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第二实验小学(211200)俞 蓉
一样中的不一样——由一道习题想到学生数感的培养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第二实验小学(211200)俞蓉
[摘要]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教学“认识小数”一课,在巩固练习中都设计了同一道“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小数”的习题。同样的习题,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尤其是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果教师在各课中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好、创造出更多和更好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数轴数感数形结合培养
有幸受邀听了两位教师上的同课异构课“认识小数”,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7~88页的内容。两位教师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习中都设计了同一道“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小数”的习题,即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如下:
课堂上,同样的习题,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两位教师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面,尤其是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A教师的教学案例:
师(完整出示教材上的习题):你会填吗?
生:会。(生尝试练习后,交流汇报)
师:你为什么填0.6?
生1:因为0到1之间平均分成10格,我数出有6格,所以就是0.6。
师:你为什么填1.8?
生2:因为我数出有18格,所以就是1.8。
生3:我在数字1的后面数了有8格,所以是1.8。
师:好,大家说得不错。
……
B教师的教学案例:
(第一次出示数轴)
师:这个带有箭头的直线上有些数字,这是一条数轴,上面的0、1、2、3是什么数?
生:整数。
师:在0与1、1与2之间藏有怎样的数呢?
生1:分数。
生2:小数。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在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藏着一些小数,你能找到吗?
生3:把每一段平均分成10份,就能找到小数。(师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每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段平均分成10份)
(第二次出示数轴)
师:你能说出每一小格表示的小数是几吗?
生4:0.1。
师:为什么用0.1表示呢?
生4:从0到1这一段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十分之一,所以用0.1表示。
师:零点几的小数藏在哪儿呢?
生5:在0~1之间。
师:在1~2之间的小数有什么特点?
生6:都是一点几。
师:二点几的小数在哪儿呢?
生7:在2~3之间。
(第三次出示数轴)
师:你会填吗?请在作业纸上完成。(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师:2.9,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8:在数字2的后面数了有9小格,就是2.9。
生9:我是接着2.4的后面数到2.9的。
生10:数字3倒过来数,少一格就是2.9。
师:大家说得真棒!想了这么多的方法。如果把数轴延长,猜一猜,后面还会有哪些小数呢?
生11:会有三点几的小数。
生12:会有五点几、六点几、七点几……小数。
生12:还会有十点几、二十点几的小数。
……
两位教师在新授后都借助数轴让学生填写小数,使学生发现整数之间竟然还藏有小数,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这时出示数轴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将小数与整数建立联系,而且把小数与整数之间的数序也直观地呈现在数轴之上,这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看起来A教师的教学流程顺畅,思路清晰,但A教师是把教材上的题目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学生,照本宣科,显得比较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练习后仅仅满足于校正答案,A教师既没有深入挖掘习题的内涵,又没有引导学生沟通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更没有渗透小数大小的比较,导致学生写小数的方法单一。这样会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造成定式,既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不到发展,更让学生的数感没有得到培养。
同样的习题,B教师的处理与A教师截然不同。B教师充分利用数轴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小数,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探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B教师别有用心地三次出示数轴:第一次出示数轴,让学生理解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出示数轴,引导学生理解0.1的意义和小数的意义;第三次出示数轴,让学生按照对应点填写小数,渗透小数之间大小的比较。在这个过程,学生对数轴的观察层层递进,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并得到发散,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
因此,在这道练习题的教学过程中,B教师做到了更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更深入、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更生动、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数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碲标准溶液A: 称取0.1000 g单体碲(光谱纯99.9%)于100 mL烧杯中,加入10 mL硝酸,低温溶解,加4 mL硫酸(1+1)低温加热至恰好冒三氧化硫白烟,取下冷却,加硫酸(1+8)溶解,移入500 mL容量瓶中,用硫酸(1+8)定容。含碲为200 μg/mL。碲标准溶液B:吸取25 mL碲标准溶液A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硫酸(1+8)定容,此溶液含碲50 μg/mL;硫酸(1+1);盐酸(1+1);氢溴酸(1+1)-溴化钾(饱和):用氢溴酸(1+1)配制溴化钾的饱和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20 g/L。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数,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灵活熟练地应用数。
1.数轴让学生认识小数更直观
数轴是联系数字和计数的最有效的图形之一,它以直观的形式、贴近学生的认知、揭示数的本质等优势,成为学生认识数和理解数的有效且必要的学习材料。在学生对整数有了丰富的认知后,小数的认识是对数域的一次扩展。学生发现数字1和数字2之间竟然还有其他的数,而且还有很多,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这时出现数轴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将小数与整数建立联系,而且把小数与整数之间的数序也直观地呈现在数轴之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数轴让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有效
在B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对数轴观察的活动层层递进,同时教师逐渐放大数轴,使学生发现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竟然还有许多个小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把0~1这一段平均分成10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一份就是0.1,当数到10个0.1时就是1,巧妙地渗透了十进制计数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数轴,发现一点几的小数在1~2这一段之间,2~3这段之间的小数都是二点几,以此类推,学生很容易在数轴上发现三点几、四点几,甚至十点几的小数。这个找小数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并渗透了无限的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整数有无数个、小数也有无数个,而小数的排列更为紧密,这无疑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3.数轴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更形象
数轴上的数字有其严格的顺序,其实质就是计数的顺序。学生在学习整数时有使用数轴的经验,可以引导他们借助数轴寻找小数,将小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这样教学,能够让学生准确地判断小数的大小关系,其中“大多少”“小多少”也能够被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也是数感建立的重要过程。如在数轴中,让学生找小数2.9在什么位置,有的学生说2.9在2到3之间;有的学生说在数字2后面数9格就是2.9;还有的学生说先找到数字3,再少1格就是2.9……这样就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2.9比2大,但比3小,从中体会到数轴右边的数始终大于左边的数,为后继学习小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4.数轴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数轴能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对学生数感的建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B教师在教学中将小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任意两个点之间都存在无数个点,即任意两个数之间都存在无数个小数,这样就将抽象的数更直观形象化。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数轴的价值,为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数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创造条件。
数轴对促进学生建立数感的价值不容忽视。我想,一个数学教师在备课中如果心里惦记着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数感的培养,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好、创造出更多和更好的教学资源。
(责编杜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