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君华
(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中学,浙江绍兴 312000)
新课改的推行使得全国各地的学校和老师纷纷做出响应举措,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尝试推行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否具备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因为科学本就是一个不断探究未知的过程,它需要人们具备好奇心,去发现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未解之谜。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普遍比较单薄。他们习惯于等待老师给他们提出问题,安排他们怎么做实验,缺乏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科学课时,学生们很少自发提问,课堂讨论不是很积极,在实验中一遇到难题就向老师求助,很少有同学能够自主解决问题。这些现象充分表明初中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而导致这种现象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实际做出深刻剖析,以便老师能够对症下药,改善学生们的这种不良表现。
王晓燕认为,初中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二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三是学生的提问方式有误;四是课堂气氛过于压抑。”[2]严云达则认为学生问题意识受阻除了传统教育的认知偏差、课堂环境的压抑外,最主要的还是学生主动意识的匮乏;[3]李立云更多地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思考学生意识薄弱的内因,他认为除了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自卑紧张心理和思维能力弱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1]
根据以上学者的判断,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初中生之所以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所谓内因也就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内因也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先天性的思维能力较弱,不善于提问题或者难以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问题;另一种则是由于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而害怕提出的问题被老师或同学们嘲笑。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阻碍他们主动探索问题,使他们在学习中过多地依赖于老师的引导,久而久之就忘记了主动思考,凡事习惯于寻找现成的答案,迷信盲从,这对于科学研究是非常不利的。在这个日益看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现代社会,缺乏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的外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教学方式的阻碍、课堂环境的影响以及师生沟通不畅等因素。
(1)传统教学方式的阻碍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不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挖掘,课堂上更多地是老师在讲,学生被动听取,长此以往,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怠于思考,既难以发现问题,也懒得思考其解决办法。与此同时,教师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来讲应试内容,而把本应丰富课堂的、可以调动学生兴趣的一些环节给取消掉,这就导致教学非常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也就更不愿意自主探索科学问题了。
(2)课堂环境的压抑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尊师重道的思想根深蒂固,老师在课堂上相当于权威,初中生的见识本就有限,再加上对老师的敬畏之心,导致课堂讨论无法自由开展,同学们基本上不敢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更加不敢质疑老师的说法。另一方面是初中生面临高招的压力,教师们也承受着来自校方和家长的压力。教师们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尽可能提高学生们的分数,而不得不争分夺秒地向学生们灌输大量考试信息。学生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就以死记硬背为主,根本无暇通过实验或者亲身观察这种慢节奏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整个课堂氛围也因此表现得比较沉闷、死板,缺乏一种思想激烈碰撞,异彩纷呈的精彩活泼之感。
(3)师生沟通不畅
在守旧派看来,师生之间并非一种平等关系,学生必须以不忤逆老师为前提开展学习活动。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老师放不下面子和架子,学生丢不掉畏惧之心,二者之间无法以一种平等沟通和互相学习的态度进行互动。沟通是一切互动的基础,只有两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也才有可能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和阅历,利用情境创设法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方法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等问题;在科学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亲历的生活“原型”,以社会热点、谚语、民俗、典故及学生的实验操作等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4]情境创设的具体实施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实现,多方位打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帮助学生们“入戏”。
提问也是一门艺术,既包括多种表现形式,也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笔者比较提倡的有因果式、对比式以及反向式三种提问方式。因果式提问强调学生要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保持探究态度,时常思考“为什么”;对比式则要求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此类推的本领;反向式考察的是人的逆向思维,初中生的价值观还未定型,做出的判断经常容易被其他所谓主流思想干扰,所以培养质疑精神和逆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学生们通过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保持新鲜感,而且更能根据问题特征选择最恰当的提问方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而沟通是消除偏见和误解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真诚以待,而且应该保证师生地位平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5]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新思维的培养,这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大力提倡的,是时代发展之必然。叶大乐认为:“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尤其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4]”因此,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教师应消除陈旧的应试教学观念,抛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设施,为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立云.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05):81-82.
[2] 王晓燕.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分析[J].神州,2013(35):56-57.
[3] 严云达.浅谈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时代教育,2014(06):142.
[4] 叶大乐.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成功(教育),2010(03):86-87.
[5] 黄继尧.探析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5(1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