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钥匙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学生教育的探索

2016-04-08 18:24廖会兰
名师在线 2016年5期
关键词:师爱寄宿制少数民族

廖会兰

( 广西龙胜县龙胜镇小学,广西龙胜 541799)

寄宿制学校教育,是龙胜教育的特色。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是非常好的去处。孩子在家没人管,寄宿在学校,家长心里就一块石头落了地,可以安心在外打工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多,且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特殊,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管理,就是很大的挑战了。我是一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几年班主任工作下来,我的心得体会是:我希望他们喜欢我,但是我必须首先喜欢他们!作为教师,喜欢自己的学生是学生喜欢自己的前提,喜欢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师爱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教育中特别重要。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对学生是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成功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的爱,更是尤为重要。他们分别由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离异家庭孩子、独生子女、寄宿学生等特殊群体组成。教师对他们深厚纯朴真挚的爱,是培养他们健康成长的敲门砖与生命线。要教育好他们,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如何让师爱化作教育留守儿童学生的春风、化作教育留守儿童学生的雨露、化作教育留守儿童学生的甘泉,我的体会与观点是:

一、用真诚感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的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诚真心地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就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让心理健康教育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在我们的班级里,8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很自然的,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总有一些表现好和表现不好的孩子。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秀学生,都是好孩子,我应该“宠着”,同学互相之间应该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应该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然而,我们对表现好的不能老是宠,对表现不好的不能一味地批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这些表现好的孩子在一味的表扬声中泡着——未受到挫折教育(即不打心理健康“预防针”)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承受不了了。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我会适当地批评那些好孩子,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该不断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加完美。例如:我们班的学习委员,瑶族,留守儿童中的佼佼者,她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思想品德等表现也蛮不错的。可是她在课外却很不喜欢读书,可能是父母长期不在家,家里也没有什么可让她读的书,而且她还很胆小。因此我总是特别注意检查她的课外阅读,并经常当众叫她起来诵读经典古诗文,既培养她的阅读习惯,又锻炼她的胆量。后来我在评价她的时候,告诉她如果她能够不断地增加课外阅读量,鼓足勇气战胜胆怯的毛病,就不仅能把语文的卷面成绩提到新的高度,而且能使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强。我用真诚的眼神看着她,用真诚的态度待她,她不仅喜欢上了课外阅读,而且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还获得了年级比赛冠军。对其他不同特点的学生,课下我经常分别找他们谈话,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并告诉他们一定要扬长避短,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也要受得起批评,有错就要虚心接受批评。而那些“表现不好”的孩子中,留守儿童学生则更为突出些,他们很可能在心理健康方面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些“病状”了,对他们则尽量以鼓励、引导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在我带的班上,特别好的留守儿童学生不少,而特别差的留守儿童学生几乎是没有的。因为我始终坚信:师爱,可以使好的留守儿童学生变得更好;师爱,可以使“很差”的留守儿童学生也充满信心,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越来越积极向上;师爱,可以使留守儿童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我们教师只要用真诚的爱去对待留守儿童学生,就一定能打动留守儿童学生,教育好留守儿童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就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用热情感化学生

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和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爱聪明、阳光、健康、学习好的学生,更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学生,必须杜绝偏爱优生和歧视留守儿童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对留守儿童学生的爱要无私,更要公平!有些教师在班上威信差,留守儿童学生反感,其实他们不是不爱学生,而是爱的不怎么公平或者或多或少掺杂些私心杂念,结果班上学生“问题”层出不穷,教师自己也身心疲惫,对留守儿童学生教育来教育去,依然问题多多,效果很不理想。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学生都是些孩子,而且是些“留守”的孩子,他们当中“差生”多些,“差”得很复杂、很特殊,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学生往往学困生多,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学生,特别是他们中的学困生,我们不能厌烦,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是心理医生。如果连我们都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的“病”就会“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就没有及时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条件了。每天对待这些留守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我的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用我的爱心去关爱他们,用我们教师的博大胸怀去呵护他们。不管留守孩子多么的调皮捣蛋,我都始终坚持沉住气——绝不激动地一味批评、指责,对他们的“屡教不改”不能嫌弃,不能歧视,而是对他们很细小的优点、微不足道的成绩、点滴的进步,都善于用放大镜去“放大”,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我对待留守儿童的“差生”总是全身心地关注他们,把班主任的心血主要倾注在他们身上,耐心细致地教育转化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的进步服务,大声地为他们的进步点赞!多留心、善于发掘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爱之深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班上的留守儿童学生的“差生”也会闪光。如:我的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留守孩子,他学习成绩差得不能再差,自由散漫的行为习惯就像土匪,不是骂人就是打架,不是迟到就是早退,课堂上不搞小动作就睡大觉,同学们都讨厌他、躲避他、疏远他。对他的教育转化,我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如:在课堂上,别人回答对很难的问题才能得到鼓励,对于他,只要能把最简单的问题基本答对了就可以得到热烈的掌声,甚至只要把手高高地举起来,我都会给他以鼓励及肯定的目光。就这样,他的眼里有了喜悦,身旁有了朋友,心里有了自信。对于他的最难改的不良行为习惯——“土匪习气”,我坚持课上矫正,课下和他聊天培养,还特别注意培养他的特长,努力让他自觉地扬长避短与“改邪归正”。事实证明,“滴水穿石”是真的,经过一年的“细水长流”,终于让我看到了这个留守男孩新的精神面貌,同学们也慢慢地喜欢上他了。我认为:师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是教师内心自发的,不是什么利诱产品。我们爱农村留守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爱农村留守学生中的“差生”不仅如同爱其他优生一样,而且给予农村留守学生中的“差生”更多的关注,努力使农村留守学生中最“差”的学生也能有所成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快乐,让他们开始对学习有兴趣、对生活有信心、对未来有憧憬。只有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成功了,我们才能成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成功人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实践,使我明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特别需要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中的“差生”更需要爱!

三、用人性感染学生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去“以爱换爱”,来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目的。在教师办公室常看到这样一幕:学生要进门,得先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正忙着,学生只说了片言只语,老师就心不在焉或不耐烦地说:“这事也来问我?没见我忙着!” 教师这样简单化地对待学生,毫不顾及学生的内心情感,更没有想学生之所想了。学生去找老师本来就很胆怯,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却碰了一鼻子灰,经过这样的“碰壁”之后就再也不敢“造次”了。这种教师,学生能满意吗?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吗?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的话,那么就会体验到学生的无助。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问难解”的“四风”是横在师生之间的“四座大山”,是影响师生之间沟通的壁垒,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学生教育的大忌。现在常说教育要人性化,教师就要以人情为重,以人情为本,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特殊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学生的感情和感受。只有这样“将心比心”,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才是与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相向而行。我的班里曾经有过这样一名来自农村留守的单亲家庭学生,由于这个学生经常目中无人,自由散漫,懒惰横行,轻狂放肆,以往班上的老师都不让他参加学校的所有集体活动。这道“防火墙”成为该生与老师、同学交往的鸿沟,从而他就以更多的犯错来反抗老师,变本加厉地在班上添乱。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面前,老师的任何批评教育、帮助与劝导早已无济于事,老师的苦口婆心也失去了作用。针对了解到的这个情况,我一“上任”就用“将心比心”的方式,用包容的心态,平等待他,视他为自己的孩子来接近他、亲近他。我第一次与他谈话,就先给他倒了一杯热茶,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用和蔼的语气、真诚的目光夸他长得“蛮帅的”。从这一谈话的形式上的改变,特别是“以心换心”的态度,改变了“师道尊严”的架势,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表明了我不是高高在上的,师生是平等的。就这样,他很喜欢与我沟通,课下一有空就找我聊天。他慢慢地变了,恶习改了,心态阳光了,并能在班集体活动中起积极的作用,与老师不再对立,与同学的关系也好起来了,他非常努力地以自己的积极进步来回报老师。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教育已经产生了很明显的效果。我用“将心比心”的方式实现了与学生的“以爱换爱”互动,无形中对农村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使我体会到: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就必须体贴、体谅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尊重、爱护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人格,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身心健康,否则,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有效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就是空中楼阁,就是画饼充饥。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其本质就是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关爱。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班主任教师只有用巨大的热情去投入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留守儿童学生,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特别具有爱心的工作,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素质的提升,才能有效进行对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教师,既然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之心,无私奉献自己对他们深深的爱,带着对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真挚的师爱,坚持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岗位上孜孜不倦地耕耘,让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在我们崇高而伟大的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信念不仅是促使我不断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特点的内在动力,也是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谨记、永不丢弃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3:13-29+188-189.

[2] 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09,02:67-74.

[3]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师爱寄宿制少数民族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平凡而真挚的师爱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以师爱诠释教育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有一种师爱叫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