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篇哲学著作。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的说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矛盾论》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为基本线索,贯穿了矛盾问题的各个方面,学习《矛盾论》,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对于克服工作中的错误,不走弯路和少走弯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论;矛盾论
1 《实践论》
1、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区分旧唯物主義和新唯物主义的关键。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的、直观的、片面的、生物学上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其主要的缺点是脱离实践,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不把它首先看作是实践的、改造的对象。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把对象仅作为外在于人的实践的对象来理解,这实际上丢掉了人认识对象的基础和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完全被动地来感性直观外在的对象,而不能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是马克思的整个新世界观的基础性概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有12处提到实践范畴,马克思把实践范畴引入历史观,纠正了“半截子”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的唯心思想,以建立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毛泽东把社会实践的形式概括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当然实践活动不仅限于此,凡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政治、科学、艺术等一切实践的活动,都应看作是实践活动。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中,提出了“唯实”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的“唯实”哲学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实践观,它给人们提供的不是教科书上的哲学知识,而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艺术地渗透到现实的社会活动中,形成一种总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是“行动哲学”。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类通过生产活动的实践形式,开始逐渐认识自然、认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随着社会实践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的认识也由浅入深不断地发展。实践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具有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性。我们党成长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前进的,曾经出现过“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方针,造成了不少冤假错案,经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后来进行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针对“两个凡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教条主义的束缚,纠正了左倾错误。从“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转变,我们党用实践检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实践也是认识的目的,认识通过实践产生,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才能取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际效果。
2、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看知行统一观
列宁关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作了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进一步阐述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个飞跃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的这一概括,贯穿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部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贡献。胡锦涛基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又提出了“求真务实”,实际上,求真务实的过程就是认识的两个飞跃的过程,就是知行统一观。求真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务实的过程就是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以求真的改造世界,以务实的知行统一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在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中,毛泽东特别肯定了第二次飞跃的重要作用。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是实践与认识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交互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马克思基于他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从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入手,发现了市民社会中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对立面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无产阶级对此有了理论的认识之后,必须采取行动,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的解放,否则一切只能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历史分析的原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不仅仅在于揭示规律,而在于实践,在于改造世界。只有被压迫、被剥削、被统治的阶级同压迫、统治、剥削的阶级作坚决的反抗、进行革命的斗争,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才能使社会不断地发展前进。再比如说我们最近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基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党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并针对此制定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从具体的行动措施上来践行群众路线。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事物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是所有矛盾共同具有的属性,也就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具体特点,也就是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与一切过程的始终,是绝对的;矛盾的各各特殊造就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是相对的。毛泽东指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精髓”学说是对“核心”说的深化,是在对复杂的矛盾情形研究的过程中而形成的新见解,新原理。它要求人们在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特殊与普遍的联结之中,去具体地把握矛盾,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辩证法告诉我们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能否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问题一直有激烈争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党的十四大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之所以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在于对矛盾辩证法的正确把握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市场经济”是普遍性,“社会主义”是特殊性,而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是矛盾的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无论市场还是计划,都属于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只是配置资源的手段,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在革命如何取得胜利的问题上,苏联曾经成功的走了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但是毛泽东并没有照搬苏联模式,而是独创性的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于中国和苏联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苏俄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经历了一百多年,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主要集中在城市,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追随,所以十月革命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并取得胜利。中国当时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主要的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武装消灭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广泛存在,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又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发展。中国只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两点论和重点论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矛盾。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就会导致“均稳衡论”。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坚持公有制,又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点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重点论。只有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结合,才能即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不改变,又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石训.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选读与提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2] 敖云波.试论毛泽东、邓小平哲学的共同特征——从《实践论》、《矛盾论》谈起[J].新時代论坛,1997(05).
作者简介
郭婧斐(1990—),女,河南禹州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