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
一所名校、老校,社会趋之若鹜的小学,学校角色该定位于什么?是升学率吗?不对,小升初是免试入学的,无所谓“升学率”。学校角色定位是家长社会理解的“质量”吗?也不是,因为他们中多数人理解的质量是狭义的、片面的、简单化的。
定位于育人,定位于为未来合格公民“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打下一个受益终身的习惯,才应该是学校角色首选的定位。但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看似容易却艰辛。学校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它是个看不见摸不着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就像是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还留下来的。”“还留下来的”指的是什么?说大了,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理想和信念,就是品格和气质;说小了就是良好的习惯,生活起居的习惯、学习求知的习惯、待人接物的习惯……
2006年起,我校将“扎实有效的习惯教育”列入学校特色办学目标之一。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需要学校顶层引领,全过程掌控;需要班主任及各科教师的精心设计,全方位训练;需要家长紧密配合,全天候监管;需要学生自律受制,全身心参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层面的精准定位至关重要。
一、转变观念,达成关于习惯教育的共识
高度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是我们通辽市实验小学的传统。多年来,通辽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以良好的行为习惯闻名遐迩。然而,由于以前缺乏整体设计和系统训练,学生在良好习惯养成上总是存在反弹或者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曾几何时,我们对教学楼内旁若无人大呼小叫的学生摇头叹息;对娇生惯养、过分依赖父母、生活能力低下的学生无可奈何;对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束手无策;对学生家长“只要学习好就行”的教育观念痛心疾首。
2006年初,我们认真梳理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精心设计了实施方案,对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达成了四点共识:
1.小学教育就是良好习惯教育。
无论是传统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还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本质上都是在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妥妥当当做事,其实,也就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螺旋上升。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周密的计划、具体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再通过反复教育,持续训练,不断强化,才能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达成理想的效果。
3.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立体合作。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班级、家庭、学生四个方面共同努力,融洽配合,立体训练,这种“四位一体”的合力才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尽快养成。
4.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内柔外刚。
“内柔”指的是良好习惯养成首先需要来自于学生内心的、美好的、持续的主观愿望,需要学生的“自觉、自悟”,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内驱力。“外刚”指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来自外部的刚性要求。也就是说,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有制度规矩的强制性。要让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由强制兴趣向直接兴趣进行转化。
二、健全制度,为良好习惯养成提供必要保障
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没有严格的制度保障是难以实现的。
2006年,我们制订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生活习惯54条培养目标及训练方式,并编制成册,供学校各部门、各学科老师和学生家长在习惯训练中使用。“手册”围绕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生活习惯三方面的内容,每学期各设置18个习惯训练目标,每周各有一项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生活习惯目标。学生在校生活6年共12个学期,每一项良好习惯训练都会重复训练12次,这就是“螺旋上升”训练。为了更为细致地进行训练,每一项训练我们又设置了“培养目标、具体要求、训练方式(含学校、班级与家长)、童谣警句”四个方面的详细内容,这在学生习惯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完善措施,为良好习惯养成创设良好氛围
1.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明确教育管理的职责。
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学校对教师教育与管理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强调了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中要通力合作,多管齐下,切实落实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又针对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做到了“合中有分”。
2.突出环境育人的功能。
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置了文化墙,楼道内设置了历史文化、名人名言、班级民主管理之窗和良好习惯小榜样事迹展示板,学校还在楼道内张贴了自己设计的良好习惯图解,并配上了卡通形象和童谣,学生喜闻乐见,起到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内设置了本周着重训练的三种习惯训练目标展示板。校园内到处都充满了浓郁的教育氛围,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深深地温暖着每一位师生的心,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要求各教学班设置“良好习惯养成专栏”,每周根据学校统一安排,设计本班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
3.树立校内典型与榜样,有效进行形成性评价。
(1)“小榜样”的评选。每学年,学校都会通过自我申报、民主推荐、教师考察等多种方式,从毕业年段选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小榜样、良好学习习惯小榜样和良好生活习惯小榜样各12名,将他们的事迹和照片张贴在楼梯间,在全校广泛宣传,引领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和模仿。
(2)各类典型的树立。每学年,学校都要评选表彰“美德少年”“十佳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等,并将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各项评比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4.定期表彰总结与鼓励,引导班级家庭共努力。
学校定期召开良好习惯养成方面的大会,对良好习惯培养有突出成绩的班主任进行表彰,让他们在大会上介绍经验,以此激励全体班主任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上形成相互学习的良好局面。学校还利用家长会表彰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有明显效果的家庭,让学生和家长“学”有目标,“行” 有榜样。
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学校”,我们不能因为大环境不尽如人意甚至育人生态形势严峻而推卸学校的责任,担当起学校应该承担的任务、责任,这才是名校、老校应该提供的示范、辐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