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大雅 化物无声

2016-04-06 09:00高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化物大雅中华

高超

人大附中翠微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可以用“春风大雅,化物无声”来概括。“春风大雅”代表的是优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在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则是“化物无声”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各学科教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承袭传统。

政治和思品学科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搜集资料,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

历史学科将中国古代史与传统文化教育紧密联系,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感受劳动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语文学科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延展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多读经典。初一暑假和初二前期,我们让学生阅读了《三国演义》,在班级开展了“三国演义故事会”活动,学生自选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在各个专题的课堂教学或活动之后,我们让学生把感受挥洒于笔端,从《我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到最后结集展示的《诗意三国》,学生边读边思边写,在与古代诗人、作家的对话交流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变得充实而丰盈。

除了经典名著外,我们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结合课内《论语》八则,我们从孔子的学习观、君子观、物质观等方面入手,选择了30多项课外内容,每个同学选取一则,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对论语的感受和收获,写下自己的感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些经典章句中的精神光亮穿越千年,照耀到现代少年的心中。

在学科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不同年级承办了不同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庆祝活动,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文化得以彰显和传承。

例如中秋节,初一、初二两个年级都开展了“月圆月缺总关情”的古诗专题课,从时空和情感的角度品味古诗中月之意象,从情感的角度——辽阔之月、闲适之月、相思之月、孤苦之月、怀古之月等方面感受月之意象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历史学科在讲述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方面形成了多节颇具特色的历史课。例如,在《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课中讲述明清故宫时,教师通过“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红墙黄瓦”“九五之尊”“中正仁和”等内容的挖掘,向学生介绍了儒家的理想和封建礼制,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课中讲述秦汉医学成就时,教师通过医乃仁术,中庸之道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让学生了解中医和儒家思想的关系;在讲《九章算术》时,教师从九字入手,让学生发现中国数学的实用性……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的教师都通过类似的课堂向学生传播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綜合实践活动中浸润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的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从古代建筑、古典园林格局规划设计、典型园林植物选种等角度,设计了“寻访遗迹”跨学科系列实践活动。

如“走进颐和园”活动,是传统文化与地理、生物、英语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学生走进皇家园林,观生态之美、解园林之妙。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真实景观进行欣赏与旅游资源评价,深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则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采集和研究对象的传统文化内涵,如颐和园、萱草、桑、柳、松、柏的文化含义,楹联的解析等,强调在学科知识学习、积累之上的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和运用。

此外,学校还通过“长城文化探寻之旅”金山岭长城远足实践活动、“百里画廊话山水”实践探究活动,以及正在设计规划中的“走进圆明园”等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拓展课堂界限,创制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实现化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学校把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真正实现了“春风大雅,化物无声”。

猜你喜欢
化物大雅中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铋化物发光玻璃中银表面等离激元对铒离子的发光增强作用
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在物我关系上的表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从古代爱情故事的“化物”现象看中国人的“团圆”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