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迪 李 珊
审美教育与高校教师审美修养的培养
焦 迪李 珊
摘要: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责任重大。高校教师应在进行专业研究学习的同时涉猎美育书籍,参加审美实践,并与艺术专业教师交流沟通,以期有效提升自身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保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成效。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校教师;审美修养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是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范文俊、张旭在提及美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时指出: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性情,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内化,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观念,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商,有利于人的创造力[1]。高校是人才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通关口。因此,作为大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审美教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促进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社会输入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样的时代背景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出具有审美能力的学生,高校教师自身要先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
德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朱志荣在他的专著中提到美育在中国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乐”[2]。那时的“乐”并不仅仅只是在学堂中对学生进行教化,更是对于所有人一种普遍感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之所以进行美育就是要使人能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能顺应自然而与天地同体,最终达到和谐境界。杨红燕在谈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时指出,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我们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3]。但是在我们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摸索前进的道路中,很多教育者狭隘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课程中融入琴棋书画,试图让学生们面面精通。然而这是对素质教育一个严重的误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该是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将“美”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从此审美教育同德、智、体教育一起并列成为国家教育方针。《决定》指出教育必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指出审美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对于学生的智力发育与全面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并将美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美育成为了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全国范围内都开始重视审美教育,开始意识到审美教育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审美修养的内涵是什么?从狭义上说,审美素质是人们为了开展审美活动,满足自己审美需求所必须具备的主体素质[4]。审美修养并不是独立存在,它既可以表现为人们的审美经验所积累起来对事物的审美能力,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的反映。
美育或者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提高审美修养,增强审美能力、培育审美人格。为了对学生更好的进行审美教育,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进行反思,教师的审美修养是进行美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审美修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美的规律组织教学及课堂活动,用审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杨丽娟认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美学修养。[5]教师常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人类灵魂”是要用“心”去努力塑造的,正所谓“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心”教师若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高尚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并正确的传导给学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以人格化育人格的事业[6]。由此看来,提高审美修养对于教师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审美修养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向来注重礼仪和文化,杜甫曾言:“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可见,人们心中的师者形象既是知识渊博的文人又有着风流儒雅的气质。而审美情趣则可以培养人高雅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正是为人师者追求和期许的。
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人不仅要有优秀的品格、卓越的智慧、健美的体魄,还需要有高尚的情操。当人民教师在为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的同时,时代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地提高,才能更好的完成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使命。
再者,教师对于学生无论是学术上还是修为上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能够进入大学执教的教师在知识储备上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对学生知识传输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对学生审美修养的影响却可能差异悬殊。在教学中或是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教师都是学生们的审美对象,他们良好的审美修养、高尚的品德情操都能在潜移默化间为学生们所内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后,审美情趣能为大学课堂增添色彩和活力。具有一定审美修养的教师较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术型教师而言,更能充分发挥审美活动的优越性。一方面,教师可以按照美的规律组织课堂,将原本枯燥的书本内容变换成具有美感的画面或是声音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教师亦能从美学的角度来发觉学生的美,给学生以自信。
个人的审美修养乃至审美能力虽也关乎天分,但后天的养成也能对个人修养有较大影响。教师职业神圣而伟大,他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祖国的接班人。不管他们在审美方面有否有天赋,但后天的学习和培养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物质生活已得到充分满足的当代,人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去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社会上也逐渐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书吧或艺术培训等,作为高校教师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工作之余,走进书吧或是学校图书馆,阅读几本修身养性的书,既能缓解因高强度备课和科研压力带来的疲倦,同时也沐浴了我们的心灵,带走世俗在我们心中投下的黑暗阴影,还我们一个纯洁而清澈的本性。只有思想纯净的大学教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思想洁净的人才,减少腐败,增加和谐。
艺术家们乐此不疲的创作为的就是给我们更多机会去感受世界之美。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大厅,或大或小,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场所去静静地欣赏和聆听。现在有很多高校开展了社会实践课程,教师可以借助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学生一起去从各种艺术作品中找到共鸣,得以陶冶情操。更为执着的教师亦可以找到艺术专业教师,向其学习和讨教以期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学习氛围和环境当然是至关重要的。普通的高校教师在学术堆里久了,或许审美神经不那么敏感,但如果周围有那么一些精通艺术,在艺术方面已有所研究和建树的教师或学者,或许我们能得以事半功倍,在培养审美修养的路上可以少走弯路。无论如何,究根结底内因是促进事物变化的根本因素。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该是清醒认识形势的时候了,从提升自身素质做起,为新一代的全面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焦迪 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教师
李珊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教师
参考文献:
[1] 范文俊,张旭.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浅论[C]//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组编. 高校美育优秀论文集(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4-27.
[2] 朱志荣. 中国审美理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 杨红燕. 关于美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点思考[J].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15(1).
[4] 杜汉生. 美育本质研讨的回顾与探新[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4):1-6.
[5] 杨丽娟. 浅议教育工作者的审美素养[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3).
[6] 王丽娟. 教师的审美人格与审美化教育[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35-36.
中图分类号:J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016(2016)02-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