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妹
摘 要:“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和教学接轨,促进教与学的变革,这是命题的重要原则。小学语文教师要探索小学语文命题设计如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整合和重组课内外命题资源,凸显语用,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促进教与学的改进,进而更好地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价;命题原则;语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2-0034-05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和教学接轨,促进教与学的变革,这是命题的重要原则。因此,积极探索语文命题新思路,探寻语文命题新策略,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力求让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更好地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发展。
一、 立足课程本身——强化积累,固本正源,厚积薄发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考试评价的本义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命题要精心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盘活积累,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遣词造句中内化词语
[例1]把句子补充完整,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1.时间过得真快啊, 。
2. 运动会上,我们班的“小刘翔”跑得真快,
[意图]例1将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一词多义”的理解有机融为一体。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里说的那样,“‘仅仅知道生字生语的读音与解释还不能算充分认识,必须熟习它的用例,知道它在某一种场合才可以,用在另一种场合就不对了”。理解“快”的不同意思,学生答题时需要根据语境调动生活积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形容不同的“快”,把句子写具体,让句子感觉真切形象,凸显“语用”,培养语感。
(二)盘活“例子”促表达
[例2]请你反复读几遍例句,体会不同心情下句子表达的不同。再仿写句子,让景中含情。
例句:
高兴时,笔下的月是这样的:深蓝的天空中嵌着一轮玉盘似的明月。
不高兴时,笔下的月:月光冷冷清清地抚摸着我孤独的影子。
1.心情愉快时,你笔下的雨:
。
2.内心痛苦时,你笔下的雨:
。
[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例2考查的是“不同心境下不一样的文字表达”。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反复读几遍,这是一种阅读习惯的渗透,有利于深入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再迁移运用,从中明白,阅读与表达,要走一个来回,要读得进,用得出。要结合“例子”学习,积累相关语言;要加强情感体验,丰富语言表达。
(三)警言名句求整合
[例3]根据题目意思,填写合适的名言警句。
小学六年的生活一晃而过,真是( )( )。(写两个表示时间易逝的成语)我即将升入中学了,我想用( )(填上恰当的名言警句)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在即将离别之际,我还祝愿我的同学【 】,祝愿我的老师【 】,祝愿我的母校【 】,我也想对爸爸妈妈说【 】。(每个中括号里填写一个表示祝福的四字词语)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可以引用“ ”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意图] 词语、成语、句子、段、篇、格言……都是积累的对象。例3考查内容丰富,成语、歇后语、古诗文、名言警句等考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语境中学会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材料,促使学生把积累内化为一种文化积淀,活化为语言,羽化为精神。
二、 融合社会实践——开放视野,架起课程与生活间的桥梁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框架,语文学习要开放视野,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获得适应实际生活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命题设计时,一要兼顾课内外,以课外为主;二要平衡文学类(如叙事故事、小说、童话)和资讯类选文(如常见的广告、图片、表格、数据、名片、海报、地图、凭证单、使用说明书等),以全面考查学生阅读不同文本的能力;三要关注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从相对较多的语言材料和信息中,认真筛选、判断,掌握获取、处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四要丰富选文组合形态,适度介入群文阅读,关注多种材料组合阅读,努力使阅读测试“增量”“增值”!
语文命题应在“大语文”视野观照下,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依托教材,一手抓链接生活,并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有效融合,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拓宽课外阅读视野
[例4]阅读名著,完成练习。
(1) (2) (3) (4)
1.请写出两本你喜欢的名著的作者,写在对应的序号横线上。
(1) (2) (3) (4)
2.请你任选四本名著中的两个主人公作一简介。
汤姆·索亚:
鲁滨孙:
匹诺曹:
格列佛:
3.这四本名著都很有趣。请你选择其中一本,结合你的课外阅读体验,拟一份“好书荐读”,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本书,爱上阅读这本书。(150字左右)
[意图]例4命题设计,一是巧妙整合了主题阅读书目,对“历险”这一类课外阅读书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查;二是考查有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第1题就是对课外书的书名、作者这些基本信息进行考查;三是考查会不会进行课外阅读,第2题则在提示学生:角色,是故事类文本基本的关注对象,评主角,可围绕主角的性格、品质谈;四是考查课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第3小题以生活中的“好书推荐”作为呈现方式,“推荐词”的表达,应该是丰富而多元的,评原著,可从内容、情节、人物、启示、写法等多个角度谈,考查学生是否深入了解整个故事的具体内容,是否融进了个体独特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五是增加了选择性。让学生选择其中部分题目进行答题,考查学生审题的仔细态度,又满足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自由选择,发表独特见解,充分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拓宽生活实践领域
[例5]读下列对联,按要求选择,并写明理由。
⒈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⒉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⒊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⒋巧手度处,天衣无缝;匠心裁来,长短合身。
⒌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项上功夫。
有一位师傅想开服装店,你帮他选择一幅对联,你会选择 (填序号),理由是
。
[意图]例5以开放的题目考查生活语文。它不是机械地考查学生对对联的上下句的记忆,而是把学生引向实际运用。让学生理解对联的意思,揣摩其不同的使用范围,不仅真实有趣,而且让学生意识到了生活处处有学问,语文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最终认识到了学语文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拓宽选文视野
[例6]随着人们对狐狸的了解和对狐狸多元的解读,狐狸形象越来越丰富。阅读下面一组描写狐狸的文章,答题。
⒈或许你早就知道的原版故事——伊索寓言《狐狸和乌鸦》:
有一天,乌鸦得到了一块肥美的肉,飞到树上准备饱餐一顿。狐狸看见了,馋得直流口水,它眼珠一转,对乌鸦说:“美丽的乌鸦小姐,您的羽毛多么好看啊!比孔雀的羽毛漂亮多了;您的歌声多么迷人啊!如果您能唱一曲的话,那一定会非常动听的。”乌鸦听到狐狸的赞美,洋洋得意,刚一张口准备唱歌,肉就从嘴里掉到地上。狐狸一口吃掉那块肉,跑得无影无踪了。
⒉再来读一首高洪波的诗歌《我喜欢你,狐狸》:
你是一只小狐狸,
聪明有心计,
从乌鸦嘴里骗肉吃,
多么可爱的主意!
活该,谁叫乌鸦爱唱歌,
呱呱呱自我吹嘘!
再说肉是他偷的,
你吃他吃都可以。
也许你吃了这块肉,
会变得漂亮无比!
尾巴像红红的火苗,
风一样掠过绿草地。
我喜欢你,狐狸,
你的狡猾是机智,
你的欺骗是才气。
不管大人怎么说,
我,喜欢你。
⒊再来读一篇童话故事《狐狸孵蛋》:
有一只狐狸在草堆里捡到了一个大鸭蛋,他实在是太高兴了,抱着鸭蛋亲了又亲。狐狸正想吃,可是又一想,我不如把这个鸭蛋孵出一只小鸭来,那一定更美味。于是狐狸便开始孵蛋了。
狐狸把鸭蛋小心地放在一块柔软的草地上,用自己毛茸茸的肚皮轻轻地盖在上面。这个主意不错,可是这个姿势实在是太累了,才坚持了几天,狐狸便呆得四肢发软,再也爬不起来了。
狐狸又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找来一条长长的树皮,把鸭蛋紧紧地绑在自己的肚皮上,这样他不仅可以孵蛋,还能够找东西呢!可是,在一次追兔子的时候树皮松了,鸭蛋骨碌碌地滚到地上,差点被砸碎了。狐狸心疼地想: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当初就把它给吃了呢!就在这个时候,鸭蛋裂了。
过了几天,裂缝变大了,又过了几天,一只小鸭子摇摇摆摆地从蛋壳里钻了出来,对着狐狸喊:“妈妈、妈妈!”狐狸被这个意外惊呆了,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是男的,应该是爸爸。”“爸爸!”小鸭子高兴地喊着。
在狐狸的保护下,小鸭子过得可开心了,它钻到狐狸的怀里,对他说:“谢谢你,爸爸,我好爱你,爸爸!”狐狸看着小鸭子笑眯眯地说:“少了顿大餐,多了个儿子,这感觉,还真是挺好的。”
⒋了解一下我们的主角——《百度百科》的表述:
狐狸:狐狸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傍晚外出觅食,天亮才回家。它常常捕食各种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和蠕虫等,也食用一些野果,偶尔才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性格机敏胆小,常在古代神话中以“狐狸精”出现,虽在远古也曾作为图腾,但从不出现于正式祭祀中,皆因其“形象不雅”。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狐狸象征着虚伪、奸诈和狡猾。其实,故事中的狐狸形象,绝不能和狐狸的行为等同起来。
⒈阅读群文,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狐狸形象。
■
⒉不同的作家笔下,出现不同的狐狸形象。你心目中的狐狸形象是怎样?请结合材料,对狐狸作一个综合评价。
[意图]例6是课内课外“1+X”组成一份简单的群文阅读。材料的主角是孩子们熟悉的狐狸。材料来自课内外,材料1和材料2,文体不同,展示了不同的作家对同一狐狸的不同印象,给学生思维冲击力。让学生通过阅读,用简洁的关键词概括狐狸印象,则是指向语文的综合“阅读力”的检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具有广度深度的“阅读力”考查,考查学生揣摩语言、评价选择判断诸方面的能力。
三、心系儿童成长——让积极的评价引领和促进学生发展
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命题形式对学生的考试心理也有着重要影响。作为语文课程评价重要方式之一的语文考试,应摒弃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考查的考试命题方式,根据学习主体的需要,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融入其中,并有效落实到考试命题的形式和内容中去,从而达成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总体追求目标。
(一) 提高命题形式的童趣
[例7]试卷的开头采用图片加“泡泡提示语”的形式,提醒学生,激励学生:
■
设计“温馨结束语”,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
■
[意图]例7在命题形式和版面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儿童心理,温馨的开卷寄语和结束语,把真诚融进试卷,亲切的提示,温馨的关照,将会使学生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在试卷的空白处适当地配上一些风趣的小插图,如小卡通人物,还可以在一道难题后面画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好像在夸奖学生“真聪明”;在作文写作要求后面加一个皱眉沉思的小男孩,好像在提醒学生要认真思考。这样,一幅幅精致的小插图点缀着的试卷,学生既不慌不忙地答题又兴趣盎然地品读,像在细细品味几个故事,又像在同小朋友交谈,轻松自如地把自己的语文水平真实地发挥出来了。
[例8]小红请老师写了一条孔子名言横幅,可回家怎么也排不成句了,请你帮她排一排好吗?
■
[命题意图]例8题型设计有意趣,以情趣生动的新姿态——“排一排”的形式出现,从助人的角色切入,这种充满挑战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儿童的心理,容易引起儿童探索的欲望。“可要好好想想”这些富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真答题的提示语,既能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又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使学生以自主、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到答题之中。
(二)增强命题答题的选择性
[例9]阅读下图,完成练习(图略)。
1.请写出两本你喜欢的名著的作者,写在对应的序号横线上。
2.请你任选四本名著中的两个主人公作一简介。
3.这四本名著都很有趣。请你选择其中一本,结合你的课外阅读体验,拟一份“好书荐读”,让更多的读者爱上阅读这本书。(150字左右)
[意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有差别地进行考查,这是命题的一个重要导向。例9考查的是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在命题时就要兼顾学生间的差异,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试题,同时,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表达独特见解的机会,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个性,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注重命题的过程方法引领
[例10]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先静下心来读下面三句话,关注带点的部分,再从三句中任选一句,写下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1.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颤动起来。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我选择第( ),我的理解和发现( )
[意图]上述例10题目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一是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其静心默读的好习惯,重视的是过程,展示的是智慧;批注阅读,提供思维的路径和方法,同时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来选择一句批注,使阅读智慧更具个性化。
把握课程本质,沟通生活本源,凸显语言运用,促进学生发展,考试命题也就真正回归了课程评价的本真,实现教与学、学与评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吴积兴.非连续性文本试题 [J].语文教学通讯,2012,(05):53~55.
[2]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3.
[3]孟显香.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简介——以PIRLS2011为例[J].语文建设2011,(06):57~60.
[4]赵振翔.把握命题方式特征,采用恰当方法突破[J].语文教学通讯,2015,(01):68~69.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