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华(南京审计学院 艺术教育部,江苏 南京 211815)
读图时代的来临对美术专业学生的影响
朱小华(南京审计学院 艺术教育部,江苏 南京 211815)
[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色彩、造型、建筑、音乐、肖像、装饰”六个专题的教学研究与课题设计,阐释设计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思路与课题方法,为设计基础教学提供一份可资借鉴与交流的课题谱系,为作业设计提供线索和实例。
[ 关键词 ]设计基础;课题设计;色彩;造型;形式;装饰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说:“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幕上。”[1]让·鲍德里亚宣称,海湾战争从未爆发。这些惊世骇俗的话语凸显了视觉图像对现代世界的巨大影响。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者借助于视觉技术(这里的视觉技术包括油画、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在纷繁的社会景观中寻求信息、意义和快感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对于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仿佛不跟上这个潮流,你就“OUT”了 。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马丁·海德格尔是最早注意到视觉文化发展的人之一,他认为现时代就是“世界图像时代”。
海德格尔指出:“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就是“现代之本质”。可见,身处现代世界之中的我们,不能不对读图时代的来临加以文化思考。
很多视觉文化研究专家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被图像把握的时代。这个时代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社会的主要活动是生产和消费图像象,威力无边的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正是这种视觉化使现代世界与古代世界截然区别开来。的确,视觉化图像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整个现代社会已经是司空见惯,例如:视觉化已经改变了医学诊断方式,从大脑的活动到心脏的跳动一切都成为可视见图像;计算机本非视觉工具(机器运用0和1组成的二进制处理数据),dos系统就是文本化的,当微软推出了Windows环境以后,计算机已成为重要的视觉工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视觉图标和下拉菜单等轻松掌握电脑。
如此依赖视觉图像绝非人类天生具有的能力,而是在想相当近的时代才习得的技能。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的眼球从未像今天这样忙碌,尽管我们的视网膜含有一亿个神经单元每秒能进行10亿次运算,但是各种影像不断地诱惑和刺激,各种视觉图像不断地围困和“逼促”已使我们应接不暇。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的今天,视觉文化的刺激不断增强,企图使人们的视觉领域达到饱和,然而却不断遭到败北。因为一方面,强烈的视觉刺激使人们的视觉需要与视觉欲望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人们学会了怎样去看,并能做出很快的反应,眼光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在今天,看得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要看,因此,越要看就越要看的快。如历史学家哈维所指出的:“投资于形象建构就变得跟投资于新工厂和机器一样重要。”就这样世界真的被把握为图像了,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在教科书里、其他读物中,在教室、博物馆、超市、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里;在家居环境、室内装饰等私人空间中,形形色色的图像无处不在。天气预报,从语言描述转化为卫星云图的展示;印刷物也从文字描述,转向图文并茂甚至图像呈现;购物也从购买物品的使用价值转向了对包装、消费环境的视觉快感的消费;体育运动不再是身体技能的竞赛,更是夺人视线的“战争”,就连申奥也成为各国文化的视觉形象的展示和较量。从电视遥控器有一个静音按键,但没有一个按键用来取消画面,就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视觉已经占了主导地位,读图时代悄然来临了。这会带给靠图像说话的美术,或教授图像的美术教育以什么样为危与机呢?当视觉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一些结构化、正式化的观看机构——如博物馆和艺术画廊——移开,而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视觉经验之时,
通过互联网在高速运转和视觉图像的加速发展,图像的全球流通以达到了其自身的极致。视觉文化已在现代社会形成了文化霸权,看不见的东西遭到排斥,“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充斥着权利和影响力。这意味着视觉文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而深层的殖民。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伟大的书籍”,米歇尔·德塞都指出的“视觉的癌变似的增长”。柏拉图对视觉艺术的敌意应使我们对视觉文化的发展保持足够的警醒。
1967年,情境主义批评家居伊·德波将后现代社会命名为“景观社会”[2],即一种完全倒向景观化的消费文化的社会,“其作用是使历史在文化中被忘掉”。人被景观弄得目眩神迷,被动地存在于大众消费文化之中。在景观社会里,我们贩卖的是烤牛排的光艳油腻的外表而不是牛排本身。
1983年,让·鲍德里亚宣称景观社会已被终结,代之而起的是“拟像时代”[3]。所谓拟像就是没有原物的摹本。它从“图像掩盖基本事实之缺席”的状态进入到“图像与任何一种现实都没有关系,他只是自身的纯粹拟像”这使得“”图像成了谋杀真实的凶手。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迪士尼乐园了。
20世纪初,乔治·杜阿梅尔说:“我再也不能思考我想思考的东西了,移动的图像代替了我自己的思想”。 电脑图像其实是以每小时7000英里的速度在十分之一秒内来回横越电脑屏幕4052次以上的一个小点。人们正在一步步迷失于这个小点中。维特根斯坦所说:“图像俘虏了我们,而我们却无法逃脱”。
人类进入了一个图像狂欢的时代。他们置身于“声光秀”的现代世界中,浸泡于奇观与新潮之中,典雅与高贵逐渐崩溃。真实离人而远去,人文精神和人性的诗意栖居也随之远去。在学校里受教育的学生自然不能例外,甚至是图像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
“读图时代”的来临必然引起美术专业学生与图像关系的变化——从过去的寻找图像到现在的被图像的包围。在积极的方面,视觉文化直观、迅速的特点使他们的学习更加便捷,但其负面的影响更应该引起美术教育者的关注。学生们生长于泛滥的图像与影像中,甚至于有些学生对于艺术的爱好就来自于对视觉刺激的迷恋,学习了美术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沉溺于视觉享受之中了。
首先,“读图时代”的来临有可能使学生成为“娱乐人”。现代商业氛围中,图像所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而非人性的完善。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气氛笼罩下,审美或艺术成了被利用的傀儡,失去了高尚的地位。从学生课前课后的谈话中就可以了解,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感受过多地局限于对时尚的追求,对消费偶像的崇拜,对娱乐信息的传播和对视觉刺激的向往,对美和崇高的思考在他们的谈话中总是找不到位置。
其次,“读图时代”的来临拉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视觉文化是一种高度感性的文化,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中感官上的“高保证”使“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距离越来越近。这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他们迷失在游戏和网络的世界中,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多少学生沉迷于网络,上课时哈欠连天,丧失对现实的生活中的美的热爱与追求。
再次,“读图时代”的来临有可能使学生重感性而轻理性。视觉文化正在不断的颠覆传统的文字阅读方式,图形、图像阅读较少需要理性分析和语言符号系统的转译,往往是消费者驻足于感性层面,失去传统阅读的想象、推理以及内心体悟。视觉形象迷人的造型和颜色,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不断刷新我们的消费欲望,使学生陷入满足——疲劳——寻求更刺激——再满足的审美与消费怪圈。正如本雅明指出的“韵味消失了”。传统社会中那些“悲剧、崇高、神秘、典雅、无功利”,的表达在视觉文化中不断的消失,代之以刺激、娱乐的视觉大餐。
最后,“读图时代”的来临有可能导致审美能力的衰落,日常生活处于图像包围中的学生进行消费性的“看”的机会不断增多,而作为艺术的“审美性的看”的机会反而变少了。“日常的看”偏重于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或消除紧张追求愉悦,而“审美的看”偏向于静观与想象,以追求精神超越和升华,体悟生命与文化为旨归。学生就在“看”中走向了艺术的反面。
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是图像的消费者,更是未来图像的创造者、提供者和批评者。因此美术教育要迎接图像提出的挑战,学生们要在创新中勇于坚守,在发展中大胆回归,在利益面前持守道德,在变化中追求永恒。因为不管怎样,人类总是需要精神上的超越和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
[2][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法] 吴琼,编.让·鲍德里亚.视觉文化的奇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梁 田)
[ 中图分类号 ]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6)01-0191-02
收稿日期:2015-09-10
作者简介:朱小华(1979-),男,江苏宜兴人,南京审计学院艺术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特别是美术专业的学生该坚守高雅文化的阵地曲高和寡呢?还是应投身于注意力经济,唯金钱的马首是瞻呢?但可以确定的是,艺术教育的未来必须建立在接受视觉文化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个事实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