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祺(华东师范大学 艺术研究所,上海 200062)
民国时期图案思想研究
吴嘉祺(华东师范大学 艺术研究所,上海 200062)
[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图案论文的归纳梳理,把民国时期的图案思想分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即:图案定义的确立、图案功能的认识、如何研究图案、图案教育,以期对那个时期图案理论与艺术设计实践的价值意义进行系统把握,进而揭示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 关键词 ]图案;设计;审美;民国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商企业与资本不断涌入中国,西方国家输入的工业产品不仅对中国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人的视觉。为了抵抗西方的殖民侵略和经济侵略,中国逐渐走上了发展民族工商业的道路。这时候很多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中国的民族产品要在与西方产品的竞争中胜出,需要极大的提升国货的品质和美感。而要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美感,就需要有好的设计。这促使一大批有志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设计观念与方法,产生了许多关于“图案”的研究论文。那时称谓“图案”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设计,可以说这是我国现代设计的源头。这些论文构成了那个时期我国图案设计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民国时期的“图案”一词本来就是一个舶来词。吴梦非指出:“为我国向来只有模样、华纹,这种名词,并没有图案的名称;近年来这个名词由东洋人翻译西文。”[1]85“图案”首先是由日本人用它来对译英文中的“Design”一词,“图”字在这里具有规划、谋划之意,而“案”字则含有设想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按照一定的设想进行谋划之意,这正是现代设计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当时人的文章中也能找到依据:“英语中的Design,在华文的译意为‘设计’为‘意匠’。至于‘图案’二字,原为日本人译其意而产生的一个名词,我国袭用之,今已甚为普遍。日文中尚有‘考案画’、‘功夫画’等名词,其意义与图案同。”[2]12所以,无论是图案或设计,这只是翻译上所使用的词语的不同,对于这一活动的内涵来说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那时的“图案”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设计的概念。而且图案或设计的这种活动在我国也早已有之,只是因为我国向来“重道轻器”,首重道德教化,而认为一切技艺都只是“奇巧淫技”,华而不实的东西。所以对于“图案”或设计这一门技艺从来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懂得如何发挥它在工商业中的作用。清末著名的美术家陈师曾就说过:“现今图画中有商业,工业之图案。我国古时,非不有之,鼎彝等器,即其明证。惜今无其法。”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探寻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重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所以也同时提出了:“若采用西法,应用个人之技能,以发展国粹,得中西画法双方讲求之益,亦甚紧要也。”①陈师曾:《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民国九年稿),《绘学杂志》创刊号1920年6月。转引自孔令伟、吕澎主编:《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3]希望在学习西方现代的设计观念与方法的同时,也不要完全抛弃前人所遗留的有价值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讨论关于如何研究图案中会有更深入的论述。
一个学科要让人认识与接受,首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而规范的定义。民国时期就有很多文章来探讨图案的定义,虽然这些定义的表述各有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但如果我们把这些定义综合起来看,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认为图案是主要应用在我们衣食住行使用的事物上面的一种手段。故当制作图案的时候,第一先要考虑它是否适于实用(陈之佛语)。雷圭元也说过:“图案是属于人类生活中衣
民国时期,我国的民族工商业产品在与国外商品进行竞争的时候,往往显得粗俗而缺乏美感,要改变这种状况,图案就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清末的时候,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李叔同就曾经提出过:“夫一叶之绢,一片之木,脱加装饰,顿易旧观。唯技术巧拙,各不相捋,价值高下,爰判等差。故有同质同量之物,其价值不无轩轾者,盖有由也。”[8]也就是说,在产品具有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拥有美的装饰的产品,就会具有更高的价值。而在实用器物上的装饰也是图案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更是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于审美价值追求的一种体现。民国时期,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一切东西,几乎没有例外的全是商品。为着推销商品,促进商业的繁荣,不仅要赋予商品本身以合用性和美观,即在包装(商标、色纸之类)陈列(橱柜、样品窗之类)广告(虹霓灯、广告画之类)等各方面,也都需要应用生动、泼辣的图案,来吸引顾客,使之发生购买欲。所以图案不仅是工业的母亲,同时还是商业的前锋。”[9]2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图案不仅具有在工业生产中使产品本身变得既美观又实用的功能,并且在进行商业行为——推销商品、招徕客户的时候也能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所以说民国时期,对图案功能的认识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图案能够为商品带来美的外观,提高中国商品对外国商品的竞争力上面。比如汪亚尘先生那个时候还把图案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写进了师范学校的美术教科书中:“外国货充斥市场,并不是原料一定比中国特别,实在还是装潢得美,这个美的装潢,就是靠着图案。”①汪亚尘:《图案画总述》,载《师范学校教科书·美术·上册》,汪亚尘主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转引自汪亚尘:《汪亚尘艺术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版,第297页。[10]而汪亚尘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当中,则对图案刺激消费的功能做了更为深刻的说明,他认为,正是因为经过图案而使商品传达出来的美感,刺激了人对于美的冲动感受,从而才引起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有‘图案’和‘意匠’的物品,他的装制就美;美丽的物事,经过人的眼睛,能引起一种美的感觉;美感冲动,自然而然就会去买来使用了。”①汪亚尘:《图案教育与工艺的关系》,《美术》1920年4月30日第2卷,第2号。转引于汪亚尘:《汪亚尘艺术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页。[11]这是从人的心理感受层面来说明了人的眼睛在接收到美的事物之后,通过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刺激大脑所作出的自然反应。这种对美的需求,是根植在人的心中,跟人类求生存、安全一样,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如果我们再从人类整个的发展史上来看,当时就有学者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当人们学会去探究物品的形式、色彩、用途等功能的时候,其实“图案”就已经产生了。“人类装饰进步的历史,最初是取之于自然物,继而能加上了人工,制成工艺美术品,或为纯粹装饰之用,或为兼资实用之器,于是发生了形状美不美,色彩趣不趣,用途适不适等等的疑问和研究,‘图案’这种学术,便由是而发生了。”[2]12简单来说,图案最初就是为了提高人工物的形式美、色彩美以及使用价值的合理性而产生的。而正是人类在实用需求以外所产生的对美的欲望与追求,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图案或者装饰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有意的’要施着美的装饰的性情,实在是人类独有的特性,所以图案装饰的优劣,就可以分辨这民族的文化程度的高低。原始人,野蛮人固然只有极低的文化,但时代逐渐进展,文化也必随之发达,文化程度愈进展,其民族生活,快乐幸福之要求愈切,对于装饰术也便渐渐复杂,得有高雅的作品出现。故图案的优劣实可窥见人类发达的状态。图案与文化其有密切的关系已无疑义了。”[6]1通过这一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认为图案的发展几乎可以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如果作进一步引申的话,似乎可以从中得出不同特征的图案正是代表了不同地域、民族之间文化特征所具有的差异化的结论。所以,图案的产生及其应用,并不仅仅只是具有促进商品的销售,满足商业上的需求的这种比较表面的功能,从更高一个层面上来说,它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美化生活,建设美的社会。这一点,我国著名的图案家陈之佛先生就有深刻的体认:“现在我们所以要研究图案者,就是要更美化我们的生活,更增加人生的趣味,也即是要满足我们的现代的文化的趣味和生活。又因为要适合这点,所以,以更美的感觉,更高的情意,更广的兴味,来求图案上的智识和技能的进步。”[6]2陈先生希望通过倡导图案的研究,能够增加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趣味,所制作的图案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新时期新文化的追求。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学者,对于图案的功能具有一个从最基本的审美功能到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建设美的社会的全面认识。这一认识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图案这一新兴的学科,已经具有了从低级到高级,从表面到内在的深刻体认。
民国时期的学者不仅对于图案的功能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如何研究图案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四点。第一,一个好的图案家,必须养成一种对美的较好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著名教育家吴梦非就在《美育》杂志上发表过《图案讲话》的文章,其中提到:“我们要修练这一种美的趣味,应该先从直观或经验上,养成判断力。”[1]87而这种判断力也可以说是对美的理解力,“就是用我们纯粹的审美眼来说明关于线、形、色组织上的各种法则。”[12]而这种关于审美判断的眼光的养成,并不仅仅只是靠研究图案原理或图案法则就能够实现的,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积累。“遇新出品,若以为佳良,随即予以测定,并为速写。但此测定,不特记其大小寸法,宜就其比率,研究何故而臻此美乎?”[13]就是说,我们在平时就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断观察好的图案作品,并主动去研究与思考这些好的作品的美的呈现方式。也只有在平时就不断磨炼我们的“审美眼”,才能关键时候准确判断自身设计作品的好坏。第二,我们在研究图案之前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美的原则。“我们要探求一般美的原则,要从图案理论的书籍中学习各种图案构成的方法作为我们的基础。”[14]其实,不论我们要设计一个图案作品,还是要判断一个图案的优劣,首先需要我们掌握的就是最基本的美的法则。因为这是审美判断的基础,只有在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制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图案作品。而关于美的基本原则,在陈之佛所写的《图案美构成的要领》一文中,作者开篇就提出“大概美的构成,终不外乎变化与统一两要件。变化是兴味的源泉,统一是妥当的要领,变化有使其复杂的倾向,同时亦因此而有生气;统一有使表现同一精神的倾向,同时亦因此而能生严肃的外观。”[7]49作者把一切美构成的要领,都概括在了“变化”与“统一”这两点之内。这两者虽然看上去是完全矛盾的,但如果仅仅强调其中一方,则都无法使图案具有美的价值。“过于变化则成芜杂混乱的状态”,但如果过于统一,“便觉千篇一律,索然无味”,所以必须要“调和”这两者才可。陈之佛所说的这种图案美的法则,与现代设计中所强调的形式美的法则是完全一致的。第三,是关于图案研究的内容,这里面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学会从自然界当中去找寻美的现象而为己用。关于这一点,陈之佛非常生动形象的进行了说明:“研究图案的时候,刻不容忘的是包围着我们四周的大自然中森罗万象的姿态。这大自然实在是‘取之不尽’的美的源泉。把大自然的一切现象,有情的加以观察——把美的感情移入的时候,不论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成为美的了,不论虫鱼鸟兽,都成为美的,不论云雾星辰,也都成为美的了。”[6]3这告诉我们,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我们传统的美学观“师法自然”在图案研究中的应用。在观察中还需要注入自身的美的感情,把自己的眼睛化成草木的、动物的、星辰的眼睛,从它们的角度去观察万物,体会自然美的感受。当然我们在观察自然的时候,还需要秉着研究的心态,可以通过写生的方式去记录下自然的美。“学习图案的,一定要先对于写生有了素养,才能够有应用的头脑,和翻新的意匠。”[15]看到的美很多时候只会在头脑中产生一个大概的印象,但要把这一想法或概念展示出来,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技巧,而写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来记录自然的美。其次,就是我们还要懂得通过学习前人所遗留的有价值的内容,再加上自身的主观感受,从而创造新的美。“推寻前人所残留的有价值的遗跡,作为基础,更通以自己的主观,创造新的美。这是我们研究图案者所应了解而努力的要点。”[6]3自然界中的万物是天然形成的,而人类社会中的物品则大多数都是人工物,其中包含了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这对于我们这些继承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在研究图案的时候,绝不能脱离历史与实际,这会使我们所有的创造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我们的研究也不仅仅只是在自然界及本民族的历史中去开展,还要从各地方各民族考察他们的特性和喜好。因为我们前面讲过图案定义的第一点就是实用,所以我们只有对不同人群采用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具有真正实用价值的产品。第四,在图案的研究中要注意实际制作中的客观条件。图案研究的门径主要包含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形态’,另一部分是‘文饰’,形态受着用途的限止,文饰受着形态限止,而用途又因着环境而生差异。”[4]284-285由于这种用途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在进行图案的时候,就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要更多的考虑制作与实施的可能性。就像陈之佛所说:“当考案之时,又不可全是随便空想的,必须顾及于实际制作上的是否可能。而且对于制作实物所需的材料以及工作的难易等等,在制图之前都不可不有充分的研究。”[6]4-5图案虽然只是实际制作的准备阶段,但需要我们从选材,工艺的运用等等各方面考虑完备,这样才能把设计的构思最终实现出来。从上面几点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在图案的研究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水平。从审美观的培养到美的法则的掌握,从以自然和历史为师,到关注最后制作阶段的要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研究及实践的方法。
图案教育肇始于清末的工艺教育与图画手工教育,到民国成立以后,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私立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开设了图案课程,一直到1949年止,图案这一学科逐渐从单一的课程发展到一个独立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图案教育的理念也逐渐地成熟起来。在上海图画美术院成立之初,刘海粟提出:“今为吾国真正发达美术计,宜设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各省亦宜设省立美术专门学校,注意于图案之研究。”[16]因为图案本身就是一门与工商业密切相关的技术活动,而在民国现代工商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图案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种实用的生存技能,并且对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具有切实的促进作用。对于这一点当时的教育家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图案画是一种应用艺术,在日常生活上,处处地方,是切合实际的需要,尤其是生产落后的中国,要想振兴实业,对于这一切工业上所必须的图案设计,是急需加以训练的一种术技,所以在这提倡生产教育的高潮中教学小学高级儿童的美术,应趋重于实用图案的意义,不仅使儿童家属,感到学有所用,实在是发展国家实业上一种必要的设施。”[17]这一观点认为在小学生的美术教育中,就应该加强图案的教育。这样就可以使得从小学毕业后如果没有能继续升学的也可以有一定的谋生手段,而能够继续升学的则可以为以后进入更专业的学校学习图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中小学中的图案教育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与职业的教育,它更多的是承担了培养儿童对于美的欣赏,所以图案教育的目的“固然不是养成儿童为美术家,亦不是专欲教儿童作画,其最大的意义是使儿童领悟到‘美’。”[18]也就是说,图案教育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刘海粟先生提出的希望在美术学校中注重图案研究这一观点到了民国后期,随着图案学科整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图案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就有人提出:“宜仿照各国先例,从速创设具有规模的图案学校若干所,并于原有美术学校內,充实设备,扩充图案科招生名额,更选送成绩优良的学生,前往先进各国留学,多方培植此项人才,以应急需。”[9]29这是从全面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图案人才的三种不同手段:首先是希望能够在中国建立更多的专业的图案学校,采取更专业的培养模式;其次是提出了要在当前已有的美术学校中继续扩大图案学生的招生名额;其次,还要选送更多的优秀学生去到国外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图案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从中小学图案课程,到专门学校专业图案人才培养的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念。
而在与纯绘画教育的比较中,图案教育也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认为:“图案教育即在养成创造力和欣赏力的同时,已经连带把人类生活上所必需的其他基本能力——思考、意匠、构成、想象、观察、理解、表现、判别等能力,较之纯粹绘画,更加广泛并全部养成了。”[9]28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图案教育在时人的心里,甚至具有超越纯粹绘画教育的重要作用,它在对于养成学生的各种生活所必需的能力上较之纯绘画具有更加全面的效果。而且因为图案是一种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美的表现,它不但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实现美化人生的效果。就像著名的图案教育家吴启瑶所说:“要创造美的社会,实现人生美化的理想,是必须从事图案教育的进行,从而使于量上占最大多数的日常用品,都能充分发挥出美来。”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把美由看的世界,扩展到用的世界来,惟有这样,美才能经常地和生活同在,人类才能就生活之中来玩味美。……要使人生艺术化,必须先使艺术社会化;要使艺术社会化,必须加强图案教育的推行。倒转来说,惟有加强推行图案教育,艺术社会化,才有可能;人生艺术化也才能实现。”[9]24这是把图案教育提到了一个更高层面上来分析,因为在很多人的眼中,艺术有时候显得高深莫测,仿佛与人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图案则正是一种可以把艺术运用在日常用品上面的重要手段,这就可以使艺术也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艺术社会化”。也只有首先把艺术变化成一种常见之物,使得每个人都能随时接触到,随时感受着艺术的氛围,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生艺术化”。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图案教育不但具有提高人对美的欣赏水平,从而创造出符合美的原则的产品的能力,而且是实现人生艺术化的重要手段。
总之,通过以上对民国时期图案理论思想的归纳梳理与分析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以下几点:1.图案是一种实用美的表现;2.图案能够促进商品的销售以及美化社会,提高商品的竞争力;3.图案设计师首先要掌握美的原则,然后再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去寻找灵感;4.为了实现真正的人生艺术化,需要普及图案教育;5.通过一大批艺术家、教育家的探索与实践,民国时期图案理论与思想逐渐兴起并走向成熟。不过,如果从我们当代设计学的角度去考量那时的图案思想的话,也会发现其中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如对图案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图案功能的认识,主要是为了提高商品的美观,从而促进销售,这种观点显而易见比较片面。当然,虽然这个时期的图案思想理论还存在一些不够尽善尽美的地方,但其为我国现代设计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图案思想对我们现在的设计艺术实践还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梦非.图案讲话[J].美育,1920,(3).
[2]姜书竹.图案理论与技法[J].美术界,1939,(1).
[3]陈师曾.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民国九年稿)[M]∥孔令伟,吕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45.
[4]雷圭元.怎样研究图案[J].学校生活,1935,(107-108).
[5]赖少麒.图案是什么[J].美术(广州),1936,(5).
[6]陈之佛.图案概说[J].中学生,1930,(10).
[7]陈之佛.图案美构成的要领[J].中国美术会季刊,1937,(1).
[8]李叔同.图画修得法[M]∥孔令伟,吕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9]吴启瑶.论图案教育[J].教育与文化,1946,(5).
[10]汪亚尘.图案画总述[M]∥汪亚尘.汪亚尘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297.
[11]汪亚尘.图案教育与工艺的关系[M]∥汪亚尘.汪亚尘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305.
[12]吴梦非.图案讲话(续)[J].美育,1920,(5):50.
[13]傅抱石.基本工艺图案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43.
[14]郑克基.图案画讲座(上)[J].音乐与美术,1941,(2):12.
[15]吴梦非.图案讲话(续)[J].美育,1920,(4):70.
[16]刘海粟.参观法总会美术博览会记略[J].美术,1919,(2):4.
[17]高级美术应趋重实用图案及其学习指导[J].进修半月刊,1936,(15):39.
[18]陈之佛.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J].国立中央大学教育丛刊,1933,(1):234.
(责任编辑:王 璇)
[ 中图分类号 ]J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6)01-0108-05
收稿日期:2015-12-09
作者简介:吴嘉祺(1980-),男,江苏苏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食住行所直接接触的各物件的美丽的考案。”[4]95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当时对“图案”的分类中得到进一步确认。“图案”的内容在当时主要分为两类:平面图案与立体图案。所谓平面图案,“即是在平面上施以颜色的图案之称”,也就是服装、广告、书籍装帧等的与印刷相关的内容,还有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的一部分等都属于平面图案;而立体图案“是建筑设计的图案,所以附庸于建筑的立体装饰,对于工艺美术的什物用具,日用品的家具,又如镜,食器,室内装饰,或是武器,甲胄,舟船,兵舰,桥梁,街灯等,都是属于立体图案的范围的;但是由于近代由商业的急剧的竞争,而产生出商业美术一部分的商品陈列窗的立体构造,又如店头的装饰等,也皆敢容于立体图案的范围中。”[5]18从上面关于图案的分类就可以看出,所有需要应用图案的部分,都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基本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所以关于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第二,在进行图案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形状、模样、色彩这三个要素的配合。“图案是因为要制作一种物件,想出一种实用的而且美的形状,模样,色彩,表现于平面上的方法,决无可疑了。”[6]4那为什么说关于这三方面是“决无可疑了”呢?因为,这三方面都与我们前面讲到的图案的内容紧密相关,“形状”主要是针对立体图案而来,是关于立体器物的外观的描绘;而“模样”则与平面图案相关,主要指的是在某种器物上意匠的图形、图像、装饰纹样等;而“色彩”则无论是对于平面还是立体的图案来说,都是同等的重要,更多的时候起到了传达设计物情感的作用。这三者在图案中可以说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图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图案中我们必须要考虑如何去把这三个内容之间的关系组织、搭配好。而如何才能组织好,这就涉及图案定义的第三个方面:各种要素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运用美的原则来组织。因为这是由我们进行图案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制造具有较强审美性的物品所决定的。“图案的目的无他,不过是企图造成美的生活,建设美的社会,依美的意识来改造良好的社会,立足于美的构想,使衣食住成为美的表现罢了。”[5]18其实这种对于美的需求,从人类社会产生的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不断的探寻和追求,原始人在陶器上所绘制的纹样以及对狩猎用的弓矢等器具上所施加的图案就是很好的证明。那什么才是美的原则呢?从总体上来说,美的原则不外乎“对比”与“统一”这两个要素,虽然这相反的两个要素是完全矛盾的,但“不以这两要素的调和而成立的图案,则这图案可说是无美的价值的。”[7]49所以,在图案时运用美的原则,就成了图案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总括上面三点,我们可以通过著名艺术教育家吴梦非对图案所下的定义,来作为总结:“凡是我们人衣食住所使用的器具之类,用一种意匠,把他的形状模样色彩三个条件,表明到平面上的方法,叫做图案。换一句话讲:图案就是把上面这三个条件,从‘美’的方面去考究他,使他能够满足我们人装饰的要求;并且使观者都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娱乐。”[1]85可见当时人们对图案的定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设计的概念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以及精神的需求,而去创造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实用物的手段。只是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到了后来图案的概念才逐渐变的狭窄,最后几乎成了装饰纹样的代名词,偏离的了最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