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慧
(朝阳市供排水管理处,辽宁朝阳122000)
辽宁省灌区管理改革探析
冯 慧
(朝阳市供排水管理处,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辽宁省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于新形势的发展,多数灌区管理体制不顺,尚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着灌区效益的充分发挥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适应当前灌溉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应切实解决严重制约辽宁省农业灌溉发展、影响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问题,加强大、中、小灌区等农田水利管理等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推动辽宁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辽宁省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位于东经118° 53'~125°46',北纬38°43'~43°26'之间,北部和东北部与吉林省相邻,西北与内蒙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隔鸭绿江和朝鲜相望,南濒渤海及黄海,南北宽约530km,东西长约574km,全省耕地总面积6128万亩,总土地总面积14.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带。
截止2014年底,辽宁省大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为142.27万亩,占全省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31.6%,其中,渠道防渗131.72万亩,管灌2.33万亩,喷灌6.37万亩,微灌1.86万亩。全省中型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262.6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为67.82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5.8%,其中,渠道防渗63.15万亩,管灌2.84万亩,喷灌0.93万亩,微灌0.9万亩。全省小型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1608.4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为550.3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4.2%,其中,渠道防渗77.94万亩,管灌201.56万亩,喷灌181.91万亩,微灌88.92万亩。加强大、中、小灌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对推动辽宁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的降水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生态环境也较为脆弱,再加上地方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建筑用地挤占优质农田,导致了辽宁省农业灌溉出现了诸多问题。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大中小型灌区在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节水改造、配套挖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资金有限,小型灌区渠首病险工程较多、灌区配套工程率较低、农田灌溉方式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据调查显示,辽宁省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落后于新形势的发展,部分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明晰、责权利不清,末级渠系运行不畅,灌溉用水水价不合理、征收困难,维修改造经费尤其缺乏。因此,为适应当前灌溉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对制约辽宁省农业灌溉发展、影响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2]。
4.1 管理体制改革
4.1.1 建立和完善新的水价形成和水费征收机制
加强水费征收与使用管理。结合灌区实际,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合理确定水价。要以水价为经济杠杆,以收促节,真正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市场[3]。
4.1.2 发挥基层水利站、农民用水协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
到2020年,辽宁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将新增1120处管理单位,其中包括基层水利站126座,新增编制1232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565个,管理覆盖的灌溉面积663.96万亩;准公益性水利专业化服务25个,服务的灌溉面积362.53万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建立已经逐步得到各有关方面认同,并被作为灌区基层群众灌水组织体制改革的方向,正在从试点走向推广。农民用水协会的成立为农村灌区基层用水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了较大贡献。为农民增改、增效发挥了作用,为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了提供了条件。
4.2 管理制度建设
灌区管理制度由事业法人制度、组织领导制度、人事劳动工资制度、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监督管理等制度组成。为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保障水利工程发挥良好效益,就要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防御自然灾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还要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辽宁省情况的管理制度,将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辽宁省在灌区建设中的软实力[4]。
4.2.1 完善灌区事业法人制度
建立和完善灌区事业法人制度,从法律上确认灌区专业管理机构的非政府、非企业特殊性质,确立其独立的事业主体地位,实现灌区工程设施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管理权分离[5]。
4.2.2 完善灌区内部组织结构
灌区专业管理单位的内部机构,应当根据灌区所承担的任务职责、受益面积大小、设施种类等情况,按精简、高效、协调、灵活原则设置,服从灌区工作内容、运作方式需要[6]。
4.2.3 建立多元化的灌区建设投资渠道
灌区的投入渠道应当是多元化的。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要国家把灌区建设的所有资金都包下来,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可以采取贷款贴息等形式,可以起到减少生产经营成本的作用。
4.2.4 建立健全灌区监督管理制度
一是明确应当完成的任务目标责任,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引入目标责任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二是建立灌区财务审计制度;三是建立灌区评估制度,对灌区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效益发挥等方面进行评估,明确目标[7]。
4.3 灌溉运行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目的。一个好的水利工程,如果管理不好,就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不断损耗甚至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灌溉管理要实施科学用水,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灌溉管理包括组织管理、用水管理、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四方面内容。
(1)组织管理。目前全省灌溉管理有两种形式:一是大中型灌区,由市局设立的专管机构管理即灌区管理;二是不属于灌区的灌溉面积,由乡镇专管机构管理——水利站管理。
(2)用水管理。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计划用水,即有计划地进行蓄、引、提、调、及分配灌溉水量;二是渠系测水,为编制用水计划提供可靠的资料;三是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实施轮灌,改善灌溉方法,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工程等;四是开展科学试验为正确拟定编制计划用水和管理提供科学资料[2]。
(3)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工程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问题。加强检查即时养护和维修,以保持工程的完好状态。
(4)经营管理。在保证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开展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以及水费征收等工作[8]。
4.4 信息化建设
为适应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及加强用水管理的需求,针对辽宁省目前尚无统一的、高效的灌区管理平台这一现状,将“辽宁省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上日程,以实现全省灌区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建立健全灌区信息标准化体系,实现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灌区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规范信息的采集渠道,实现分工管理、各负其责的目标,为全省灌区信息化建设服务。
4.5 政策保障措施
(1)完善管理机构,加速灌区整合,建立健全责、权、利明确的管理机制。针对一些灌区严重萎缩名不符实的现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归拼整合;强化其管理职能,使灌溉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理顺农业水费价格。目前农业水费标准过低,价格严重背离价值,水费的征收价格只是成本的1 /3左右,水价偏低,导致了水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工程缺乏工程老化维修经费,加剧了工程老化的步伐。
(3)扶持并加速发展农民参与的用水协会组织。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使灌溉管理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农民把工程当作自己的工程,把灌溉看作自己的事业,主人翁意识增强有利于改善灌溉工程的运行维护条件,发挥工程效益,确保灌区效益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民参与的用水协会好处很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1]。
(4)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当前灌溉管理任务是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抓好这项任务,关键是管理人才建设。因此要切实抓好人员的技术培训,培训技术骨干,将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使用和管理技术交给农民。
(5)强化农业节水推广和应用。现阶段普遍运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有渠道防渗、喷灌、管灌和微灌。渠道防渗主要运用稻田渠系工程和末级渠道防渗;喷灌主要是指微喷和小型移动式喷灌,主要用于裸地蔬菜、经济作物、果树微喷和旱田灌溉;管灌适用于大田和经济作物、果树等灌溉,微灌主要适用于设施农业灌溉。
灌区是重要农业基础设施,灌溉管理要实施科学管理,加强大、中、小灌区等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对推动辽宁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适应当前灌溉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解决严重制约辽宁省农业灌溉发展、影响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充分发挥灌区在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过程中的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荣星.辽阳灌区节水配套二期改造工程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4(06):57-59.
[2]何荣星.辽阳灌区骨干工程主要问题与项目建设必要性[J].水利技术监督,2015(01):23-24 +48.
[3]张艳丽.节水增粮工程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10):10-11 +58.
[4]黄金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二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2):311-312.
[5]张静,张文科,姜兴涛.浅析河东新城起步区水系工程水土保持与环境影响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46.
[6]王玉华,任红,武慧.枣庄市岩马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可行性分析[J].山东水利,2005(06):30.
[7]徐洪云.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的几点思考[J].江苏水利,2001(05):35-37.
[8]刘玉兰.石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成效分析[J].中国水利,2007(15):36-37.
作者简介:冯 慧(1978年—),女,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5-07-28
DOI:10.3969 /j.issn.1672-2469.2016.03.006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2469(2016)03-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