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婧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20)
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创新
曾 婧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20)
关键词:RFID;流通服务;服务创新
摘 要:文章论述了RFID对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冲击,介绍了RFID的流通服务模式,并系统分析了RFID技术下流通工作的实证研究与服务创新思考。
所谓的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须在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如何将RFID技术应用到图书馆流通服务中去,推动流通服务模式的创新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所需要探讨的问题[1]。
1.1 传统流通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落后、陈旧的服务理念。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理念落后、陈旧,工作人员过于注重“以书为本”,而忽略了读者的主体地位。流通部某些馆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对待读者态度傲慢,习惯“坐等”的被动服务模式。此外,一些图书馆的查询与借还服务方式死板单一,缺乏个性化咨询服务[2]。
1.1.2 手工操作的局限。传统图书馆流通工作主要经历了手工、ILAS系统及Interlib系统管理三个主要阶段。虽广泛应用了互联网、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手段,但图书流通过程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读者将图书证和需要借阅的书籍交给流通部门馆员,审核通过之后才能阅读。工作人员长期从事这种烦琐、单调的工作,服务态度难免会消沉,工作热情会消退。
1.1.3 馆藏环境状况差。传统图书馆因为人工管理的局限性,极容易出现图书乱架的现象。Interlib、 ILAS等图书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没有结合图书的定位功能进行充分的考虑,给书库管理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馆藏量日趋增大的形势下,错架、图书乱架等现象会愈发严重,读者要借阅相关图书的时候,只得沿着各个书架的指示去寻找,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还大大降低了查找准确率。
1.2 RFID对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影响
RFID的兴起与普及,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转型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各图书馆争相利用RFID射频信号来自动获取数据、识别目标对象,建立起适合本馆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RFID图书借还服务系统。RFID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冲击着图书馆的流通服务模式,不仅改变了其落后、传统的操作手段、借阅流程及知识介质,还更新了服务观念[3]。
1.2.1 人员配备的科学重构。RFID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传统的借书、审核、找书、还书的枯燥、简单流通工作出现了变化,图书馆流通业务变得简单、方便起来,就算是完全没有图书管理经验的学生也能在较短时间里迅速掌握要领,并协助馆员将流通服务工作做到最好。此外,图书馆流通部能够招入更多的馆员来进行学科咨询、流通咨询等自我效能感较强的服务工作。因此,RFID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馆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图书馆流通人员配备的合理性。
1.2.2 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通过RFID自助借还系统的应用,读者可以一次性借阅及归还更多的图书,还可以自主选择服务,无疑提高了图书馆的借阅效率和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引入先进的RFID技术,有利于塑造图书馆良好的服务形象。
1.2.3 改善图书资源的流通环境。RFID自助借还机在借阅区内分布,学生需要借阅特定图书时,不必再借助传统的总服务台手工借还程序,这就避免了长时间排队造成的不必的时间浪费。此外,24小时自助还书机可以为读者提供全天候服务,有效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同时,根据RFID中记载的用户使用记录,图书馆可以合理进行资源分布调整,实现资源结构的重新整合。
1.2.4 保护用户隐私。传统图书馆流通服务中,读者需要的文献资料一般要经过馆员获取,借阅过程缺乏足够的私密性。RFID自助服务可以将读者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文献流通的借阅手续用户能独立完成,在借阅一些内容敏感的书籍时,用户可不受管理人员情绪影响,是对用户隐私的一种保护。
1.2.5 资源使用比较便利。RFID系统投入使用后,不仅可以实现自助式流通,还可以通过图书定位、三维导航、层标定位等手段让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快速地找到所需资料。此外,出于可视化功能扩展的理念,RFID在设计之初便采用三维馆藏地图,在可视化背景下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流通服务。
2.1 基于RFID的流通服务应用框架
通过对RFID相关应用平台的研究,再紧密结合图书馆的流通业务现状与实际需求,笔者认为RFID的流通服务层次框架由5层构成[4]:①应用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具体应用服务,如流通三维的导航功能、图书自助借还功能、流通服务的个性化、盘点图书、图书上架、顺架等。②服务层。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所要求的技术指导,如信息检索指导、读者服务、图书服务、信息交换、编码分析以及数据采集等。③平台层。图书馆的框架核心便是平台层,包括RFID所需规范、标准、流通服务系统等。④接口层。所有RFID应用服务需要的接口均集中在这一层,如校园一卡通的接口、RFID数据的接口、图书馆的服务系统接口等。⑤基础数据层。该层为RFID提供所有的基础信息,如图书信息、读者信息、层标信息、借还信息、馆藏信息及其他信息等。
2.2 基于RFID的流通服务系统架构
RFID流通服务系统主要以信息管理系统和RFID软硬件做支撑,面向的流通服务应用存在具体性、专门性,跟图书馆的流通业务需求相符。该系统构架的主要特点是可扩展、跨平台、兼容、开放、集成等,具体构架见图1。
图1 基于RFID的流通服务系统构架
2.2.1 软件总线作为一种主干网,基于特定的流通标准面向读者服务,实现了应用端点的多点连接。它有效地实现了管理系统、RFID中间件、安全组件以及数据处理中心等之间的连接,有效集成了各个模块,具备即插即用的优势。
2.2.2 由于数据类型和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该系统进行数据集成的时候难免出现数据转换。为了给系统的可扩展性、安全性提供稳定保证,RFID系统应该确保拥有一个统一接口的模块配备,其他系统包含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依靠这个接口模块集成于软件总线上。
2.2.3 RFID服务系统提供WEB/WAP服务。通过WAP服务组件与WEB服务组件,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可以在移动网络和互联网等流通业务网络的基础上,实现RFID专门的信息服务。
2.3 基于RFID的流通服务工作流程
RFID技术也称为感应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对馆内文献资料的自动化识别主要通过无线传输的特质与射频信号的科学利用来实现,这也是其产生作用的基本原理。RFID技术的主要构成包括RFID工作站、电子标签等。图书馆内的数据存储和交换以及信息流通的实现是在RFID读写设备与电子标签有效结合的前提下实现的[5]。图书馆的流通业务与RFID的有效结合,形成了以RFID为基础的科学、可行的工作流程。其主要的工作流程见图2。
图2 基于RFID的流通服务工作流程
3.1 流通服务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应该摈弃传统的流通服务理念,确立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在RFID应用的指导下,切实为读者提供精细服务,真正贯彻“以读者为中心”的流通服务理念,保证流通服务的具体内容能够针对读者的个体差异来开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要求。但是,技术只是流通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辅助。要调高读者服务质量,关键是要为读者提供具体、细化的服务,体现对读者的关怀,真正做到以读者的需求为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3.2 建设全新的流通服务馆舍空间
大学图书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是学术交流、网络信息传播及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沉重的教学科研工作。所以,要想实现流通服务馆舍的空间创新,就要为读者营造一个集藏、借、阅、咨询、RFID于一体的全新的图书馆馆舍流通阅读环境。
3.3 流通馆藏体系的创新
图书馆要真正实现流通馆藏体系的创新,应该以RFID技术为基础,尽量提升读者满意度,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图书馆流通服务整体规划,根据学生主要的借阅数据和信息,构建一套有重点、有特色、有价值的全新型流通馆藏体系。此外,图书馆还要确立正确的图书管理理念,实现图书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改进图书流通管理模式,切实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3.4 复合人才队伍的培养
为了满足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图书馆应有效培养出一批复合型人才队伍。现代的图书馆员不仅需要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还需要有熟练而准确的信息运用能力以及一流的服务能力,切实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流通服务。而馆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来实现,如外出学习、在岗培训、一对一帮带学习等。
参考文献:
[1] 任海生,李晓化,张海卿,等.RFID技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5):151-153.
[2] 程实.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4(12):38-39.
[3] 魏银军.RFID技术融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91-93.
[4] 王彦英,刘晨光,赵芳芳.射频识别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2):280-281.
[5] 吴卫华,王艳红,李亚君.超高频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以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0-82.
(编校:周雪芹)
作者简介:曾 婧(1981—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收稿日期:2015 - 12 - 04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1588 ( 2016 ) 01 - 004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