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可汗学院缘起,直至近年爆发,在线教育的暗涌大潮已成为十年内“互联网+”模式的下一站盛典。“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巨头新贵们纷纷跑马圈地,争相推出大而全、涵盖多个学科的在线教育产品。而茫茫江湖中,洋葱数学却偏偏选择了单一的数学学科,深耕细作,苦修内功。
洋葱数学的三位联合创始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人才——CEO杨临风毕业于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总监朱若辰毕业于杜克大学,主修生物学,辅修教育心理;再加上二人的共同好友、创新工场第一个孵化项目的高级技术主管李诺,构成了洋葱数学的铁三角,使得团队囊括了课程教研、动画制作、产品技术三大关键领域,没有软肋。
成为初中生学习数学的“银色子弹”,应试提分,自然是洋葱数学的本职,除此之外,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化思考,并将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是洋葱数学的更高追求。
如果产品的目标是让学生觉得有趣并能够在没有老师介入的情况下学懂,就需要把学科体系挖掘得非常深入并讲出精髓,同时产品的学习主线也要围绕学科特点设计。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入,这同时也形成了产品的高端壁垒。
在洋葱数学初创的半年时间里,一共出了两套方案,但制作的视频课程最终都无法使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洋葱数学也终于摸索到了一些经验:1、仍然要基于学科,但更强调可延展的学习方式,强调更为深远的影响;2、内容制作要先有用,再有趣,做不到有用,不会有人买单的;3、课程设计和产品设计要绑在一起做,产品经理要懂得教育,不单是会做题。
洋葱数学的教研团队首先将传统课本的知识框架打散,按照单个知识点进行课程安排,再将零散的知识点按照认知逻辑串联成知识树。在单个知识点中,洋葱的微课视频会从知识点的缘起到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都讲清楚。同时,系统地为学生设计了基础、提高和挑战三个层级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行自我测评和拔高训练。为丰富产品内容,他们还专门找来了《几何原本》等数学著作进行研究。就这样,洋葱数学把课本知识掰开揉碎,再与课外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细嚼慢咽,消化吸收,逐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以致用。
终于,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产品逻辑和视频课程前后各推翻了三次,反复研磨,团队终于构建出了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体系和内容,产品逐渐成型,最终的效果是,确实能够做到让学生“一学就懂”。
虽然现在很多公司标榜自己是“慢公司”,呼喊回归“工匠精神”,但流于表面者多,落到实处者少;浮夸刷数据者多,闷头做产品者少。 洋葱数学算是真正为互联网+教育的“工匠精神”做出了自己的表率。
鲁迅弃医从文、班超投笔从戎,皆因心中有痛,鲁迅痛在医学只能医国人体格却不能医国人精神;班超痛在纤细笔杆不能书其鸿鹄之志。而心中有痛一直是洋葱数学核心团队前进的驱使动力之一,他们不只心怀“痛点”,更切身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痛点”。
至今仍会被提起的一个段子是:多年前,甘肃一个农村学校的英语老师向朱若辰抱怨,“孩子们太难教了,他们连‘安普’也不会。”
“‘安普’是什么?”朱若辰感到奇怪。
“‘安普’你也不知道吗?”老师反问道,“a-p-p-l-e,‘安普’。”
朱若辰当时无言以对。
从2008年起,还身在哈佛、杜克读书的杨临风和朱若辰就开始研究“E-Learning(数字化学习)”,2011年初,二人共同创立了“阳光书屋”公益组织,在支教活动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之痛。两人觉得或许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祖国农村学生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希望通过阳光书屋提供的平板电脑系统性地帮助农村学生提高学习体验和效果。
这个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向农村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一款学习软件。这款软件不仅要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把知识学懂,还要在教师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帮助到学生。本来,他们想捡个现成,找点市面上已有的相关软件。可是,选来选去却发现,这样的软件在国内根本找不到,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学生完全没有自主学习动力,不可能会通过一个软件进行自主学习。这又成了他们心中另一个“痛点”,驱使他们决定自己开发这样一款软件。于是二人拉上好友李诺一起成立了光合新知公司,正式着手开发被命名为“洋葱数学”的在线教育产品。
在线教育产品的用户有很多痛点,洋葱数学关心的是“怎么学也学不懂”。
造成这一点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小学到初中知识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内容更加深入和抽象;也可能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没有从知识的原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和怎么思考,学生觉得枯燥;更有可能是学生不论是在课堂面对老师还是家教,心情都很紧张、怕出错、没有信心。
杨临风介绍洋葱数学的产品理念说:
“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一个知识从学生完全没接触过,到完全精熟并且能够迁移,需要哪些认知环节,围绕这些环节设计最适合的学习流程和内容。例如针对一个章节的兴趣引入、基础概念、一类题型的思考方式、一种数学思想(比如‘整体代入的思想’)、拓展的内容(比如‘为什么负负得正’),这些环节都需要制作不同的学习内容。”
“在设计产品体验的时候,目标是做到‘高效、有趣、有启发’——‘高效’是知识吸收的高效;‘有趣’是通过产品体验和课程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真正的美;‘有启发’是每一个教育者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要让学生习惯问为什么,习惯系统思考、多角度思考,最终能够达到认知的最高层级——创造。只有经过这样的整体设计,并把所有木桶的短板都补齐,产品才能实现0到1的变化,学生才能够愿意自发地拿出业余时间在线学习,‘根本停不下来’。”
在线教育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就是用户的不信任。这同样是洋葱数学要处理好的核心问题。用户的不信任来自于在线学习没有效果,没有效果有可能是因为产品根本无法引起兴趣让用户坚持下来。如果用户在体验之后发现产品足够有趣,学过之后意犹未尽,而且确实能够得到启发,这样的产品一定能够形成巨大的口碑效应。
目前,团队已与包括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等名校在内的众多中学进行了合作,现在有一千多所学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性地使用洋葱数学,或作为课前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或作为课后复习的工具。全国用户分布学校更是达到一万所。
洋葱数学一直希望自己走得慢一点,钻得深一点。当初之所以选择数学为突破口,首先是因为数学的知识体系比较容易进行结构化组织;其次,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学好数学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逻辑思维很重要;此外,数学也是比较抽象的知识,部分学生经常会在数学科目中碰到难题,而一旦刚开始的疑难没弄清楚,之后的课程很难跟上。在设计产品之初,洋葱数学便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教育的主体——“学生”身上。
偏向于技术的李诺加入团队时,也是因为想通过技术的方式去影响教育:“我们是真的想做出可以解决问题的产品,可以看到学生使用我们产品带来的改变”。李诺去一些农村地区考察,发现课堂教学方式跟自己上学时差不多甚至更差,感慨良多。但是他相信技术可以给教育带来无限可能,比如用技术的手段关注到每个学生,用大数据跟踪学生的成长。李诺相信技术,也期待自己通过技术可以影响到教育,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切实地给乡村教育带来变革。这种变革不是说把农村的水平追到城市的水平,而是探索一条同时帮助农村和城市的新路。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教育,我们都希望是教育加技术的方式,来做出好产品,乡村能用,城市也能用。”杨临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