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李因莲
[摘要]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正受到新媒体时代、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等诸多时代背景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要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取胜,高校仅仅依靠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前沿阵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从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两个维度入手,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隐性教育,巩固好高校意识形态之战的大后方,“前后夹击”,捍卫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1003404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正在经受着多重严峻挑战,能否确保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是培养国家合格栋梁的关键所在。为此,各高校不仅要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第一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更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域来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探寻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1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1.1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随着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QQ、博客、微博、飞信、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不断获得大学生们的青睐,相继成为他们交流、获取信息的新宠。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尽管信息传递方式单一,所搭载的信息量小,但所传播的内容大多来自官方渠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可以较好地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达给学生群体[1]。而新媒体的应用在拓展学生们信息获取途径的同时,也将他们置身于虚假烦乱而又庞杂的信息洪流之中,让他们真假难辨,是非难分。美国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专家詹姆斯·米勒曾说:“一个人接受信息超过他所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新媒体时代带来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冲突令大学生们应接不暇,难以清醒地判断自我的价值标准,再加之不法分子的恶意散布和境外敌对势力的蓄意误导,容易使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们道德价值取向错位,社会意识形态被扭曲。
1.2经济全球化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意识形态也必然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扩展。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对异国政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才俊们素来都是社会政治、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者,因此,高校便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多元文化充斥、交流、碰撞的首要之所。大学生们在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同时,他们的味蕾易被其消费文化所俘获;在欣赏好莱坞大片、看着NBA、听着美国之音的同时,他们的视听觉易被其大众娱乐文化所俘获;在追逐着不断升级换代的iPad、iPhone的同时,他们的心灵易被其企业文化所俘获;在疯狂地学习英语,寻求“大好前途”的同时,他们驾驭母语的能力易被削弱。此外,一些高校教师的思想防线也被西方的诸种社会思潮所攻破,鄙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大肆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脱离了基本国情,主动放弃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由此可见,“全球化建构并强化着诸如价值、观念、知识、生活方式、利益、金钱、人际关系、思想体系以及超越文化主体意识形态结构的哲学观点等象征。全球化的每一个行为体都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3]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正被无形地大肆侵蚀着。
1.3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推进两个根本性变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4]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在收获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精神文明正在遭受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被嗤之以鼻;我国在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的同时,阶层固化、贫富收入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贪污腐败泛滥、黑恶势力横行等问题日渐凸显。这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无不折射在承受着巨大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存压力、竞争压力的大学生群体之间。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被动摇,将金钱、权力、物质利益的获得视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有的甚至为了一己之私不惜以身试法,剥夺他人生命,例如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等。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功利性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考取各种技能证书,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主义政治不感兴趣甚或敌对化。因此很多人在价值取向上将功利现实、财富创造、科技实践、自我价值奉若“明珠”,而将理想信念、政治信仰、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弃若“糟糠”。
综上所述,这些冲击无不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威胁。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各高校迫切而首要的任务。然而,这是一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强大后盾作保证。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2.1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维度入手
1) 建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的上下联动的监管机制。习近平同志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他重不重视、善不善于抓意识形态的工作 。”[5]要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这一铸魂工程,首先要求高校党委自身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6]。只有坚定政治信仰,才能站稳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抓好意识形态的安全工作。其次,建立以高校党委为领导核心,各院系党委积极配合,从各院系、学校团委、学工处等相关部门抽调部分政治理论基础扎实、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并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干部组成上下联动的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小组,对各院系、各部门的公寓、社团、网络、班级等各方面的文化建设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监督、巡查和指导,建立起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机制。争取第一时间对校园内的各种邪教组织的宣传、不良社会思潮的宣传、传销等不法组织的宣传、学生舆情等做到早排查、早知道、早处理、早引导、早制止,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
2) 建立一支与学生“心贴心、面对面、硬碰硬”的品牌红色宣讲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各高校可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基础打造一支在课余时间可以和学生“心贴心、面对面、硬碰硬”的品牌红色宣讲团。这样教师们可以克服课时和教学任务的限制,在课下通过和学生一起阅读红色经典、欣赏红色光影、围绕时事主题进行大课堂讨论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实现学情、党情、国情、世情的无缝对接,使他们在交流中提高思辨能力,正确看待当今社会的不和谐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燕山大学就有这样一支活跃在大学生中间颇受欢迎的品牌红色宣讲团,他们就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他们以“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赢得青年”为目标,不辞辛劳,每周都为燕园的学子们呈现丰富多彩的红色活动,打造了一系列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红色活动品牌:“红色旋律”讲坛、 “红色旋律”读书会、“红色旋律”影院、“红色旋律”网站等。活动开展五年以来他们的“红粉”早已遍布燕园内外,大学生们在“体验思想激荡中”感悟了“红色豪情”,在“播撒红色火种”中构筑起精神家园[7]。
3) 建立一个网上网下联动的辅导员交流体系。辅导员是高校对学生负责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管理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贯彻者、意识形态安全的第一维护者和监管者,因此高校辅导员既要具备游刃有余的班级管理能力,又要具备时刻掌握学情随时了解学生舆情的能力。然而要真正落实好这两点绝非易事,为此,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以博客、微信或QQ等为载体的校内网络交流平台,使辅导员们可以借助平台随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等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也可以宏观把握高校学生的总体舆情、思想动态、觉悟水平等,还可以随机有针对性地上传一些当前时政热点的新闻链接、名人演讲、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或音乐等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在校内组织辅导员交流大会,大会可以采取专题报告、分组讨论、大会交流、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展开。通过交流大会辅导员们不仅可以交流具体的工作经验,还可以交流学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开展落实情况、存在问题等,这样有助于开拓高校辅导员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又便于交流心得,拓宽工作思路,既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维护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2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维度入手
1) “堵”“疏”并举,净化校园网络。信息“微时代”已经到来,微信、微博、米聊等网络新媒体为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途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自己的“信息安检系统”,建立专业的网络信息管理部门以及校园舆情反馈机制等。一方面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安检水平,尤其是加强对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的校园论坛、博客、QQ群等信息平台的检测,加大舆情控制力度,做好“堵”的工作。增强对蛊惑人心的封建迷信、反党反社会的不法言论、违背伦理和社会良知的不道德言论、反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暴力、色情等有毒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屏蔽,从而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信息传媒阵地的有效有序传播。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舆情,提高舆情信息报送质量,对学校热点、社会时事等学生热议的话题要掌握舆论主动权,及时做好“疏”的工作。通过公信度高的媒体辟谣及公示正面权威的信息,同时通过校园网及时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地展示给学生,邀请专业人士在校园网论坛、QQ群等平台上分析评议,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香港“占中”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事件始末的同时,就占中爆发的原因、占中的性质、实质等网上激烈争论的问题通过校园BBS等平台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在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中正确认识其实质:是西方敌对势力在中国精心策划的一场“颜色革命”,它以“争取真普选”为借口,实要夺取香港治权,建立亲西方的香港政权,而绝非如某些人炒作的那样是反抗“专政”争取“民主”的“公民抗命”运动[8]。
2) 奖惩结合,优化校园社团文化。“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爱好为纽带,以一定的活动为内容,以社团为阵地开展的群体文化。”[9]其具有教育导向、素质拓展、凝聚激励、内化自律等功能,是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载体。然而高校社团类型繁多,信仰型的、学术型的、文娱性的等等五花八门,这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隐忧。所以,在鼓励发展社团文化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一定要坚持“主旋律”弘扬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高品位、高层次为目标,制定并践行明确的社团奖惩办法,优化校园社团文化。对于宣传腐朽思想,散布传销、法轮功邪教、暴力思想等背离社会主义的社团文化要取缔;对于只注重追求娱乐性、趣味性,而不注重从思想上武装人、教育人、改造人,随意性较强的社团要限期整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社团文化的正确引导;对于那些符合社会主旋律,利于社团文化发展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社团文化活动要予以物质奖励和大力支持。
3) 主次相济,建立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第二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课堂。“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使得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10]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时限制,在课堂上老师很难针对教学难点、时政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深入细致地展开来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性教育和价值教育目标的实现。鉴于此,高校可以开设形式丰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政的第二课堂,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激发学生关注国家时政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