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嫦
关注课堂听课率,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过程
谢丽嫦
课堂“听课率”,笔者定义为: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概率,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状态的一种综合表现,是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一种直接态度表白。它是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信息依据。教师的授课能否吸引学生,教与学成效如何,课堂“听课率”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来。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在不以母语为主的英语课堂上,他们常常会通过不经修饰的态度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说是“喜恶”。因此,作为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听课率”不容忽视。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化,更强调课堂上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怎样的课才是优秀课,不同的专家学者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节精彩高效的课至少是能吸引学生的,学生课堂上的听课率应该是高的。叶澜教授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优秀的课会吸引学生,课堂听课率自然是高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率高低,可以是检测一堂课是否优秀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提高课堂听课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课堂“听课率”,教师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水平和能力,对学生学情进行更有效的分析,更有效地做好课前准备、课中落实和课后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此更快捷高效地提升课堂效率。
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不过每位教师的课堂效率提升最终还是依靠教师本人,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立足于教师自己。而且,对于日常工作琐碎繁忙的一线教师来说,方便、快捷的方式是最受用的。
作为教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听课,只要认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率,对于每节课的课堂效果,通常是“心中有数”的。学生的听课率高低是教师授课效果高低的最直接显性的表现,教师可以透过听课率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或作为评价一节课的重要依据。每一节课都有听课率,也是教师应关注的教学常规,所以通过提高听课率来促进课堂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是基于教学常规,无论是个人或者同伴互助都是易于操作、可行和高效的。
“学情”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学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水平能力、学习基础等。学情与教师教学是息息相关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风向标。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学情,分析学情,利用学情,才能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从而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只有不断地从学生的学情中进行反思,才能发现不足,拾遗补缺,厚积薄发,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学情。通过课堂听课率获得是直接和快捷的一种方法。比如,小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和环节,会自然表现出认真聆听、积极参与的态度,这个时候听课率是高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规律,逐步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投其所好”、因材施教,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和默契度。有了这一基础,教学效率自然提高;又比如,通过听课率,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状态。如果太难或太容易,学生会表现出不耐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导致听课率低,此时,教师应该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从听课率的起伏中获得最佳策略,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
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往往能体现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思考设计什么方案,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这一切要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水平、处理能力、自我教学风格和对学生的学前了解。然而,要检测出教学设计是否真正优秀或要进一步对其优化,则要通过课堂实施效果来验证。关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接受情况——“听课率”如何,是其中一种很好的验证方法。即便教师课前准备得如何充分,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听课率低下,课堂就会变成教师个人的“独角戏”,教学效果当然也会是低效的。而且,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活泼、好奇灵动的小学生,在落实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设计时,或多或少总会有即兴生成的教学情况,真实的课堂一定会有生成,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一定会把握好稍纵即逝的生成,立刻对预设好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一节课学生课堂听课率高的话,表明课前的教学设计通常是让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反之,设计者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得教学内容能高效实施,达到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的目的。比如,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在为六年级学生授课前,精心预设关于“中西方节日”的主题教学内容,为了更清晰展现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特意设计了一个对照表,她认为通过一目了然的比对,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会更深刻理解。她打算在课堂上逐步呈现出各种节日后,与学生一起归纳。课堂上,学生对教学话题非常感兴趣,大家都很兴奋,并且能保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整节课的听课率很高。接近课堂尾声时,教师把表格呈现出来,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前面所学节日进行填表,归纳出各种节日的时间、特点等。任务提出来后,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老师很满意,打算“乘胜追击”,马上巩固效果,她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马上把表格内容背下来,并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此时她感觉到学生似乎没能领悟自己的要求,很多学生对各种节日的庆祝方式、特点继续悄悄而兴奋地讨论,意犹未尽。老师意识到此时布置这样的教学任务,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记忆,尽管是用这群学生平常喜爱的比赛方式开展。因此,她马上调整策略,仍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节日,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台下的同学猜猜这是什么节日,有什么特点。由于老师能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场反映和听课率,并注意灵活使用教学方法,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适时调整了策略,选择了更优化的形式对内容进行教学,所以课堂效果非常好。
教学反思,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以自评为主,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决策和因此产生的结果进行思考和研究,对自己在教学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不断革新,从而使自己更优秀,使课堂效率更高。
教师的课堂反思要基于对课堂实施情况、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回顾和分析。信息的收集可以是自助或同伴互助,即教师除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外,还可以通过同伴互助记录和描述收集相关情况。例如可以使用针对性的表格记录每个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率,会更容易和更有效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信息。笔者设计的表格如下:
广东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学科课题《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听课率”的行动研究》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听课率情况调查表
根据表格信息,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进行提高。
“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基础业务之一,同伴之间的听课、观课是常有之事,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听课率”的信息收集,课后的研讨主题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同伴之间的互助效率。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对听课率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要避免片面认为热热闹闹的课堂就是学生参与率高、听课率高,课堂效果就好。教师要正确、客观对待听课率,把握内涵,进行归因、分析,为提升课堂效率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数据,需要更加深入学习。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