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武成
摘 要:社会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人才,和谐校园构建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生的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本文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出发,对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初中体育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增强对初中体育的再认识、加强对初中体育设施的投入、实施对校园体育社团的有效指导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展现体育的独特功能,挖掘体育的内在教化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达到加强初中体育管理、促进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关键词:和谐校园;体育管理;学生个性化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但是,随着初中在校生规模日益扩大,便产生进行体育活动人数的增大与公共体育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中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前的被动参加转变为主动参与,这要求体育管理者转变陈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对人的有机体施加影响,它不仅能影响人体的生理属性,还能影响到人的心理属性。传统的学校体育观,都比较重视学校体育的近期效果,在教学上局限于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传授,身体锻炼中追求“达标”的人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及体育兴趣、锻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学应处理好学生的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协调关系,并把学生个性发展置于重要的地位。
1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采取的一般措施
1.增强对初中体育的再认识
体育工作者不应沉醉于落后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中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收器,他们渴望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并从健身、健美、健康中享受体育的快乐。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有更大的调整,这样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课的美感所在。
2.加强对初中体育设施的投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初中学校的体育经费仅仅能够维持正常的体育教学和部分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的需要。因此,初中体育要摆脱目前学生规模增大与体育设施相对不足的困境,需要大力争取学校增加对体育的投入,以有效地解决实际困难。
3.实行对体育工作者民主化、法制化的管理
初中体育工作者是在初中学校中合理、有效开展体育活动的保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意识的逐渐渗透,一部分体育工作者不满足于自身的状况,纷纷在社会上开起“小灶”,如办散打、跆拳道等训练班,这无疑使体育工作者的精力受到分散,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并且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社会效果。对于这种情况,初中学校应该采取合理措施正确引导,使他们的优势得以发挥。另外,在初中学校里关于体育工作的一些事项应充分征求体育教师的意见,一定要先充分民主,再由管理者综合各方面情况。并依据有关法规和条例进行集中,集中后的规定交体育教师执行,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初中学校人本主义和情感管理的思想,又调动了全体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对促进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建议
1.初中学校应把增加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纳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为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全民终身健身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初中学校充分调动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利用初中学校公共体育资源,为满足初中生在闲暇时间内的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包括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及开放所有场馆设施,合理配制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等,使初中学校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校的体育管理思想是“以学生为本”,这样更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更新初中体育行政管理理念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思想,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计划、方法与手段进行创新,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5.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管理,运用目标管理和现代管理方法与手段,规范学校体育过程与结果,全面提高初中体育工作的水平,使初中学校的师资和体育公共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这样才能促进初中体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保障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初中学校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服务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
初中体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价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维护每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权利,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应注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学校应积极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学校教育文化生活。
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也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发展。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需要是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体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性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利,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学习体育兴趣和爱好,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体育只有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健身活动。选择性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他们会自觉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实现自己的学习体育目标。因而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教师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保证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促进自我发展的学习者”。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和课程研究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享有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因此提高了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有助于增强教师上进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由于课程开发设置时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学校自身条件、教育实践、学生能力及需求现状、社会资源及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能激发体育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有助于教师们自觉地更新其教育观念,挖掘其潜力,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每个学生由于本身的生理素质差异, 以及后天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条件的不同, 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因此,他们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意志力和认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个体的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因此,在编制课程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承认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及特长,鼓励并积极创造学生发展特长的条件。
(三)利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的,如何满足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和需要,体育课程的开发能否符合学生的特色,成为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愉快地参加体育活动。且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过程,学生也能参与到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使得学生有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利,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是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寻求人的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在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们的水平提出相应的目标,从而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所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将参加体育活动作为自己身体上、学习上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从中体验到活动后的乐趣与享受,体验到一种肌肉活动后的特殊的快感,从而激励学生自我培养个性品质的良好动机。
此外,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也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启发和鼓励三个方面要积极地表现出主导作用,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高, 都只有通过自身主动、自觉的活动, 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活动, 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发展自身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发展自身个性。
参考文献
[1]黄滨、陈巧云. 初中体育管理工作的探讨,浙江体育科学.[J] 1996, (2).
[2]陈邦军. 初中体育管理方法与模式的探讨,体育函授通讯.[J] 2002, (3).
[3]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M].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8).
[4]蒲小玲,粟金涛.论新课程标准下我国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