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设调研结果及解析

2016-04-06 09:00王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建设项目校长

王东

为了解大学支持附属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2015年6-9月,首师大项目组对参与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项目的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了专项调研,共回收高校自评报告19份,中小学自评报告38份;教师有效问卷2752份,校长有效问卷35份。

1.高校支持中小学校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高校与中小学要建立起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以保障两个不同主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能有效沟通、协调。从调查结果来看,85%的教师认为学校已经建立了与高校对接的组织机构,而对接负责人绝大部分是中小学校长。此外,还有80.9%的教师认为学校已经建立了与高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并且安排专人负责与高校的联系。这说明当前高校支持中小学校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2.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的工作有了实质性推进,但仍需纵深发展

高校支持附属中小学建设项目启动一年有余,中小学教师对这些来自高校的支持具有切实体会和直观的感受,他们的主诉对评价高校支持的效果具有较高的可信程度。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罗列了13个附属学校可能出现的变化,诸如高校推动附属学校编制发展规划、推动学校组织机构改革调整、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等。

从调查结果来看,“组织附属学校的学生活动”“高校指导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参与了学校课程改革”“高校派遣了教师,指导附属学校课程教学”“高校指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五类活动较多,其选择比例都超过或接近60%。而“高校推动学校编制新的发展规划”“面向学校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资源”“高校参与下,学校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高校参与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选择比例也在50%以上。

“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的项目保障措施”“高校制定了项目推进方案”这两项活动的选择比例也在50%以上,但是针对这两项选择“不知道”的比例也较高,分别是35.4%、39.4%,这说明高校支持工作的信息透明度有待提高。

此外,在“高校推动了学校组织机构改革和调整”“高校派遣管理人员,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选择比例相对较低,都在45%左右;选择“没有”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是12.3%、19%。这说明当前高校在支持附属中小学发展时,学校组织机构的改革调整、派遣管理人员等措施被使用得较少。

3.中小学出现了积极变化,政策的效果初步体现

高校支持附属中小学建设项目实施一年以来,中小学在管理水平、校园文化、课程上是否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68.4%的教师认为“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组织管理水平明显改善”,79.4%的教师认为“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校园文化开始出现变化”,78.0%的教师认为“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课程更加丰富了”。这说明高校支持附属中小学建设项目令学校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4.从教师的参与度来看,项目运行的质量喜忧参半,高校支持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尚有欠缺

附属学校教师参与项目的情况可以作为高校推进工作质量的衡量指标之一。我们在问卷中设置的七个问题都指向附属学校教师自身的发展。从调查结果来看,“分享过所属大学的教育资源(讲座、图书馆等对附属学校开放)”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参与最多的活动,有54.4%的教师参与过这类活动,“所属大学向我们推荐过优秀教育资料、课程资源”的选择比例排在第二位(48.7%),其次是“参与过所属大学组织的教师培训”(43.5%)。

这说明这三类活动是目前高校最常采用的支持方式。相对而言,“所属大学的专家学者对我上课进行过听课、点评”“去所属大学参加过学术交流活动”的参与比例都在30%左右;“参加了所属大学指导的课程改革”“所属大学组织我校教师研究课程、编写有关教材”的参与比例都在27%左右。这表明,对专业性的支持活动,目前高校开展得相对较少。诸如听课、评课、指导课程改革等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如果没有师范专业背景,普通高校很难提供相应的专业化指导。

5.高校支持中小學建设工作存在显著不均衡

首先,在组织保障机制的落实情况、中小学教师对项目推进工作的认同上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具体而言,B区中小学校组织保障机制建设得相对较好,无论是对接组织机构、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还是中小学校长负责对接工作、安排专人负责与高校对接等,B区中小学教师的肯定回答都在90%以上。从中小学教师认同度来看,B区获得了中小学教师的较高认同,A区与C区的推进工作相当,D区的推进工作相对落后一些。从推进内容来看,在学校管理、校园建设、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六个方面,B区的得分也都相对较高。

其次,各高校推进力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组织保障机制的建设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等12所高校比较好,其附属学校教师在“学校是否建立了与高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这一问题上的肯定回答都在90%以上。从高校推进的内容来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高校,获得附属学校教师的好评最高。此外,从教师的主观评价来看,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六所大学也获得了较高的认可程度。

39所高校支持建设的附属中小学在受益效果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高校推进得分”是各中小学校教师对高校推进工作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中小学校受惠于政策的实施效果,从结果来看,得分最高的学校13分,得分最低的学校4.9分。中小学教师参与度得分,最高的学校6分,最低的学校0.5分。中小学教师满意度得分最高的学校10分,得分最低的学校5.1分(参见表2)。

6.在对“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项目”的理解上,还存在定位不清、理解片面的问题

中小學校长对项目理解存在偏差,对高校支持的预期有误。例如,有的校长认为“大学场地、资源有限,难以接受学校师生”;甚至有的中小学校长希望通过多所大学支持一所中小学,认为中小学就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大学资源了。此外,有些校长强调中小学与大学两类学校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归结为当前项目遇到困难的症结。

对于“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项目”中的大学,要将其作为“支持者”来共同推动中小学的发展,而不是让这些大学来“办学”,中小学应改摆正自己“办学者”的位置。如何获得大学的支持、获得大学什么样的支持,以及如何发挥大学支持的作用,中小学要有自身的思考,不能有“等、靠”的思想。例如,问卷中,有校长认为“高校存在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对项目不积极不主动”,甚至有中小学校长认为“体制不同,跨度较大,实现真正的引领还有待时间”,对项目持悲观的态度。

“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项目”中的大学不是万能的,如何推进项目的实施,是基于大学自身的特色,中小学校切不可按照常规思路对大学进行预期。例如,不少中小学校长都非常聚焦于“大学能否有计划进入小学课堂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大学师资进入学生课程授课或指导”等问题。还有一些中小学希望借此获得一些大学赋予的“特权”,例如,“希望高校在招生上有特殊的政策”。这种思想是落后、保守的。大学支持中小学建设,不是通过给中小学“特权”来维持其效果,而是真正提高其办学水平。在与大学的合作过程中,中小学校长和管理者应该眼光放远。

7.大学对中小学的支持应该建立在科学、尊重的基础上

从中小学校长及管理者的回答来看,不少高校缺乏对附属学校的了解,在项目开展已经一年有余的时候,有些附属学校的管理者提出“希望大学到我们学校进行调研”的要求,这说明有些高校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还缺乏“科学性”。高校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才能对附属学校的情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也才能制定符合附属学校实际需求的支持计划。还未进行调研就开展支持的高校,难免会陷入经验主义、形式主义。

此外,大学在提供支持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中小学的办学规律,不指手画脚、不添乱。对中小学的指导,要建立在尊重中小学的基础上,提供专业的支持,让中小学心服口服,而不是假大空的理论指导、高高在上,甚至扰乱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避免外行干涉内行的现象。

大学和中小学作为两个不同类型的办学主体,如何对接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会使整个项目停留在大学对中小学校各类资源的帮扶,或者中小学“等、靠”大学来支持的被动局面。

栏目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建设项目校长
基于环保竣工验收对建设项目环评的分析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论校长的修养
做好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
完善刑事辩护权保障机制的思考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