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威
摘 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即童話课堂缺乏童话精神、童话教学方式“喧宾夺主”、童话文本优势用之不当、课外童话阅读指导薄弱。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问题
1 童话课堂缺乏童话精神
童话精神,具体指童话的本质特征,指童话中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元素,即奇异的想象、自由的游戏、唯美的诗意等。这些特征与儿童的天性相吻合,与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相呼应。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堂缺乏这些吸引儿童的精神元素。
1、幻想与想象的缺失。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培养想象力”受教师重视的程度很低,可见,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还是一片很大的空白。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一文为例,虽然教师安排了“想象读”一教学环节,但是想象活动,只占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一小部分,课堂的整体基调是“理性求实”。童话对于培养儿童想象力最为适合。幻想和想象在童话教学中的缺失,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儿童错过了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
2、游戏精神受到压制。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用“组织游戏”的方式进行童话教学。而最理想的童话课堂,应是“游戏性”的;童话课堂中的儿童,应还原为游戏的儿童,从行为到精神都享受到“高尚的游戏”。游戏,是真正的童话课堂必不可少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猴子下山》,故事中的 “小猴子”,其实就是现实中“贪玩”的儿童。这一路上,他充满了好奇心,在不断的丢弃与得到中,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整个过程他都非常快乐。这些精神上的收获远比物质重要,他最后在物质方面两手空空,精神上却收获满满,这是应该被肯定的。传统的教学中,却只看到了 “小猴子”的三心二意、贪婪等缺点,在某种意义上,以错误的方式否定了儿童“爱玩”的游戏精神。
3、诗性智慧淡化流失。诗性,是一种触动心灵的美好与感动。诗性智慧,建立在“诗性逻辑”的基础上。现实中大多教师注重精讲和理性分析,与诗性逻辑的感性、具体、直觉相违背,与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相违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自己不能充分感受童话课文的美妙之处,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美,也产生不了感动,自然也就创造不出洋溢着美好与感动的童话课堂。
2 童话教学方式“喧宾夺主”
童话是以感性的方式在影响感性思维为主的儿童,这是童话的最大魅力之一。然而,目前教学中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缺失感性化教育,理性教育和认知教育取而代之占据主要地位。此外,童话教学依然表现出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不符。错误的童话教学方式,造成童话教学“喧宾夺主”之势。
1、理性僭越感性。理性分析仍然主导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分析课文、教师精讲、道德说教,都是理性教育的体现,是以成人的意志控制儿童的言行。“字词学习——认读课文——分析课文——得出一个道理”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小学童话教学长期使用的模式,一直没被打破。童话教学多对故事人物形象从理性的角度进行评判。儿童感性思维的培养不被重视。这与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相矛盾,因为儿童更擅长感受、体验。
2、认知重于情感。教师为了应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加上教师自身对童话文本的成人化解读的局限,教学时更偏重童话的认知功能,无暇顾及其它。如很多教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都致力于把孩子的心思牵引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同情小女孩的可怜上去,对于儿童可能产生的感动、温暖的精神享受和情感体验熟视无睹。
3、说教替代唤醒。童话文本,因为其特殊的文本特点,加上教材编写者有意借童话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大多哲理性的童话课文,到最后必然告诉学生一个统一的道理。受此局限,教师不自觉地习惯于“用教材教教材”,先分析故事,再得出道理,愈发使课堂呈现出鲜明的教化意味。教学艺术停留在“道德知道”的层面,由于儿童特殊的心理、思维特点,有效的道德教育应是以唤醒儿童的道德情感为主要手段,才能真正被儿童接受、领会,变成自身的道德实践。空洞的说教,只能是事倍功半。
3 童话文本优势用之不当
童话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还必须实现自身肩负的语文“工具性”目标,把语言训练落实到位,落到培养语感上,落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上。童话文本因其独特的文本特点,成为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天然材料,具有相当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并没有受到重视,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和利用。
1、“读”无味。 “多形式朗读”是童话教学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也很喜欢;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也发现语文教师更重视“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身是小学语文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重视“读”尤为重要。 要使学生实现“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先做到能够“有感情”地范读。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自己对“有感情”这一概念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做不到真正“有感情”地读,也没有考虑过如何系统指导学生及自身共同提升这一技能。因此,童话朗读,还是缺少“有感情”的味道。
2、“说”较少。童话是虚构的故事,属于特殊的故事类课文,具有强烈的故事性,是用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的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复述故事”。在访谈、教案教学实录分析中发现,这一方面比较薄弱,语文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复述故事的训练和指导。此外,在课堂上发表看法、分享体验,也是训练“说”的一种方法,童话教学中也是偶尔一用。
3、“写”不够。改编、创作童话,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儿童乐于幻想,改编创作童话,能够充分利用儿童的幻想,实现自由而愉快地写作的目的。而调查中“改编童话”被经常采用的比例只到10%,这同样是语文教育资源的浪费。
4、“听”低效。儿童天生喜欢听故事,因而童话文本与其它文本比较,对训练学生的听力品质具有优势。“听”是语言能力不好把握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听”力训练,在小学语文语文课堂中,应当更多强调倾听的品质,从礼仪和记忆两方面发展。“说”与“听”是相对的,有“说”就有“听”。 教师大多也没有认识到“听”力培养的重要性,童话教学中,几乎没有关于“听”的有效的专门训练。
4 课外童话阅读指导薄弱
实践证明,课外童话的阅读,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为原作,无论是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比教材中的童话课文要丰富、精彩得多。但是调查结果却是,小学语文课外童话阅读的指导是相当薄弱的。
1、教师很少和学生一起读课外童话。A老师说:“一进入工作状态,就陷于应付工作中各种琐事中,没有多少功夫再去读书了,童话很少读。”B老师说:“我也有意识到和学生一起读同样的书,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增进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但是还没去试。”像两位老师这种状态,在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
2、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阅读指导。教师大多会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不对好书与劣书的选择进行过多强调。小学中会开设阅读课,也是让学生自己去看。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方式,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和反馈。多数教师没工夫在班里举办好书推荐会、读书分享会之类的活动,也不会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评价反馈,更不用说专门提供童话课外阅读的系统指导了。
参考文献
[1]王瑞恒.《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5.32
[2]夏媛媛.《加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对策和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