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 渊
视觉的思想
——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初探
文/贾渊
具象表现绘画在哲学沉思和视觉的追问这两个层面上,探寻艺术的终极意义,探索一种绘画的方法论体系。这种探索以现象学为基础,“回归事物本身”为宗旨,强调直观的观看方式。
具象表现;绘画;方法论;现象学;直观;隐蔽;敞开
具象表现绘画不是一种风格或流派,没有一种固定的样式。它是一种思想,是站在哲学高度上对艺术的终极关怀。“具象表现”一词是法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尔最早提出的,他用这个词来概括一批特殊的画家,他们注重观察可视世界,重新服从职业的精确精神,在这个艺术价值被摧毁的时代,这批特殊的专业画家对危机有较清醒认识,他们把绘画视作可以安身立命的职业,重新定义了绘画艺术的本质。在20世纪90年代司徒立先生把具象表现绘画带入中国,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办了“具象表现绘画讲习班”,将贾科梅蒂、森·山方、莫兰迪、巴尔蒂斯、洛佩斯等西方著名具象表现绘画艺术大师的绘画思想引进中国美术学院。此后20年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开始了具象表现绘画教学方法与实践中的探索。这种探索以现象学为基础“回归事物本身”为宗旨,强调直观的观看方式。奠定了中国美术学院在学术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找回了艺术的崇高,让绘画得以存在,消除了对绘画存在的必要性的怀疑情绪。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导致人作为主体性的膨胀。现代艺术作品中主体性的扩张又导致社会公共性的丧失。公共性的丧失势必造成对艺术作品解读的困难,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或者说它和社会之间的心灵沟通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障碍,在20世纪30年代后“现代艺术走入了象牙之塔”。后现代艺术看到现代艺术病灶,借助印刷和大众传媒再次达到艺术的社会公共性。但是这种恢复公共性的表面办法,不但没有克服困境反而加剧了艺术意义丧失的危机。其实,不管是现代艺术还是后现代艺术其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传统哲学主客体二元论。主客体的分离导致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走向两个极端。
具象表现绘画以20世纪的现象学为基础。西方近代哲学一直延续主客体二元论的传统,而现象学最大的贡献在于打破了这个传统。主张只有通过人的意识才能体验存在,意识和存在是一体的、交织的、不可分的。认为存在之所以存在是观察者意识到了存在,离开了人的意向性的真实不具备任何意义。换句话说,只有主客体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真实才是真实。这种哲学思想的提出,改变了人对真实事物本质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对世界的观看方式,绘画艺术重新迸发出生机。到此,“为什么而画?”也就是新的绘画存在的意义终于开始显现。海德格尔的《艺术现象学》中讲道:“哲学是去描述看不见的东西。艺术是把不可见的隐蔽的东西显现出来,以不确定给出确定的意义,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创作生活的神秘感。”①重新定义了艺术家作为一种职业的崇高意义,我们的绘画不应是对自然的被动描摹,也不应是对情感的宣泄。而是一种对自然真实的发现和揭示。重点不是可见的而是那不可见的隐蔽的东西如何显现的问题。艺术家区别于一般人的不仅仅是技术、技巧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如何发现一般人看不到但真实存在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寻找另一种观看(不同于人们习惯的观看方式)的可能性。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认为传统的观看方式是不真实的,他要去表现自然中人们不可见的那种整全性,以及自然对万事万物的贯通方式,即“一切事物源起显现于它自身的消隐遮蔽之中”的永恒现象。他批判印象派只是表现自然世界表象的瞬间,是一种肤浅的感觉经验。塞尚要为印象派绘画重新找回自然的深度,要在自然中寻找像古典大师普桑画中的那些“坚固与持久”的东西。这个“坚固与持久”的东西是什么呢?塞尚要表现的绝不是自然中的个别事物(形状、质感、光影等),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平时能注意到的,他要直接面对自然,从自然现象的直观中,自发地显现出一种具有秩序的结构。这个秩序应该就是塞尚认为的“坚固与持久”的东西,应该就是塞尚“看到”的那遮蔽的、不可见的东西。
塞尚画了大量的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画。而这些画中的秩序结构才是塞尚绘画的主题。贾科梅蒂也是具象表现绘画的代表人物,现象学理论对他影响巨大。贾科梅蒂对我们所习以为常的所谓“真实”产生置疑。传统雕塑塑造一个头像,只是去塑造一个与真人头像的等同物,可是这样的等同物表达真实吗?它只是对真人头像知性的和概念性的理解,而不是视觉本身。在视觉直观中,任何事物都无法与其周围的空间分离,也就是说所谓事物的真实只能在其所处的空间环境中才能显现出来,我们长久以来探寻的真实永远显隐于实存与虚无之间。我们对真实的追寻并不在于事物精确性的表达,而是试着去理解我们眼中究竟看到了什么,把我们看到的如其所是地表现出来。所以那种怀疑的、不确定的、直观显现的东西是贾科梅蒂绘画的主题。当然,还有很多的具象表现绘画的艺术家,比如莫兰迪、森·山方、德朗等,他们绘画的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世界那纠缠的、交织的关系展开的,他们用各自不同的角度去阐释着自然世界中无蔽的敞开和隐蔽的退隐的永恒关系。现象学和具象表现绘画理论为具象表现画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像黑暗中的明灯指明了方向。可是具体来说,那隐蔽的东西是什么呢?我想不应该仅仅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光亮和阴影的关系,也不应该是题材上类似于故事意义的隐含结构,那似乎回到了文学领域。还是要回到绘画的本体中,回到自然世界的直观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显现。每个具象表现画家所显现的那隐蔽的东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那么如何切入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呢?如何显现那隐蔽的东西呢?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司徒立、杨参军、焦小健等老师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具象表现绘画教学的研究,我们先从中国美院的具象表现绘画的学习过程里找点思路。我在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本科三年级中学习,发现老师在模特的摆置、课前的引导以及课间辅导等方面和其他学校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模特的摆置时特别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往往通过很多画框、衬布、植物甚至是废纸等物品构造复杂的环境。引导学生建构空间构架的认知、一种空间意识的自觉。在辅导时往往注意空间与对象关系的理解,让学生用现象学式的观看方式,鼓励在一种放松的、纯真的状态下去发现所表现的对象与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穿透景域的位置推移的分析眼光。
具象表现绘画的教学有四个要点:一是无先验地观看。我们都会观看,但什么是无先验地观看呢?我认为这点主要来源于现象学的启示,现象学认为我们的观看总是带有知识性、科学化的理解,而人对物的直观感受力或者说艺术感受力被这种知识化、技术化的观看挤压殆尽。提出无先验地观看在当今时代显得无比重要;二是抹去重来。我对这点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由于时间的流动,事物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抹去过去重新抓住现在,抹去的痕迹与新的笔触构成了具有时间性的绘画。第二种理解是抹去不对的、不需要的感觉,不断地概括、简化,直至达到自己理解的真实;三是悬置。为了达到观看的真实,我们必须将自己过去的经验悬置起来,比如三维空间的经验、照片式的造型观念等,这些经验往往阻碍我们对真实的把握;四是未完成性。由于事物的不断流动变化的特性,作品表现真实被迫未完成。另一方面,是作品在欣赏者的联想中完成。
具象表现绘画在哲学沉思和视觉的追问这两个层面上,探寻艺术的终极意义,探寻一种绘画的方法论体系。
注释:
①[德]马丁·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M].孙周兴,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1]司徒立,金观涛.当代艺术的危机与具象表现绘画[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2]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贾渊,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