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 颜永生
(1.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绵阳 621000;2.绵阳市农业局蚕业管理站,四川 绵阳 621000)
涪城蚕业发展模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启示
汪勇1颜永生2
(1.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绵阳621000;2.绵阳市农业局蚕业管理站,四川绵阳621000)
地处绵阳城市近郊的涪城区,以服务城市为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迅速,蚕桑产业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和激烈的产业竞争。近年来,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积极探索建立“公司+共育户+农户”产业化经营机制,集中流转成片土地建设高标准桑园返包业主、农户,培育了一大批现代蚕桑家庭农场和大户,通过提高蚕业科技服务水平,使标准化蚕桑基地面积不断扩大,蚕茧质量、农民养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涪城蚕茧”成为爱马仕等知名服装品牌指定供应精品原料,涪城蚕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被国内蚕桑丝绸业誉为“涪城模式”。学习推广“涪城模式”,对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涪城区现有高标准桑园1800hm2,2015年养蚕发种6万张,生产蚕茧2400t,农民年茧款收入9600万元,分别是2001年天虹丝绸公司成立时的4倍、6倍、30倍,位列全省十强、川西北第一。涪城优质蚕茧在全国享有极高声誉,2014年春季,涪城产“雄蚕茧”缫制的6A级高品位生丝,作为APEC会议领导人丝绸新中装的指定原料,吸引世人目光,为四川蚕丝业争得了至高荣耀。“涪城模式”的成功经验被归纳为“三新三化”:经营机制新、经营模式新、推广技术新,生产组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多元化。
1.1创新经营机制——建立“公司+共育户+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天虹丝绸公司创立的“公司+共育户+农户”新型蚕业经营机制,公司、共育户、农户在蚕桑生产中各自发挥的作用是:公司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共育户是桥梁。一是以公司为龙头,以公司的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以小蚕共育户(农村养蚕大户、养蚕能手)为班底建立了蚕桑技术协会,编织了一张覆盖乡镇、村社组织严密的蚕业技术服务网,将技术配套服务延伸到每户养蚕农户。二是在公司的管理下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由桑园、养蚕设施条件达标、养蚕技术过硬的农村养蚕大户、技术能手养“商品小蚕”卖给蚕农饲养,按照共育户为农民技术指导服务的质量、共育室辖区农户的蚕茧单产、蚕茧质量给共育户核定共育费。三是农民按照公司统一制定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栽桑、管桑、养大蚕、交售优质蚕茧给公司。四是公司制定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按照市场化运作收购鲜蚕茧,烘成干茧或缫成生丝对外销售,从加工销售的利润中提取一定资金扶持基地建设,给农民二次返利。企业作为龙头,为基地建设和服务“买了单”,全额收购优质蚕茧得到了回报。共育户发挥了连接农户的关键作用,为农民养优质“商品蚕”打好了基础,得到了丰厚收益。农民依靠企业,生产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有了保障,养蚕单产质量高,收入稳定,效益好。企业和农民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保障机制,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
1.2创新经营模式——集中流转土地建桑园返包农户实现规模经营
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大涪城优质蚕茧生产规模,公司在8个蚕桑基地乡镇和临近三台、江油、中江等县(市)分批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7000余亩,统一进行土地整理和培肥,建成便于机械化耕作和间套种的“6×2×1.5”规格标准化桑园,然后将建好的桑园返包给有能力、有条件、善管理的业主或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使他们在自己不投资建设桑园的情况下,和公司合作进行规模化养蚕。公司对返包桑园的业主、大户给予土地租金“减、免、返”、物资“奖、送、补”、蚕房“建、包、管”等扶持方式,帮助他们站稳脚跟、获得经营收益。桑园建设的前两年,公司承担全部建园费用(包括桑苗、肥料、薄膜、农药、栽植人工、嫁接人工等)和土地流转费,返包农户需对桑园进行间作、管理,两年内所有的间作收入、养蚕收入全部归返包农户所有,不向公司交任何费用。第3年农户按土地流转费交承包款(可分三次交清),公司按流转费的40%成本价配送专用肥料、农药等物资,第4年及以后,公司按流转费的10%,以物资的形式补贴给农户。公司统一购买桑园管理机具,无偿借给农户使用。对返包农户实行鲜正茧35元/kg的最低保护价政策(有最低保护价质量要求)。结合项目资金,对返包1.33hm2(20亩)以上无条件建蚕房的,公司统一建设,无偿交付农户使用,对返包1.33hm2(20亩)以下的,支持农户自建蚕房,公司给予10元/m2的蚕台补助。大力推广桑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引导返包农户参与桑枝食用菌种植、果桑种植,公司出台食用菌、桑果保护收购价格,对收购加工的食用菌、桑果,实行销售后二次返利。
天虹丝绸公司流转土地新建的466.7hm2(7000亩)桑园已全部返包给业主大户,自建60hm2(900亩)蚕业农场由公司员工经营,探索大户、农场管理经营,为全区大户规模经营探索经验。流转土地建设桑园盛投产后,将为涪城新增优质蚕茧产量1100t,新增蚕桑产值4500万元,带动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业主、大户150余户。流转返包推动了蚕业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涪城蚕茧增量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了广元、遂宁、中江、三台、江油等地区蚕农的广泛参与。
1.3创新蚕业科技——提升蚕茧质量、品牌、效益
为了解决蚕桑生产消耗劳动力多、劳动生产效率不高的瓶颈问题,公司立足生产实际,从轻简化技术、省力化设备研发入手,自主研发、推广了多项专利产品、技术。适合工厂化规模养蚕的蚕体消毒喷粉机;熟蚕可自动上蔟、提高蚕茧质量的单框回转架、小方格蔟;桑园地膜覆盖施肥机;节约房屋、节省劳力的移动蚕盒车;钢架、竹架室外省力化蚕棚;空中滑轨式多层可变蚕台等设备。公司与浙江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省蚕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推广了“强桑1号”桑品种、“秋华×平30”雄蚕新品种,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优良蚕桑新品种、实用新技术和现代化养蚕设施的推广应用到位,实现了养蚕“优质、高产、高效”。同时,通过推行“仪评收茧”,使蚕茧收购“公开、公平、公正”,人为误差减少,优茧能卖优价,促进了蚕茧质量的不断提高。养蚕农户在公司的统一要求和技术指导下,采取集中成片建标准桑园,高起点建共育室和养蚕房,全面推广优良蔟具。农民建标准桑园、小蚕共育室、改良蔟具,公司负责规划指导,补贴资金。公司从标准化生产技术、现代化设施装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环节精心打造的“涪城蚕茧”,平均茧丝长1200多m,解舒率70%以上,是丝绸厂家用来缫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销售价格高出市场均价20%以上,在行业内享有盛名。
1.4探索多元化发展——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经营效益
在劳动力外出务工、城镇建设、果蔬产业冲击蚕桑基地新态势下,公司按照现代蚕桑业发展方向“调结构、转方式”,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提高蚕农收入途径,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一是带动发展桑枝食用菌,生产的“桑之玉”食用菌口感好、品质优,在绵阳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新建果桑基地,鲜果近销绵阳、成都,桑果干、桑果酱远销广东、上海等地。三是桑园套种土豆、青菜、萝卜等蔬菜后收入丰厚。四是加工“七彩之虹”蚕丝被、丝绸围巾、丝绸饰品等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五是培训绣娘,开发蜀绣产品,带动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1.5建立社会化服务——公司与蚕农共同参与蚕桑产业发展
多年来,天虹丝绸公司非常注重提高蚕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资金、技术、加工、营销、品牌、信誉方面的优势,将分散的养蚕农户组织起来实施标准化生产,如小蚕集中共育、统一养蚕消毒防病、统一桑树防病治虫、蚕茧统一销售加工等。二是发挥各种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建立了果桑专业合作社、桑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合组织,农民自主经营与企业联合经营结合,提高了蚕农经营自主权和发展积极性。在推进生产社会化服务方面,以公司为龙头,以公司技术人员和农村养蚕技术能手(共育户)为主要力量,组成了蚕业生产服务队伍,将技术物资配套服务延伸到每个农户。从技术指导、小蚕共育、消毒防病、桑园耕作、除草、施肥、蚕需物资供应到蚕茧收购,农民都可以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涪城蚕桑产业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功,关键在于较好地解决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1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关系的启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既需龙头企业的带动,又离不开农民的广泛参与。如何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两者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茧丝绸行业是最早推行产业化经营的行业,许多企业由于与农民利益关系不顺,市场疲软时将风险转嫁给蚕农造成基地不稳,行业大起大落,成为产业化经营的“硬伤”。“涪城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解决了利益联结问题,企业和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础上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
2.2对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高效利用的启示
公司流转土地统建标准桑园再返包给业主大户,实现了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剥离并高效利用,发挥了以下作用:
2.2.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涪城区是绵阳城市所在地,许多农民到城市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土地闲置撂荒或粗放经营现象严重,生产的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与市场脱节,效益不高。天虹丝绸公司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成片建设标准桑园返包业主、农户经营,给经济条件差、土地资源欠缺又想投资农业的业主、农户搭建了创业平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的产品经济价值高,经济效益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2.2.2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增加大大影响了产业的竞争力。天虹丝绸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建桑园返包给业主、农户,让有劳动力资源、懂技术、善管理的业主、农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由于返包业主、大户适度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在劳动力安排上更科学,有利于标准化技术落实和产品质量效益提升。这些业主和农户在公司培养下,将成长为以栽桑养蚕为职业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他因劳动力、技术实力、经营能力不足的农民,可以选择把土地流转出去后就近给业主打工,既有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基本生活有保障,又不离乡离土,还可获取工资收入,“失地不失业”。通过这种模式实践,让劳动力资源配置更优化、产业化发展势头更强劲。
2.3对解决农业投入瓶颈问题的启示
农业产业发展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见效慢,投资风险大,许多社会资本不愿意介入。涪城模式的土地流转返包,是企业先流转土地建桑园,企业先期投入,再返包给业主、农户,业主、农户后续分期投入。企业投资对产业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蓄水养鱼、先予后取”。业主、农户投资发挥了主体作用,产业基础稳固,发展后劲足。这种模式很好解决了许多农业产业化经营单纯依靠企业投资,企业又难以管理、效益不高,或单纯依靠农民投资,农民经济实力不足的瓶颈问题。同时,涪城的蚕桑业主承包桑园经营取得良好成效,为工商资本下农村建家庭农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2.4对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启示
养蚕零星分散,没有规模效益是四川许多老蚕区蚕桑产业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绵阳市户均年养蚕规模仅有4.3张,养蚕年收入仅5000元,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仅占15%~20%,全市9个县(区)中7个养蚕零星分散的县(区),近几年蚕桑产业均出现加速退出的趋势。天虹丝绸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返包解决了农业规模化发展问题,承包大户年户均养蚕规模在80张左右,年户均养蚕及桑园套种收入在16万元以上,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占到95%,他们对生产投入、产品质量、经营管理高度重视,提高了专业化生产水平,蚕桑基地得到集中成片规模化发展。
2.5对提高农业产业比较效益的启示
涪城区地处绵阳城市近郊,作为传统产业的蚕桑业曾经与劳动力外出务工、蔬菜、花卉种植等需求旺盛的产业比较效益差距非常大,随时面临被淘汰。涪城蚕桑业用工业化管理理念抓农业,推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由天虹公司统一建设高标准桑园,将桑园返包给养蚕业主和大户,要求农户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技术标准进行小蚕共育、大蚕饲养、鲜茧收购、桑园复合经营。标准化生产促进了蚕茧质量的提高,为打造名优品牌蚕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涪城蚕茧成为全国一流精品蚕茧,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销售价格高出市场价20%~30%,给企业、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保证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2.6对推动农业社会化技术服务的启示
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困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受财政供养人员限制,政府的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力量与农村技术服务需求比较起来是杯水车薪。农业大学招生难、就业难,到农村服务、创业找不到切入点。涪城模式的蚕业技术服务改变了过分依靠政府的农业技术服务,涪城区农业部门、乡镇农技队伍未配置蚕桑技术指导人员,完全依靠公司和农村养蚕技术能手(共育户)组成的蚕业社会化服务队伍将技物配套服务延伸到每个农户,服务质量、成效与他们的收入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如蚕桑技术指导服务与共育户的共育费收入挂钩,桑树嫁接、统防统消等组建了专业服务队,实行考核有偿服务。由公司、农民出资加上农机购置补贴,服务队伍统一配备了桑园耕耘机、机动喷雾器等设施、设备,制定了统一的服务、收费标准,保障了服务质量。
“涪城模式”符合现代农业组织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涪城蚕桑产业化经营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在于经营机制创新、经营模式创新、蚕业科技创新、产业拓展创新,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汪勇(1972-),男,本科,高级农艺师,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