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一些家长为孩子进重点小学花费竟高达25万!”前几年看到这条消息时,除了想批评学校之外,我还想批评家长——为什么要挤这样的学校?为什么要交这么多钱?正是家长往这样的重点小学挤,挤得“头破血流”,才助长和哄抬着这样畸高的择校费。
然而,我儿子快满两岁时,我就替他报了一个早教班。这个早教班名气较大,“双语教学”作招牌,因而费用不菲。其实,我明明知道所谓“双语教学”就是大忽悠,汉语还没学会说两个字,就双语教学了?可看到邻居的家长都给宝宝报了名,自己实在担心孩子未来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
在理性上,很多人都觉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但是,一旦自己的身份置换成家长,理性就消失了,立刻被卷入了那种对“起跑线”的焦虑中,一心想让孩子进最好的早教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起跑线”是家长身上的枷锁,也是孩子的枷锁,家长们坐一起聊起这个话题,总是眉头紧锁,非常沉重。
这不是哪个人、哪所学校的问题,而是一种整体的社会氛围。到处都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类的竞争暗示,从机场售卖的成功学,到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传播着“不能落后”的“勵志”口号。事事都害怕起跑慢了,时时都处于竞争压力下,这让教育变得非常浮躁,孩子在这种紧张情绪的驱赶下得不到自由的发展,学习也没有快乐。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会竞争。在当前“你追我赶”的社会环境下,教育反而应该淡化竞争的压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诚然,很多人认识到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焦虑化问题,但是很少有人耐心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像充满“路怒”情绪的公路。路上发生了很小的拥堵,如果有及时的疏导,或者车主们耐心等待,遵守秩序,道路很快就会畅通。可我们常见的是,大家都立刻焦躁地按喇叭催促前方,同时寻找任何缝隙,把自己的车挤进去。其实,这样按喇叭对于缓解拥堵并没有什么用,只能让大家更加焦躁;挤来挤去地加塞,也不可能找到出路,相反却只能加剧拥堵,让路况变得更糟。
面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指责和批评,殊不知,解决这些问题最大的困难却在于,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是问题的一部分,每个人却又都把矛头指向别人;每个人都知道是问题,却难于找到摆脱和解决的途径,只能抱怨,于是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要走出恶性循环,可能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守住起跑线,不能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传递给其他人。
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