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鹏 柯 浩 张业峰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59)
应用人因工程改善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李志鹏 柯 浩 张业峰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59)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机械制造企业的运营管理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因此,在现代制造企业中研究人因工程既能保证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又能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因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改善
按照人因工程的理念和方法,其主要研究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最佳配比和最优状态。人因工程的研究重点和目标则是在保证作业人员处于任意作业环境都能健康安全的完成作业任务,并且能不断的对于工作过程进行优化改善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改善则是指持续不断的改进,也意味着每一位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都要尽可能的以相对少的费用来改进工作方法,从而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下面将从人因工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靠性三个方面进行人因工程应用于生产改善的可行性分析。
人因工程研究的对象是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和过程,若要使系统安全有序的进行运作,那么安全性则是最基本的要求。人因工程着眼于对人、机器和环境安全性的保障上,要完成生产改善的最终目标,必然要建立在人因安全的础之上,才能保证生产改善的意义。
(1)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人作为人-机-环境系统的主导,既是系统的操纵者,又受该系统的制约,所以在生产系统中,只有确保工人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才能进行有效的生产改善,且生产改善之后一定是使得工人工作更加轻松,舒适,安全。所以说人因安全性与生产改善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保证机具设备的安全性
机具设备是人因工程的另一主要研究对象,我们需要完成生产就必须借助机器设备,而人因工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在确保人的操作正确无误的前提下,保证机器设备的有效作业时间,并且尽量降低机具设备等的故障率以及由设备等造成的事故率,则能改善机器的作业效率。故而机具的安全性在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3)保证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作业环境是人-机-环境系统中的一个保障条件,人与机器设备都是在作业环境中去工作与运转的,只有建立一个安全、可靠、舒适的作业环境,才能保证作业人员与机器设备能够高效、有序的完成生产。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人因工程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就必须考虑人因工程的有效性。人因工程中人-机-环境系统的有效性分析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1)保证作业系统有效性
由于所有的生产活动只有在生产系统内才有效,所以首先要分析研究系统的目的和功能,找出必要的制约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规划。这里主要是对系统的功能、人的作业时间分析、动作分析、工序分析等,也包括分析提供人进行作业的必要条件以及人的操作和动作。
(2)保证“人-机”系统有效性
在有效性分析过程中,应该达到以下要求,即使得人与机器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并协调的工作,达到预期预定的工作目标,完成预定的任务。
(3)保证作业环境系统有效性
在人与机器的关系处理好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作业环境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厂房建筑结构、照明、噪声、温度、湿度等,并且要把机器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周围环境一并考虑,因为环境是影响人-机-环境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因工程的可靠性分析可以定义为用于定性或定量评估人的行为对系统可靠性或安全性影响程度的方法,它贯穿于整个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和管理的各个阶段,应充分辨识出人失误的本质并量化其可能性。
(1)保证人的操作可靠性
这里所说的人的失误是指规定的条件下、在特定的作业程度中,在最短的时间内,人完不成系统分配给他的功能或作业,导致作业计划混乱或系统出现故障,并造成财产损失、安全受到损害的一种状态,通过对作业状态中人行为结构的分析,借助相应的保障体系,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不致严重地影响系统的正常功能。因为人的功能自由度导致人在完成同一作业时,其行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可能会引起人机系统的故障或是影响到系统的正常功能。
(2)降低人因失误率
人因工程可靠性的目的在于辨识人参与作业的风险性以及评估人完成这些作业的能力,其定性分析是为了辨识人失误的本质或失误后可能出现的状况。它是通过观察、访问、查询和失误记录等手段来进行系统中的人因失误的分析。而生产改善是要尽可能的降低人因失误率,确保将生产过程的损失及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在生产改善过程中进行人因可靠性分析是极为重要的。综合上述观点,主要是从人因工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三个方面指出运用人因工程理论进行生产改善是切实可行的,在生产改善过程中只有在确保系统的安全、有效、可靠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
(1)在作业方法改善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作业方法不科学等现象,加之作业人员的不配合导致作业方法改善效果较差,因此对于
机械制造企业作业方法改善的重点则是对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各项动作进行分析改善,从而使得操作过程更加符合人体工效学,也更加科学合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动作程序和方法。而主要的作业方法有作业程序分析和作业动作分析,作业程序分析是从大处着眼,操作分析及动作分析则是关注局部的改善。因此,企业为提高作业效率,应该增加对作业方法改善的重视程度,通过作业方法的改善,采用科学合理的作业方法以降低作业人员的疲劳强度。
(2)在操作过程改善中的应用
操作分析也称作业分析,其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影响作业质量和企业作业效率的全部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作业目的、作业环境、作业方法、材料运输、工装、检查等工序,最终使得每个作业人员与作业工具作业对象之间达到最佳状态。操作分析主要通过设计或改善作业方法、取消空闲或多余的等待时间,以提供有效的作业中心和环境,来实现人-机最佳匹配和提高作业效率的目标。
操作分析的设计主要是在对整个生产流程做完程序分析和设计之后,方才对生产流程中的各道工序进行详细分解研究。而且,操作过程设计的合理性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从长期来看会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
[1]李梅.现代企业人因工程学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中北大学,2012
[2]刘春荣,齐元胜,杨明忠.现代制造系统中的人因工程[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31)
G322
B
1007-6344(2016)10-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