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模式是组织系统的运作方式,是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相互联系和重新组合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设工作进入第三年,在丰富多元的实践背后,已经逐渐形成了问题解决、制度驱动和价值引领三种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分析来把握变化发展及其运行规律,可以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推动支持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
“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是指高校对相应附中附小的支持工作聚焦于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和具体事件的干预。高校与中小学签订协议后,两者之间的沟通以高校能为中小学解决什么问题为起点,并止步于此。此时,我们在中小学日常工作中已经可以看到高校元素的显现,如学校更名,学校利用高校场馆举办开学典礼,带领学生参观高校图书馆、实验室,大学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举办讲座,不定期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专业指导,等等。中小学依据“我需要什么”开列“问题清单”,再进一步,大学依据“我能提供什么”开列“资源清单”,双方在此基础上支持与交流。总体而言,此种模式很可能是绝大部分高校支持工作都要经历的阶段,但很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因为在此模式中,无论是高校亦或是中小学都没有达成深度共识,没有意识到支持工作对中小学发展的价值,仍以学校发展的外显层面为主,不够稳定,没有形成日常制度,欠缺系统思考和整体性干预,制度建设缺位,比较松散,偶然性较大。工具性、模仿性和单向性是其主要特征,中小学更看重高校在其提升办学水平过程中的“工具价值”,将其为我所用,支持工作以高校的单向帮扶为主。
在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工作开展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项目学校都组织开展过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支持活动,如“非核心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干部教师的培训”“学生专题讲座”和“大学场地场馆资源的开放”等,这是区域和高校在调研过程中和自评报告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同时也被大家定义为“浅层次合作”的层面。就像前文谈到的一样,这类支持工作容易操作,易于观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显现高校元素,但不稳定,没有切中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害,偶然性较大,高校在其中很少能找到持续的生长点,所以动力不足,难以持续。
“制度驱动”模式
“制度驱动”模式是指高校对附中附小的支持超越了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制度建设为工作起点,构建相对合理的组织体制、程序章程和基本规范,关注高校支持工作的效能。工作围绕制度建设和组织结构调整展开,组织结构是针对不同任务而进行的劳动分工方式以及随后要进行的各种协调工作的总和。组织结构决定人们惯常的行为方式,而人们惯常的行为方式反过来也会形成组织的结构或对组织进行重构。学校管理制度在此处主要指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包含了领导体制和以人事制度、岗位责任制与分配制度为主的其他内部管理制度。在此模式中,高校支持工作逐步在组织领导、人事管理、工资待遇、教师标准、课程体系、教学研究等方面展开,有明确的计划和制度安排,稳定而深入,既重视事务性工作,也关注健康秩序的形成,支持工作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呈现稳定的趋势。其重点是制度设计和支持效能的提升,规范性和能动性是其主要特征。
“制度驱动”是朝阳区推进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工作的重要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支持工作的效能。如在支持工作启动之初,朝阳区教委就制定《成立高校合作学校理事会工作方案》,建立理事会长效管理工作机制。方案规定,高校合作学校理事会是由合作高校与朝阳教委、合作学校(及部分周边区域学校)领导为主要成员组成的议事机构。以执行合作办学协议事项为主要工作内容,指导学校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未来发展目标及特色需求,促进合作学校稳定、持续发展。
同时,朝阳区教委还依托2012年建立的“一校一策”特色发展和项目保障机制,从基建修缮、设施设备、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六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朝阳区教委针对各附中、附小与大学共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及具体需求方案,将特色发展项目纳入朝阳区教委2015年工作预算。例如:支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开展“1+9”英语联盟项目,支持化工大学附中建立物理、化学实践基地项目,支持传媒大学附中19个传媒特色项目等。统筹规划保证了合作的时效性,而创新制度保障机制促进了学校优质发展。
制度可以为组织活动提供稳定性,因此制度化的组织间合作关系更具有常态意义,保证支持工作的可预测性和一致性,减少随意性。就大学支持附中附小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情况来看,附中附小可以考虑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项目合作双方共同成立“理事会”,对学校发展规划、重大事项、建设和改革项目进行决策,并对学校办学行为和学校管理团队进行指导、监督。通过理事会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帮助附中附小探索管理体系变革,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一般来说,学校理事会的成员需要由多方代表参与,其中包括区教委的主管领导、大学的主管领导以及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代表。
“价值引领”模式
“价值引领”模式指高校对附中附小支持工作的逻辑起點是学校未来如何发展、树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等价值层面的问题,双方从整体上沟通并构思办什么样的学校以及怎样发展学校。理想的学校通常尊重中小学发展的传统、历史和文化积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校内部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尊重个体需求,遵循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带动整个学校的进步。
在此模式中,高校与中小学不再满足于修修补补式的局部问题的解决,而是致力于学校整体面貌、内在机制和实践形态的结构变革,在学校整体性变革框架和思路之下,统整学校发展的价值观与目标重建,推动学校组织、制度和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寻找推动学校转型性变革之路。高校与中小学试图在支持工作的过程中实现双向激活,找到共同的生长点。此模式的工作重点是价值认同和双向激活,系统性、生成性和协同性是其主要特征。学校可持续的发展必然是自主生成的、有特色的,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是在创造各种条件的基础上,使学校发展的因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而形成学校发展的动力、氛围、态势和成果。因此,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发展,一定不是附中附小去复制高校的发展模式,或者依附高校获得发展,中小学必须是发展的主体,需要依托高校的视野和平台、价值观与资源库寻找支持组织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对学校发展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学校发展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发展逻辑,寻找学校发展的内生机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支持附中附小建设的过程中,就体现了“价值引领”模式的特点。在项目启动之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附中附小凝练共识,直接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展开深度沟通。他们意识到利用大学资源支持基础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一体化和规模集聚效应。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自觉融入、主动作为,识别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认真谋划,借势而为,使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取得共赢。在这个基础上,坚持科学推进,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特点,明确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目标,结合附中附小发展历史、现实情况和大学的特点,提高各项决策的科学性,优化体制机制设计,凸出特色发展,推动双重转型。
2015年6月,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进行有机整合,组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实验学校成立后,坚持高标准、入主流、强特色,发挥航空航天科技优势,通过大中小联动办学平台,建立九年一贯的十二年学制人才培养体系。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文化”的氛圍中,实验学校以航空航天科技教育为着力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打造魅力德育,追求智慧课堂,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新路径,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
每一所学校都有独特的背景,所以每一所学校的改进与发展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征。学校要以不同的方式迈向这些过程,因为并不存在一幅让所有的学校都可以使用的改革蓝图。学校发展最终来自学校内部,无法从外部对其进行操控。每个学校都是一个鲜活的组织体,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式发展之路,需要沉下心来,依托优质资源,借鉴先进理念与做法,结合本校特色,抓住核心工作,关注学生成长,才能最终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价值引领”模式就是通过高校的力量激发中小学校的活力,使其对自身内涵式发展路径准确定位,生动实践,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