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高效课堂的三个“着眼点”

2016-04-07 14:56崔玉兰
广西教育·A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着眼点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崔玉兰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着眼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0006-02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改变了教育、改变了课堂。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热点问题。为此,笔者主持申报了福建“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获得了省教科所的立项。在该课题研究中,笔者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总结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高效课堂的三个“着眼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崎岖处”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经验的有力支撑。但仅凭经验,有时还是会力不从心,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此时,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对学生思考的维度加以点拨,扶着学生前行,让学生走出思维的“崎岖处”。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一课,要探索出图形中的规律,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极具挑战性。在棱长为2、棱长为3的正方体中,每个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大部分学生得到个数都是在观察中数出来的,没有意识到每一类涂色的数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所以,在探索棱长为4的正方体的涂色情况时,很多学生会对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产生分歧,还有的学生甚至不知从何入手。如果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一则拆分之后数量多、零散,不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二则课堂时间有限,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于是,笔者这样展开教学:

先借助课件动态展示每条棱上去掉顶点处的两个三面涂色,每条棱上就剩(4-2)个两面涂色,12条棱就有(4-2)×12=24(个);

再次动态播放大正方体剥离左右两列,上下两行的课件,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4-2)2个,6个面就有(4-2)2×6=24(个);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播放课件:正方体去掉上下两层,左右两层,前后两层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剩下的就是中间没有涂色的个数有(4-2)3=8(个)。

这样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消除疑虑,又为学生探索小正方体的涂色个数的规律提供了思维的“拐杖”。正所谓“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教师充分利用课件,从两面涂色的位置特征和求个数来源入手,声情并茂地展现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个数的位置及计算方法,借助数形结合的直观性,解释抽象的数学原理和事实,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在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过程中,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数”到“算”,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推理出更多更大乃至棱长为n的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初步建立各种涂色情况个数的计算模型,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感悟了数形结合、模型、对应等数学思想,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拐弯点”

一直以来,静态的数学教材与学生动态的数学生成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矛盾。特别是一些相似的数学知识,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认知上的混淆,一时难以区分。如果仅仅凭借静态的教材呈现和教师的说教,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或接受。此时,如果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不仅能实现课堂省时、高效,还会让学生的“思维”成功拐弯。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轴对称》一课,学生认知上的难点是辨别轴对称图形。特别是图形的左右或上下两边完全一样时,很多学生会认为一定是轴对称图形。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图形中有完全相同的两部分,这两部分就能完全重合。前期,在我校课题实验阶段性成果汇报时,就以本课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其中一位老师在这个难点的处理上就恰如其分。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电子书包即一对一教学互动模式,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出示以下一组图片,让学生在电子书包中选一选: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电子书包的自动汇报系统显示第一幅兔子图学生的完成情况,认为是对称图形有34人,认为不是对称图形有16人。当持有这两种不同答案的学生分别说明理由并争执不下时,教师提出:想不想动手折一折?让我们眼见为实。请大家点击电子书包屏幕下方的“对折键”——“①”,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学生兴致勃勃地在各自的电子书包上操作,清晰地看到虽然兔子图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但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所以不是对称图形。原来认知错误的学生恍然大悟,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图形不一定是对称图形。到底怎样才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呢?教师再次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兔子图变为对称图形呢?在学生的建议下,教师出示把其中一只兔子的方向调整之后的图形,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位置调整后的兔子图是不是对称图形。此时学生都一致认为是对称图形,并在各自的电子书包按“对折键”进行验证。教师再引导学生与之前的兔子图进行了对比,找出异同点,再次澄清了之前的错误认识,形象、直观、真实、高效!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不能只看左右(或上下)图是不是完全一样,要想象对折之后是不是完全重合,完善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之后,学生再辨别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就轻而易举了。

三、着眼于学生思维的“行进地”

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从资源生成到过程生成再到思维拓展的过程。学生在思维拓展的“行进地”,往往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象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延伸知识的内涵,形成清晰化和结构化的认识。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闽浙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研讨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洪菲菲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借助“元”“米”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洪老师设计了“改变‘量再识小数”的环节,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现在老师给你一条线段,你能选择一个学过的单位,再用分数、小数表示出来吗?你想选择什么单位?”教师借助Flash软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1的后面输入一个“元”字,课件就会在其他的四个括号后面同时出现“元”字,并让学生分别说出每个箭头处所表示的分数、小数各是多少?

接着,教师又提出:还可以选择什么做单位?

课件又出现刚才那条把“1”平均分成10份的线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输入不同的单位,填上不同箭头所指的数。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质疑:“刚才我们用了不同的单位,把线段上箭头所指的点用分数和小数都表示出来了,那么,第一条线段上的0.4元,能不能放在第二条线段上?”学生把目光再次聚集到课件上,对比三条线段,达成共识:单位不一样,所以不可以。此时,教师把三条线段上的单位名称全部消失之后,学生就异口同声地表示现在就可以了,还发现无论选择哪个单位,只要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零点几来表示,零点几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

然后,洪老师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把这三条线段合起来,让学生在这条线段上找到其他的分数和小数。有了形象的经历之后,学生找到其他的分数和小数也就易如反掌了。然而,洪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0~1之间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数?一起来数一数。(课件从0.1~0.9逐个闪动)当学生数到9个数时,再次质疑:9个0.1再加一个就变为多少?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洪老师还继续让学生们在0~1的这条线段上找出自己的身高1.4米。课件再次展现学生的想法:把线段延长并把1~2之间的线段再平均分成10份,1.4是在1和2之间。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找3.5,应该在哪两个数之间找?7.4呢?9.8呢?如果老师把这条线段不断延长,上面的小数你能找得完吗?所以就把右端用箭头表示,数轴就这样产生了。

在上述案例中,洪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小数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先是通过换上不同的计量单位再找小数、写小数,让学生感悟到变的是“量”,不变的是小数的意义,从有“量”到无“量”提高学生对小数的纵向认识;再借助数轴的直观作用,学生在数小数的过程中,对“十进制”关系有了初步的体验;最后借助数轴的无限延伸的特点,学生在“找小数”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数与整数的关系,不仅是对小数认识的横向拓展,也将小数纳入原有的数系之中,沟通了小数与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极限和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完善了知识的建构,也让听课老师见识了高容量、高效率的课堂,彰显教师的高水平!

当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高效课堂,不仅要把握这三个“着眼点”,还需要教师戴好一副“近视镜”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戴好一副“显微镜”去看清数学的内涵本质,戴好一副“望远镜”望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到该出手就出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价值,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注:本文系福建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JJK14-314)。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着眼点高效课堂信息技术
结合课例谈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几个着眼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诗词创新的着眼点(三则)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