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顺宏,程先国
(1.开县汉丰九校,重庆开县 405400;2.开县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开县 4054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标有规定、学科有优势、时代有需求。[1]在21世纪这个经济全球化、“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时代,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提质增效理应改变单打独斗的格局,走合作创新之路,至少要改变以“个人”为单位到以“学校”为单位。在以校为单位的背景下,语文学科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强化如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阅读是必选路径与首选策略。学生的语文素养,说到底根源在阅读。“读”是语文学习的钥匙,要“读”就需要一定的量作保证,加强课外阅读是大量阅读的必备路径之一。然而,电脑、电视、游戏、智能手机、纸牌、麻将之类的娱乐项目,对心智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外时间,要让学生课外自主大量阅读优秀经典,难度可想而知,将课外阅读课内化就成了保证质量的关键要素。山东潍坊广文中学的主题阅读课程、重庆市的群文阅读实验、笔者在县域内开展的语文整合阅读实践研究,无不证明教师只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课文特点,根据课标与学情实际,采取群文阅读、单元整体设计、学科内整合等策略,课堂教学就能“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就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中把课外阅读移到课内来进行,就能有效保证学生阅读数量的增大与阅读质量的提高。
“腹有读书气自华”,一个人的良好语文素养,离不开一定的积累做基础。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笔者建议:对“课标”规定的1~6年级的75篇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在4~6年级时每学期进行一次竞赛性的检查,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且不易遗忘;对“课标”规定的7~9年级的61篇古诗文的背诵与默写,平均分配在初一、初二四个学期里完成,学校每学期在中期后一周左右,安排一次全校性的默写与运用大赛,先分班进行初赛,然后进行校级决赛,并予以适当的表彰奖励,以赛促背促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书声琅琅”成为常态。要强化出声朗读,增强学生的感知、感受与感悟。这一点可通过如下工作实现。
加强晨读的出声读背。一般而言,语文课每周有2~3个早自习,要在早读中加强经典的读背工作。
强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背意识。语文教师要在课前、课中随意识地、巧妙而恰当地强化传统经典的诵读与积累工作。
除语文学科外,其他学科每科教学都能用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或是教材中本身已经有引用,或是教学语言中随机地引用一些,要强化其他学科教学的适时辅助工作,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性。
要开展每班每周集体齐背活动,每班利用每周一节班会开始之前的几分钟时间,有计划地全班齐诵齐背一首或一篇(段)优秀传统经典。
要开展全校齐诵活动,利用每周升旗仪式或国旗下讲话之前的几分钟,全校齐诵一首或一篇(段)经典短小古诗文。
要开展结合节日庆典定篇诵读工作。每当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其他如“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纪念节(日)前后之际,学校或年级规定诵读与之相关的经典作品,这样既能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增强学生对节日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增强学生对节日的认同度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度。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根据读、思、用结合的原则,经常性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平台,供其活动,供其展示,促其进步。
成立班、校两个层次的文学社、表演社、演讲社,把诵读的成果转化为写作,转化为演讲与辩论,转化为书法、歌舞、绘画、剧演,以此提高诵读质量。
定期举办班、级、校三个层级的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演讲赛、辩论赛、作文大赛等活动,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并助推诵读质量的提高。
以期为单位开展班、校两级的“写作大王”“朗诵大王”“辩论大王”“表演大王”“书画大王”之类的评选活动,提高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内驱力。
定期出刊班、校两级的报刊与展板,物化与推广师生的诵读转化成果,宣传优秀典型,让读书成为广大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用书香滋养师生的身心,健全师生的心灵,使校园永葆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感染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升文化传播力。
定期开展班、校两级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会、团委会为组织者,让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激发学生的民族情、爱国志、强国行。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鉴定、改进、激励、监控的功能,而其导向功能是首位的,其诊断、鉴定、改进、激励、监控也具有导向作用。一般而言,评价者重点评价什么,实施者就会趋向于重点抓什么。
学校在进行单元常规检查与期中期末测查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增大教材以外的、课程标准以内的篇章的比重。县域内命制的供学校期末选择使用的试题,应调整常规的一、二大板块“语文知识及运用”与“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的分值比例,第一板块可减少4%~6%,第二板块增加相应的百分比,主要是在理解性积累上。
要强化形成性评价工作。形成性评价重点关注学习过程,要侧重阅读过程的检查与反馈,促进学生“阅读”的量、质齐升。
要提供多种成果平台优化激励性评价工作,通过校报校刊、班级板报专刊、校园网络平台等形式经常性地推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果,用榜样激励学生,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收获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兴趣与热情。
要将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的表现与奖项,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指标中,设立在学生成长档案袋的指标中,纳入小升初、初升高推选的参考指标中。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出台文件则更佳。
在学校,教学工作虽然是主系统工作,但也仅仅是一个主系统。主系统的健康运行还需要其他系统的支持。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开展,至少需要如下支持系统的建设。
读物一般分为三种,即纸质读物、电子读物及视频读物。不管哪种读物,总得要有,而且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至少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提到的作品必须要有,既要有中外古今名著,又要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还要有鲜活的时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要在激发全校师生阅读兴趣上下工夫。以学生为例,学生喜欢图文音像类阅读,可多用音频视频阅读材料以“阅”促“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喜欢唱、喜欢跳、喜欢画,学校也可“投其所好”,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唱游活动中诵读,巧用“琴棋书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了读本需要有地方存放,学生读需要有地方“阅”,因此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就必不可少了;读物需要管理,学生阅读需要管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组织,因此必备的人力物力必不可少;办班级板报或报刊,学生多元成果展示所需平台,诸如此类的学校空间需求就不可少了;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必须要有多媒体设备支持,歌、舞、唱、跳需要使用一定的物品,诸如此类的必备或必需,都是需要添制或更新换代的。
坚持丰富读本、提升“读趣”、优化设备设施需要一定的开支,校报校刊的主办印刷、各种竞赛活动的开展、各种评比活动的表彰,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做支撑。学校要有投入意识并且舍得投入。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其有效性,都需要借智借力。“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校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也需要巧妙借力。具体而言,有下述力量可借。
县域内,县级可开展两个方面的竞赛活动,助推学校此项工作的开展。一是学生层面的活动。由教委基教科组织初中学生作文大赛与演讲大赛,每年举行一次。奇数年进行作文大赛,偶数年进行演讲大赛。二是教师层面的活动。由教育主管部门授权县教研机构进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竞赛与课堂教学大赛。赛事以阅读教学为主要内容,改变以单篇教材进行竞赛的做法,而以单元、跨单元、跨册次、跨学段、跨学科的教材整合进行竞赛。先进行教学设计大赛,然后连续进行多轮的课堂教学大赛。
进行教委基教科制发文件、授权县教研机构组织实施的优秀校报校刊评选活动。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县性的学生主办的优秀校报校刊评选,评出等级奖若干并予以表彰,编辑一等奖中的优秀作品集向全县推广宣传。
县教育学会是县教育学术性群众团体,可提供适当的活动平台,助推教育系统内对该项工作的开展。县社科联是官办的人民团体,科学普及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可借助社科联与宣传部联合发文的优势,建立起社区与家庭共读的常态模式,营造全社会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喜爱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同时,县社科联还可以成立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之类的学会,开展全县性的学生层次、成人层次多种类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竞赛活动,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养善育心的作用。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健康运行需要系统内外的合力,社会力量的影响不容小觑。学校至少要考虑到如下一些力量的影响:一是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影响,二是当地在传统文化上造诣颇高的人物的影响,三是作家、艺术家学校公益行的影响,四是社区主题文化生活开展的影响,五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热心人的影响,等等。必须要抓住“阅读”这一关键要素,在拓展阅读的时间与空间、丰富读物、提高读“趣”、强化评价与运用转化等方面用心、用情、用智,“引导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和有用性,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使他们能心为祖国系,情为祖国动,志为祖国立,梦为祖国筑,学为祖国用”,[3]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更有效地落地,从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教育质量。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
[1]程先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J].师资建设,2014(10):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
[3]呈宝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4(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