与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等。有很多学者都提到应该优先选用国外本土优秀译者。首先,国外优秀译者会从本国读者文化背景及阅读偏好出发,自主选择翻译和推荐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最受西方读者欢迎,而一名中国译者如果没有在境外国家融入足够长的时间,则很难对该国家的社会文化做到深层次理解。另外,国外优秀译者能够贯彻更加彻底的“归化”翻译策略,能够将中国文化进行改写,以更符合英语国家读者的审美标准,还能在语言表达方面更加地道自然,达到让本国读者阅读起来就像是译者自己创作的文本一样。
不可否认,当前让外国优秀译者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会产生更强的针对性和成效性,但是境外汉学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往往不到位、不透彻,所以最好与中国学者相结合,由中国学者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料做参考。另外从长远来看,中国文化最终能够全面、彻底地走出国门,必然要求中国译者作为中坚力量。因为从译者使命感以及所需译者数量来看,只有中国自己才能培养出足够优秀的译者来满足这样一个国家层面重任的要求。当然,中国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同时中国译者也需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二)翻译方法与策略
《红高粱》的经典化得益于其译者葛浩文先生的优秀翻译。在一次访谈中,葛先生谈到了自己的翻译观:“雅”的重要性要高于“信”和“达”[1]。在一次演讲中,葛先生也提到,“作者写作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他的译者,而是为了他的读者。而我们也是在为读者翻译”。葛浩文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将小说看作一个整体,先从文化背景开始,再了解小说的整体特点,做足功课后再着手进行语言的翻译。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葛浩文先生在翻译莫言作品时优先考虑的是英语国家读者的感受,他的这种“为读者翻译”的翻译理念是为了让广大不懂汉语的英语国家读者能够接受并喜爱中国文学作品。
葛浩文之所以坚持“为读者翻译”的理念,无疑正是出于对翻译接受重要性的认识。就当前来说,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国家的译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作品在境外被翻译出版的中国作家大概只有150位,仅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13%;在美国,每年上市的翻译作品仅占全部出版文学物的3% 左右,这里面中国当代小说的数量则更少。在这样一种局面下,葛浩文先生“为读者翻译”理念以及“意译”的翻译方法就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葛浩文先生的“为读者翻译”并不代表会对中国语言和文化“不忠实”和“曲解”。相反,葛先生对待翻译非常严谨,翻译莫言的《红高粱》时,先后写信一百多封,打的电话更是不计其数,目的就是为了与作者莫言进行充分的沟通以更为准确地呈现小说原貌。另外,葛先生的“改译”手法仅仅符合当前的社会条件,并非一定奉为不可改变的标准。随着中国文学影响力在西方社会的不断发展,当西方社会了解和接触了足够长时间的中国文学作品之后,忠实于原著的翻译不会让西方读者难以接受的时候,翻译理念一定会逐渐演变为“忠实于原著”的准则。
(三)译介途径商业化
《红高粱》在西方社会的迅速传播除了张艺谋的同名改编影片的促进作用之外,商业出版社的介入对于作品的推广作用也不可忽视。《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的企鹅出版集团出版发行,发行数量巨大,而莫言的其他作品基本通过非营利的大学出版社出版,销量都不是很大,基本在一千至两千册之间。所以说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出版社的商业利益。葛浩文先生曾指出,译者提交译稿之后,编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卖得更好,而不是文学事业的发展,为了商业利益他们会不惜代价地删和改。
出版社是架在作者和译者、读者之间的桥梁,从市场化角度进行图书交流及文化合作的方式更具活力和持久力。葛浩文先生曾指出:中国好作家与好作品都不少,唯独缺乏完整的营销体系,输出乏力,所以与电影等文化产品相比,文学作品的国际影响力逊色很多。为此,中国政府应该加强与国外大型出版机构间的商业合作,使我们获得海外成熟的图书销售渠道和全球市场,在中国文学输出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并掌握作品的选择、翻译及出版等方面的话语权。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优秀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境外主流媒体宣传、进入国际书展、亚马逊等国际销售平台、引入代理人制度等多渠道译介途径的开发与建立。
四、结 语
通过影片《红高粱》在境外的经典化过程分析,我们认识到当前中国经典文化在境外的传播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西方对于中国经典影片作品的接受与认同程度还相当有限。所以为了完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当前首先应该选择中外译者合作的模式,因为在中方译者提供有关中国文化背景介绍的协助下,国外优秀译者能够贯彻较为彻底的“归化”翻译策略,作品风格更符合西方观众的喜好。另外,在文化的传播策略上以受众群体为中心,从整体上对整部作品的“意译”进行把握,要重视与国外商业媒介结构的合作,以获取国外成熟的销售网络,再逐渐提升自身在境外文化传播等领域的话语权。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莫言小说英译语言特征研究”(课题编号:HB14YY0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闫怡恂,葛浩文.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14(01).
[2] 许方,许钧.翻译与创作——许钧教授谈莫言获奖及其作品的翻译[J].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2013(02).
[3] 杨荣.从小说到电影: 看《红高粱》的改编[J].电影文学,2015(16).
[4] 鲍晓英.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5(01).
[5] 王立.《红高粱家族》在美国的翻译和传播[J].青年记者,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