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勤/山东省电化教育馆馆长
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益探索
王书勤/山东省电化教育馆馆长
当今社会,信息化已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站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高度上来看,山东省泰安市的实践探索突破了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诸多难题,提供了许多值得研究的时代命题,这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应用理念,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然而,基层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却不尽人意,不少地方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成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大难题。分析其原因,认识上存在误区是根本原因。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看不到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和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一阵风,风过云散,涛声依旧。泰安教育人在教育信息化大潮中不畏浮云遮目、不畏流言逆耳,抢抓机遇,抢占先机,超前谋划,顺势而为,以市域为单位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成功突破,为区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自下而上的由点到面建设;二是自上而下的由面及点建设。前者省力,但投入大费时长;后者投入少见效快,但推进难度大。泰安教育信息化改革也遇到了这样的两难选择。风物长宜放眼量,泰安教育人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和部署,狠抓顶层设计,确立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方略:坚持“市建县用、市建校用”,创新教企合作机制,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智慧教育云平台。从而,构建了国内首家以地级市为单位的普教、职教、学前教育的应用与管理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解决了条件不足、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难题。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首届国际信息化大会上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是手段,发展教育是目的,关键是融合创新,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互补。”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存在着“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课外利用平板电脑自学,课上利用平板电脑展示训练,活生生的教学对话演变为冷冰冰的平板学习,教学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效益低下。融合创新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泰安教育人本着“应用驱动、深度融合、变革创新、全面提升”的原则,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较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助教、助学、助管、助评和助均衡的功能,催生了全市各类教育的全新变革,推进了区域教育公平,提升了教育质量。他们实施的“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同步互动课堂”、“基于云平台·同步大教研”、“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仿真教学”等融合创新改革,经验鲜活,成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14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威廉提出了著名的定律——化繁为简的“奥卡姆剃刀定律”,他认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定律后来被用于现代的组织管理中。推进教育信息化,同样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纷繁复杂的改革难题。泰安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认识到位、实施到位和应用到位就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奥卡姆剃刀”。抓住了这一关键,教育信息化定会落地生根、深度推进,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