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波富(特级教师)
“乒乓式”的交流互动,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与学生你来我往,对答如流,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尖子学生交流的场所,其他人俨然成了受众者;一个学生的发现代替了所有学生的发现,一个学生的猜想代替了所有学生的猜想,一个学生的思路代替了所有学生的思考方向,少数人的对答如流掩盖了其他人的疑惑与不解。众所周知,学生是一个个的生命体,他们应该见解各异,但课堂上往往缺少被点亮的机会。
“乒乓式”的交流互动的特点是:关注少数,忽略大多数。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可见,“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句空话。
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手要动起来,都来画一画、量一量、称一称、折一折、摆一摆、算一算;眼要动起来,都来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脑要动起来,把感知到的与思维相联系,提升对数量和空间关系的认识;口要动起来,师生、同伴交流能产生更多的碰撞火花,交流的面更广——我们提倡每个人都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动”的时间,有时间他们才能真正自己体会、感悟、思考。
课堂上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够得着思考。够得着思考意味着起点不能太高,要基于学生视角、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设计,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够得着思考意味着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主动建构。够得着思考,学生才能全体投入,进入真正的深度学习才会成为可能。
课堂上要多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面向全体不是一刀切、齐步走。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能力结构等决定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点加以交流展示,可以是学生思维的混沌卡壳处,可以是观察、比较、实验、推理的不同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采用的不同策略……要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让学生进行多样表达的同时,既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又突出了问题的本质,积累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经验。课堂上还要留一点时间对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情况进行一次集中反馈,了解哪些学生掌握得好,哪些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点亮每个学生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