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4-08 21:13王同芳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平行线加减法小组合作

王同芳

当前,新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在种种的变革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巨变无疑是最先付诸实施的一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摈弃了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填鸭”式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内容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外受到热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以往只听教师讲不见学生应、一潭死水式的课堂变成了生机勃勃、热热闹闹的课堂。

然而仔细观察,笔者却发现热闹的背后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形式,缺少实质内涵

目前在一些学校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形式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改进。甚至有的教室的课桌的排放都弃除以前的“秧田式”,改成流行的“马蹄形”或“环形”排列,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必须改变座位,学生才能更好地组合,讨论的效果也才能更好。当教师一声令下开始讨论时,每个小组的学生把头扎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甚至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站起来讨论,似乎只有站起来才是真正的讨论。然而据笔者观察,有的课堂的讨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很多学生是在“滥竽充数”,甚至有的学生趁机“聊一会儿”。

除了改变座位编排的形式之外,很多教师对于学习小组的划分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说是划分小组,其实只是根据座位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几个小的组合就完事了,也没有什么划分的标准,更没考虑划分的效果。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势必导致出现组与组之间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至于课堂上出现的“被动式讨论”和“无价值表扬”更是司空见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实质上,这种“小组合作”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达到预期的目的。

真正的“小组合作”,教师首先应正确地划分小组,把全班学生按照高矮、性别、成绩、性格等方面合理搭配,然后进行座位的编排。在课桌的排放上,应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地看到黑板,教师也能顺利地观察到每一个学生。教师能不能弯下身子,贴近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师生观”,而不在于是不是走到了学生中间。

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是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例如,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设计一个讨论题,让他们讨论讨论,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掌握数学知识。平行线的概念,学生往往只简单的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而忽略“永不相交”中的“永”字的含义。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看图,讨论:哪一组线是互相平行的?为什么?有很多同学开始认为两组都是平行线,在小组内讨论后,大家基本上统一了认识,第二组不是平行线,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当第二组的两条直线延长之后,它们就相交了,所以不是平行线。此时,教师辅助课件的动态演示,第一组直线永不相交,第二组直线延长后相交。学生正真理解了“永不相交”的含义。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讨论“真问题”而不是讨论“伪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更不需要一些无谓的廉价的“掌声”。这样的小组教学才会达到真正的“合作”,效果也会更好。

二、优秀更加“优秀”,后进总是“落后”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时候课堂讨论总是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为中心,其他学生只做听众,甚至游离于讨论的边缘。这是因为在教师的表扬奖励等方式的激励下,各小组都不甘为人后。特别是每个小组中那些优秀的学生,更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争相表现自我。于是,他们就会争取每一个发言的机会。这样,那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就自然地让出了一次次机会。长此以往,后进生们就失去了思考的念头,渐渐地就更加“默默无闻”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关注讨论的分工合作问题,在制定表扬奖励等规则之前,应该明确一个原则,那就是“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防止出现小组内活跃的学生“一言堂”的现象。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先通分后加减的算理,可设计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②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要求每个小组(一般四至五人)的成员针对不同问题均要发言表明观点,其他人做评价。小组讨论结束后,推举发言人进行发言,同时要求所有人记录发言人的发言要点,然后进行分析评价。

这样,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都必须精心思考,为教师的问题做准备。这不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吗?

三、学生思想浮躁,思考不够深刻

有的教师受电视知识抢答赛的启发,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提问时也喜欢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回答,这固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但也使得许多学生未经认真思考便举手发言,生怕机会让别人抢去。笔者就曾经看到,有的学生在公开课上为了能“抢”到这样一个机会,教师的提问刚刚结束,他就站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或者是根本就没弄明白问题的含义,或者是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这样的“回答”,还是不要为好。因为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浮躁、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为了提高交流的质量,教师应根据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也应该给出相关的材料、方法、依据,使之能深入思考,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朝着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等方向努力,而不是纠缠枝节,钻牛角尖,也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实则空虚。

例如“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把它与学生已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出示了8面红旗和2面黄旗,问:“红旗和黄旗可以怎样比?”学生有的说“红旗比黄旗多”“黄旗比红旗少”;有的说“可以把黄旗看作1份,红旗看作4份”……当我正要按照自己的设计揭示“倍”这一课题时,有个学生却说出了“红旗是黄旗的4倍”,他的回答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计划,再揭示课题已没有意义。我干脆利用这个“意外”来个“顺水推舟”,于是我问“你对‘倍’有哪些认识呢?”接下来的学习令我兴奋不已,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倍”的理解。整节课有讨论、有认可、有反驳,教师只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一步步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提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课堂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富有“动态生成性”,充满生命的活力。

总之,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如果能较好地运用,就可以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反之,它的弊端也会明显地暴露。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再用于实践,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功能。

猜你喜欢
平行线加减法小组合作
平行线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