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良,陈 玮
(广东药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006)
英汉医药学术语篇中作者自称语的对比研究
刘跃良,陈玮
(广东药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006)
摘要:基于自建语料库对英汉医药学术语篇中作者自称语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两种语篇中,都普遍用到作者自称语,但在使用数量和具体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语言上的,也有文化上的,还有学术常规方面的。此项研究结果对于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和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英汉医药学术语篇;作者自称语;作者身份;课程设置;学术英语写作
一、引言
在医学界,人们交流医学观点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这样的学术论文要求准确、客观、清晰、严谨地记录事实和表达观点,具有“非互动性”(Non-interactive)特征,一般认为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等来显露作者的个人身份和情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在学术语篇中,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存在事实上的互动与交流的。Hyland指出,学术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身份行为”,除了表述学科内容之外,还表征作者身份,以在文本中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互动[1]。因此,学术写作不应刻意回避作者身份和情绪的表露。如此一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给医药英语学术语篇的教学和写作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比分析作者自称语在英汉医药学术语篇中的使用情况,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论文作者构建自身身份所表现出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为医药学术英语的学术交流和论文撰写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背景和考察框架
国内外学者对学术语篇中作者自称和身份构建做了很多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学术语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报告动词、评估语和模糊限制语等构建作者身份的修辞策略手段以及其语篇语用功能等进行探讨[2-5],另一方面是对学术语篇中作者通过自称语构建身份的方式特点等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研究[6-11]。现有的关于作者身份自称语的跨文化研究“主要介于英语和欧洲语言之间”[8],其中关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关对比研究还非常不足。
关于作者身份指称语,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考察框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表达作者身份的三种语言手段:第一种是作者参与程度最高,身份显露最明显直白,由生命主体词表示的第一人称代词及其限定语(如“我 / 我们 / 我的 / 我们的”,“I / we / my / our / mine / me / us”等);第二种是参与程度次之,身份表露不会过于直白,由生命主体词表示的第三人称名词(如“本人/笔者/作者”,“the author(s),the researcher(s)”等);第三种是参与程度最低,身份表露间接,若显若隐,无生命、非人称的抽象主体词(如“本文/本研究”,“the / this article / paper / research / study”等。详情见表1。
表1 作者自称语表达手段
三、语料采集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语料均来自于国内外权威刊物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所发表的医学论文,汉语论文均为国内作者所写,英语论文均为英语本族语者所写。我们依此建立两个学术论文语料库,即汉语医药学术语篇语料库(CHN )和英语医药学术语篇语料库(ENG),各由20篇医药学方面的论文组成,CHN语料库论文从8种国内核心期刊随机选出,而ENG语料库论文从最具影响力的综合类科技期刊Nature和国外4种最权威的医学期刊选出。表2是有关语料的详细情况。
表2 论文语料
以上英语语料由PDF文档转换成纯文本格式,然后用AntConc3.2.4w对其中的身份自称语进行检索和统计,而汉语语料则转换成Word文档,再借助“查找”工具进行检索。之后对语料文本进行逐一阅读和分析,识别标题、例句和引文中的自称语以及作为研究对象的自称语等不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目标词并加以剔除,以统计出作者自称语的实际使用频数。最后将所有的原始统计频数转换成标准频数(每一万字中出现的次数),以便于结果统计和对比分析。
四、研究结果统计
表3是对英语医药学术语篇语料库中自称语使用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出:英语语料库中,用到的自称语表现手段有第一人称复数,第三人称和抽象主体词。自称语总共出现了602次,每万词的频数达到72.33,其中以第一人称复数最多,抽象主体词次之,第三人称最少。
表4是对汉语医药学术语篇语料库中自称语使用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出:汉语医药学术语篇中也普遍使用作者自称语,其语言表现手段同样包括第一人称复数,第三人称和抽象主体词。自称语在语料中总共出现了96次,每万词的频数为8.19,其中以抽象主体词最多,第一人称复数次之,第三人称最少。
表3 英语医药学术语篇语料库自称语使用情况
表4 汉语医药学术语篇语料库自称语使用情况
比较一下英汉医药学术语篇语料库自称语使用情况表,不难看出两者都有普遍使用到作者自称语,语言表现形式类似,且都没有用到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不过,两者在自称语使用数量和分布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英语语篇中使用的作者身份自称语数量总体上显著高于汉语语篇,英语医药学术语篇语料库的标准频数达到72.33次,其中第一人称复数占到了所有自称语的81.23%,而汉语医药学术语篇语料库的标准频数只有8.19次,占绝大部分的是抽象主体词,为76.04%。
五、结论与分析
由上可知,英汉医药学术语篇在作者自称语的使用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体现在作者自称语在两种语篇中都普遍存在,这说明无论是英语语言作者还是汉语语言作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表达自己的身份,与读者进行交互性的交流。另外,在英汉语篇所有语料中,都没有见到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作为构建作者身份的表现手段,这可能是基于作者对所陈述观点的客观性考虑。就人称代词而言,作者为了使传递的信息显得客观、不掺杂人为因素,他在表达中尽量避免提到自己,因而第一人称单数形式“I”在科技论文中极少出现。[12]同时,我们通过对语料库所有论文的作者进行查看,发现无一例外每篇论文的作者都是两人或以上,这应该与医药研究往往单靠个人很难取得成功有关,所以在体现作者身份并发表观点的时候,用能体现团队名义的人称代词we就更显得顺理成章了。
英汉医药学术语篇在作者自称语使用上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其使用数量的悬殊上,汉语论文每万词出现8.19个身份自称语,而英语有72.33个,几乎为汉语的9倍之多。其次是自称语的表现手段上,汉语论文中主要借助抽象主体来指称作者身份,而英语论文中主要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来指称作者身份。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既有语言上的,也有文化上的,还有学术传统方面的。
首先,从语言差异方面考察,英语重形合,其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句子的形式严格受到语法的制约,如句子必须有主语和谓语动词,这导致“主语+谓语”的结构是英语语言的核心框架,所以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而汉语重意合,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句子不受形式的约束,词语的分合伸缩比较灵活,只要双方明白意思就可以,因此,汉语中的主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成分,这导致了汉语中大量无主句的存在。汉英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差异可以部分解释汉语语篇中身份指称语的总频数和第一人称主格代词的使用频数低于英语这一结果。[8]
其次,从文化差异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集体主义,强调群体身份和需求高于个人身份和需求,在报告研究成果时秉持礼貌原则,比较谦虚谨慎,而显性作者参与可能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13]。抽象主体作为身份自称语,隐性程度最高,既可以降低威胁他人面子的风险,又可以使文章呈现出更客观的特点,因而更容易被中国编辑和读者所接受。相反,英语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体表现和个人贡献,也敢于表达自身观点,并承担其学术责任,所以大量使用显性程度最高的第一人称代词来构建作者身份是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
最后,从学术传统方面来看,汉语多使用低参与度的非人称抽象主体来构建较低风险的作者身份,这与汉语作者所受的教育和学术语篇写作的要求是分不开的。1986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就明确要求文摘不要用第一人称作主语,而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同时,国内许多期刊约稿和学术写作教学资料都强调客观、非人称地陈述和报道学术成果。相反,英语作者主要使用参与度高的第一人称代词来表明身份,这也是与英美科学界以及很多权威国际学术刊物所倡导和提出的尽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主动语态来写作论文有关。
六、研究意义及启示
首先,此项研究对医药院校英语课程设置尤其是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有启示。医药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检索、收集医学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术交流的能力,并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医疗、科研及其相关活动。为更方便他们在未来通过发表英语论文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有必要在目前医药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上下些功夫,比如,在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上,我们不能满足于只开设一些阅读、写作、听说等方面的基础英语类课程,我们还需要开设一些与医药英语有关的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专业词汇,明晰医药英语文献的句法特征和语篇特点,能够顺利进行其阅读和翻译等,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开设旨在提高研究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一些课程,如专业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和技巧方面的课程,使他们了解怎样收集、整理和筛选研究资料,怎样对学术图表进行说明,怎样写出言简意赅,实用有效的论文摘要,又怎样写出符合英语论文文体特点和规范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其次,此研究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亦有启示。老师们在教授此类课程时,不能只拘泥于语言方面的教学,还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只有让学生了解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才能教会学生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巧妙得体地运用相应的语言策略来呈现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表达自身的学术观点,使之更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更容易被以英语为母语的编辑和读者所接受。另外,每个国家的学术规范不尽相同,国内作者一般撰写的学术论文有可能是汉语的,也有可能是英语的,而要想扩大科研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般都选择用英文发表。在教授学术英语写作和编写相关教学资料的时候,应有意识地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在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时注意英语文化中的语言策略和学术常规,用恰当得体的自称语构建作者身份,恰当的自称能帮助作者“推销”自己的研究结果,树立并巩固自己在相关领域中的地位[9]。总之,要避免按照母语文化和以母语思维来写作英语论文,才能构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提高论文的国际化融入程度,更好地达到交际效果。
上述研究表明,英汉医药学术语篇中都普遍用到作者自称语来表征作者身份,对文本进行人际干预,从而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过,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学术传统差异,导致两种语篇在作者自称语使用频率和具体表现手段上,呈现很大的不同。探寻并分析英汉医药学术语篇中作者自称语使用的差异及其原因将对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和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Hyland K.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 1091-1112.
[2]Hunston S,Thompson G.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梅美莲.中英文前言作者自称语语用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27-31.
[4]云红.论文摘要中作者身份的显与隐:基于2008 医学与语言学国际学术期刊的修辞性研究[J].外语教学,2009(5):29-32.
[5]张秀荣,李增顺.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及语篇功能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18-21.
[6]Han J L.The Construction of Writer Identity as Self-promo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Articles[M].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7]黄大网,钟园成,张月红.自我指称与中国科学家的身份构建:学术论文引言章节的跨文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803-808.
[8]李志君.汉英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指称语使用的调查与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4(2):81-89.
[9]吴格奇.学术论文作者自称与身份构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11.
[10]吴忠华,庞继贤.英语研究论文中作者自我身份构建分析:以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为例[J].外语教育,2009,9:78-83.
[11]徐昉.中国学生英语学术写作中身份语块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研究,2011(3):57-63.
[12]李萍.人称代词“we”在科技论文中的语用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4):78-80.
[13]Myers G.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J].Applied Linguistics,1989,10(1):1-35.
(责任编辑谢春红)
A Contrastive Study of Self-mentioning Marker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of Medicine
LIU Yue-liang, CHEN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Based on self-built corpora, this study contrastively analyzes the use of self-mentioning marke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of medicine.Results show that they occur in both type of discourse but differ greatly in the quantity and way of realization.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ese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academic traditions.The research results may benefit the English syllabus desig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and its teaching as well.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of medicine; self-mentioning markers; authorial identity; syllabus designing;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1-0086-04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1.018
作者简介:刘跃良(1975—),女,湖南益阳人,硕士,广东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资助(ZGWYJYJJ2014Z12)和2015年度广东药学院“创新强校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收稿日期: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