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试题 浅析命题特点

2016-04-07 18:12焦广敬
试题与研究·中考历史 2015年3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材料

焦广敬

2015年各个地区的中考历史试题,在坚持“能力立意”的同时,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命题风格,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一、总体稳定

(一)命题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各省《考试说明》,考查范围稳定

各地中考试题,考查内容均涉及20个以上的课题,占全部考查范围的70%以上。试题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兼顾了学科知识考查的全面性。

(二)考查学生能力的方式相对稳定

除直接考查基础知识这一传统方式外,解读图片、表格等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得出历史结论,是目前中考试题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例如: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015·安徽)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D.佛教

【答案】D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唐朝玄奘曾西游至印度,学习佛教。

2.解读图片、表格等材料信息

(2015·河南)“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贵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解读题目中的材料。准确提取材料中“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贵笔砚”“连一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反映的是有线电报的出现。

(2015·河北)下列茶缸(图1)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定做并流传至今的生活用品,其中定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图1

【答案】D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获取图片提供的有效信息。根据茶缸上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应出现在抗美援朝时期;B项应出现在“大跃进”时期;C项应出现在“文革”时期;D项“自卫还击,保卫边疆”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口号,但“一九七九年”印证了这个茶缸出现在新时期,因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题目具有生活气息,以不同时期定做的茶缸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是一道经典试题。

(2015·安徽)阅读图2,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图2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业发达

【答案】C

【试题分析】在此题的解题过程中,解读和获取图片信息是关键一步。图片信息表明,棉花、棉纱,以及头等白洋布的关税税率在1843年均大幅下降,这说明此时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已遭到破坏。《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因此,C项是正确答案。

3.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

(2015·重庆)1933年5月,美国颁布法令,一是缩小现有耕地面积,控制生产过剩;二是由政府补贴来维持农产品的价格,使农民的收入恢复到1909年至1914年繁荣年代的水平。其目的是( )

A.复兴农业经济B.恢复银行信用

C.增加就业机会D.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A

【试题分析】此题为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典型例题。根据教材知识,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总统罗斯福施行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材料强调的是复兴农业的经济措施,A项是正确答案。

4.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得出历史结论

(2015·山东济南)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图3),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图3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为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得出历史结论的题目,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虽然此题综合分析图片信息即可得出结论,但就命题角度来说,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新颖试题。题目以探究性课题的形式出现,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引导作用,也必将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

(2015·江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史为鉴明得失】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停止)。以(因为)有侯王。赖宗庙(依靠祖宗的保佑),天下初定(刚刚安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据材料一,说说秦始皇所述是其前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弊端。针对这一弊端,他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前事不忘后事师】

材料二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认为德意志不能再因为屈从于好战的民族主义和专制政权而招致灭顶之灾,要实现欧洲真正的和平,就要突破均势主义的局限……彻底斩断那只看不见的手,使前几代人蒙受灾难的纷争不再发生。……他对戴高乐说:“以我之见,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向它的人民保证,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为他们赢得一个安全可靠的未来。”

——《大国崛起·德国》

(2)材料二所述德意志“招致灭顶之灾”的主要史实有哪些?据材料二,说说阿登纳为欧洲国家指引了一条怎样的道路。endprint

【力挽狂澜破逆浪】

材料三 (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

(3)据材料三、四,说说这两次会议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沧海扬帆少年时】

(4)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再次反思这场战争,它给了你怎样的警示和启迪?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答案】(1)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或“将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2)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联合(或“欧洲一体化”)。(3)都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作出了正确的决策。(4)答案一:国家落后、分裂容易招致外来侵略。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至抗战爆发时,中国工业生产全面落后于日本;长期以来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连年内战,更是给了日本侵华的可乘之机。答案二:全民族团结抗战是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日本全面侵华后,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共赴国难;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地投身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试题分析】题目以四个篇章的形式,综合考查了古今中外的史实,体现出鲜明的“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题目以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出现,既有对学生基础知识记忆能力、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比如第(1)(2)问;也有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描述阐释事物得出结论等较高层次能力的考查,比如第(3)(4)问。以第(3)(4)问为例分析解题思路:首先解读材料三中的材料信息“批判……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遵义会议的内容;根据材料四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这次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题目要求阐释这两次会议的相似之处,学生只有熟悉相关史实,才能得出历史结论。第(4)问“给你怎样的警示和启迪?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明确要求学生组织并论证答案,这已经上升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反映出初中教学重视初、高中知识与能力衔接的一面。此题是当今中考命题在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注重历史研究过程与方法的典型例证。

(三)关注热点、贴近生活的特点始终如一

1.关注热点

2015年中考试题依然关注着具有人文高度和教育意义的重大事件,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安徽卷第12题,重庆卷第15题)、中日关系(几乎各地试卷均有涉及)、“一带一路”(山东济宁卷第二题)、“依法治国”(河南卷第8题)、全球化趋势(江西卷第15题)等。历史并非只出现在“故纸堆”中,初中教师和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应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关注学术前沿的成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热点在2015年中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考查角度也较为固定。例如:

(2015·山东济宁)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9月3日,中国即将举行阅兵式等大规模的纪念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狼狈为奸】

材料一 如图4、图5所示。

图4

图5

(1)写出图4中两大对峙集团的名称;图5反映的是二战前夕法西斯集团结成的邪恶轴心,写出其名称。

【同仇敌忾】

材料二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蒋介石最终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3)为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国共两党再度合作。请列举一例国民党抗战战役。写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会议名称。

材料三 1942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突然的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按照预定的计划,德军分三路进攻,准备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击败苏联。德军很快逼近莫斯科近郊,苏联面临着最危急的局面。在列宁的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4)材料三关于莫斯科保卫战的叙述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材料四 ……(希特勒)侵犯俄国只是侵犯不列颠诸岛的前奏……因此俄国面临的危险也是我们和美国面临的危险。

——丘吉尔对德国侵略苏联发表的声明

(5)面对共同的敌人,各国逐渐走向联合,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哪一文件的签署?举一例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是怎样在军事上互相配合的。

【守卫和平】

材料五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

(6)中国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同盟国和协约国(或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柏林—罗马—东京轴心”。(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3)台儿庄战役。中共七大。(4)“1942年”改为“1941年”;“列宁”改为“斯大林”。(5)《联合国家宣言》。诺曼底登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等。(6)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等。endprint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为切入点,以探究性学习的篇章主题为引导,将中外历史有机融合,多角度、多形式考查了热点——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题目既有对二战基本史实的记忆考查,也有对战争与和平反思的思维提升,体现出以史为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此类题目的命题思路,可引入我们的历史课堂,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

2.贴近生活

我们常说,会生活,才会学习。试题以学生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比如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谚语俗语、对联等,亲切自然,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015·广东)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C.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答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知识。A项反映了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情形; B项是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形;C项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情形;D项是三大改造时的情形。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局部新颖

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中考命题每年都在力求创新。

(一)跨越“时空”

(2015·河南)下列对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外形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国共首次合作,国民大革命风暴骤起

B.日本:深陷经济危机,发动九一八事变

C.苏联:斯大林开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D.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答案】B

【试题分析】如果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有准确印象,此题不难解答。此题是对学生“时空”意识的考查。题目四个选项的考点出现在教材的不同章节中,以“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间线索串联不同国家的史实,使其具有了独特的考查视角。此类题目在非选择题中更为常见,比如重庆A卷第24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科技的对比;江西卷第17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等。

(二)史观渗透性强

近年来,各地中考频繁出现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而2015年这类试题变化较大:一是立意新,微观的细节、宏观的历史分期都是命题的载体;二是分布到所有题型中;三是史观的应用更为广泛。

(2015·山东济南)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图6),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图6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人民解放战争

【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是描述和阐释事物以给出历史结论等多种考查方式的综合,旨在考查现代化史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史学界也出现了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大新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救国道路的探索,从洋务运动兴办近代第一批工业,迈出近代化第一步开始,经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到新文化运动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变革,中国近代化不断深入。材料体现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三个主要阶段。新史观在高中教学中已成主流,初中教学应注意从基础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2015·广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收集的材料见图7。由此可确定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图7

A.广州,中国现代化缩影

B.广州,改革开放发源地

C.广州,中国工业化一瞥

D.广州,中国革命的摇篮

【答案】A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明确现代化史观的内涵。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广州地区逐步现代化的过程,B、C、D项不能涵盖材料信息,A项是正确答案。

(2015·江苏苏州)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为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是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题目。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第一步,开启了器物变革的序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进行制度变革;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变革。材料信息符合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A项是正确答案。

(三)知识“图形化”

在现在的中考命题中,直接考查基础知识记忆的题目已经比较少见,命题者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怎样才能将想要考查的基础知识以更为巧妙的方式展现出来?目前看,将基础知识“图形化”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2015·山东济宁)图8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其中的a、b、c、d指四个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②b的都城在上京 ③与c并立的两个政权是由契丹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④d的建立者是忽必烈

图8endprint

A.②④B.①③

C.②③D.①④

【答案】D

【试题分析】此题与考查时间轴的题目有所不同,它要求学生在准确判断历史时期的前提下,对该阶段的特征有准确认知。a区域是唐朝,①正确;b区域应为北宋,都城应为东京汴梁,②错误;c区域应为南宋,与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③表述错误;d区域是元朝,其建立者是忽必烈。D项是正确答案。

(2015·江苏苏州)下面示意图(图9)显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图9

A.南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但没有直接设问,而是让学生观察图中天平偏重方向的变化。如果能够理解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则可判断出①为宋朝。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015·江苏苏州)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面是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图10),其中能够反映当今世界形势的是( )

图10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需要联系二战前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相关知识。与以往试题不同的是,这些格局都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新颖而有趣。A项反映的是一战时期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对峙;B项反映的是二战前形成的“轴心国”集团;C项反映的是两极对峙的格局;D项反映的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符合当今国际政治格局。

(四)正确“认识”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给学生以人格的熏陶,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关系到学生成长、民族兴衰的大事。中考试题已经开始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以新疆乌鲁木齐的中考历史卷为例,在试卷中,连续出现三道题目关注“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一主题。

(2015·新疆乌鲁木齐)在反对民族分裂和维护祖国统一过程中,发生在清代的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 ②册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 ③设置伊犁将军 ④在新疆建省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疆反分裂斗争发生的时间,部分知识出自地方教材。1757年,乾隆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1771年,乾隆帝册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1762年,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按先后顺序应为①③②④,D项是正确答案。

(2015·新疆乌鲁木齐)近代以来沙俄加紧对新疆的侵略,通过军事威胁、外交讹诈等手段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 )

①中俄《瑷珲条约》 ②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③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④中俄《伊犁条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

【答案】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代以来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题目蕴含着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反抗外来侵略的价值观。

(2015·新疆乌鲁木齐)小徐的爷爷生活在乌鲁木齐,当地人都称他是个“活历史”。他经常给人们讲他爷爷带领乡亲们同清军一起抗击侵略者“一炮成功”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反映的应该是( )

A.康熙平定噶尔丹战乱

B.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伊犁军民抗击沙俄的斗争

【答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精神。根据常识判断,小徐的爷爷的爷爷大概生活在100多年前。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批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康熙平定噶尔丹是17世纪末,距今300多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发生在18世纪中期,距今200多年。伊犁和乌鲁木齐是两个地方,与材料不符。

(五)关注“乡土”

中考试题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题的考点出自地方教材。在不断的摸索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试题也有了“进化”的迹象,比如与地理、语文知识等综合起来考查。

(2015·安徽)安徽古代“文房四宝”中有“三宝”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文人多有美誉。有人曾赋诗:“老松烧尽结轻化,妙法从来北李家。”诗中描绘的是( )

A.宣纸B.歙砚

C.宣笔D.徽墨

【答案】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地市级中考试题中较为普遍,虽然分值不多,又超越考纲和教材知识范畴,但还是应予肯定。如果能以此为引导,精心编撰地方史教材,相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5·重庆)巴蜀大地曾出现了许多被人们称颂的历史人物。其中,人们作歌“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赞扬的是( )

A.蔓子B.张仪

C.文翁D.吴资

【答案】D

【试题分析】材料中诗歌赞扬的是吴资。吴资是东汉末年吕布的部下,时任济阴太守,在任期间重视农业,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故答案选D。endprint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材料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可爱的小瓢虫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