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内在关联 提升数学理解力——从学生学习“认识几分之几”的思维误区谈起

2016-04-08 01:48江苏东台市五烈镇广山小学224218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8期
关键词:理解力桃子个数

江苏东台市五烈镇广山小学(224218)徐 伟



把握内在关联提升数学理解力——从学生学习“认识几分之几”的思维误区谈起

江苏东台市五烈镇广山小学(224218)徐伟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的内在关联,把握知识内容和学情的有效联结,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把握内容数学理解力

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有这样一道例题:“一盘草莓(6个)平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得这盘草莓的几分之几?”学生给出的答案不是,而是。学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思维误区?我分析教材发现了问题所在,因为教材是从一盘桃(4个)平分给4只小猴引入的,在这个例子中每只小猴分得的1个桃正好是这盘桃的,使学生对分数的量和分数的率产生了认知错误,因而在学习第二个例题“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时,学生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上,而不是。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数量,顺利过渡到抽象的数学关系上来呢?”为此,我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原型铺路,实现新旧知识关联

在学生看来,自然数“1”这个旧知是确定的,但对于新知分数单位“1”却是相对的,这之间有着很大的矛盾,如何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呢?为此,我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猴妈妈准备了一盒桃,要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得这盒桃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追问:“你知道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吗?为什么?”学生认为这盒桃的总个数不确定,因而每只小猴能分到桃的数量也不确定。我继续追问:“如果用圈代表这盒桃子,用圆代替桃,画一画、分一分,你能分出其中的吗?”在学生展开操作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不管盒子中有多少个桃子,只要平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盒桃的。上述教学,我通过一盒桃的表象支撑,让学生很快对有了直观的认知,而后通过自行设计盒子中桃子的个数,使学生对盒子中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里借助“一盒桃”的生活原型,既实现了知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又实现了学生知识的顺利迁移。

二、类比迁移,实现纵横层次关联

知识模型初步建立之后,需要通过多次的类比、迁移,才能实现数学概念的内化。为此,我进行了两个层次的类比。

层次1:实现迁移12的几分之一。

我出示一盒桃子,问:“这盒桃子有12个,分别分给4只猴子、6只猴子、3只猴子、12只猴子,每只小猴分到几分之几呢?”学生讨论后进行等分,我追问:“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认为,分母各不相同,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也有的学生认为,总个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反而越少。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得出规律: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层次2:实现迁移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我出示图(如右),让学生填写分数并思考:“把6个苹果等分成3份,每份为什么不用表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认为,把6个苹果等分成3份,表示的是一份的情况,而表示的是3份中的2份。由此,学生总结得出:正确填写分数的关键是要看平分了几份,表示几份。以上教学,通过类比变式练习,使概念实现了正迁移,让学生在变化中思不变,深刻地理解了分数表示数量关系的本质。

三、创设冲突,实现学习反思关联

数学理解旨在领悟新知与旧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此,我积极创设认知冲突,引领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反思关联。例如,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唐僧带回两盒人参果分给悟空和八戒,将一盒的分给悟空,八戒不依,要分到另一盒的。”我问学生:“你认为谁分得多?”学生认为比大,肯定八戒分得多。此时,我出示答案:八戒分得2个人参果,悟空分得3个人参果。学生对答案惊讶不已,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后,领悟到每个人分得的数量,既和几分之几有关,又和总数量有关。上述教学,我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借助验证、合情推理、辩论等活动,从认知的不平衡到平衡,深入理解了量与率的相互依存关系。

总之,教师要用全面、联系的观点设计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理解力的提高。

(责编蓝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8-032

猜你喜欢
理解力桃子个数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我的理解力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桃子
桃子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160:1
培根《新工具》中“理解力”浅析
加强学校干部执行力建设?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研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