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梅 陈联新 赵凯
(宜宾市农业局蚕业站,四川 宜宾 644000)
培育蚕桑扶贫新主力践行绿色生活“丝享家”
何建梅陈联新赵凯
(宜宾市农业局蚕业站,四川宜宾644000)
蚕桑产业是宜宾市规划的“741”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是丘陵山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十二五”以来,宜宾市蚕桑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经营规模由零星分散向适度规模转变,生产模式由单一蚕业向立体农业转变,形成环绕高县、珙县、兴文县、筠连县、宜宾县13333hm2(20万亩)蚕桑产业长廊,基本形成桑、蚕、种、茧、丝、绸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支撑方面基本构建起了蚕桑研发、转化、推广和保障四大体系。宜宾市现有桑园面积28667hm2(43万亩),产茧1.7万t,蚕农售茧收入6.02亿元,蚕桑综合产值11.7亿元,蚕农人均年增收580元。
蚕桑是典型的山区经济、生态经济、扶贫经济和小康经济,栽桑养蚕是吹糠见米的扶贫产业,“一人两亩桑,脱贫奔小康”是宜宾市探索总结的蚕桑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产业投入小且收效快。冬栽桑翌年秋养蚕,亩桑收入700元左右;第三年亩桑养蚕收入2000元;第四年亩桑养蚕收入3000元,一人两亩桑综合收入达1万元致富奔小康。养蚕虽然劳动密集,但强度不大,分户生产老人妇女都能干,很适合缺壮劳力的贫困户。宜宾规划的蚕桑重点区域高县、珙县、兴文县、筠连县属省级乌蒙山连片贫困县,贫困村有228个,占全市贫困村的48%,其中无主导产业村132个,计划发展蚕桑产业的贫困村125个,占全市贫困村总数471个的27%,蚕桑产业对乌蒙山扶贫将有重大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 “东桑西移”、“东绸西移”战略背景下,丝绸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机遇。抢抓发展机遇,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宜宾加快现代蚕桑产业建设步伐,主要措施有:
2.1超前谋划,抢抓机遇
一是制定发展目标。围绕“省力、高效、多元、生态”的发展方向,将宜宾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桑树治理石漠化生态示范基地、饲料桑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蚕桑多元化开发基地。到2020年全市桑园基地33333hm2(50万亩),发种50万张,鲜茧产量2.0万t,缫制 5A、6A丝的优质茧比例达50%,蚕农茧款收入7~8亿元,蚕桑农业产值15亿元,带动6万余户蚕农增收致富。二是明确发展思路。围绕市委“一个取向、三大提升”三农工作新目标,按照“提质增效、多元开发、生态治理、富民增收”产业发展要求,围绕“拉长一根丝、做优一粒茧、开发一株树、盘活一片地、富裕一方人”,重点打造千亩村、万亩镇、十万亩县,基本形成以优质茧生产为主的主体产业链,以立体种养、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等为主的关联产业链,探索以饲料桑为载体的桑饲料和绿色畜禽产品品牌的衍生产业链,适度发展城郊桑果观光体验休闲蚕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抢抓发展机遇。蚕桑产业发展要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相结合、与转型农业发展方式相结合、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促进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为践行绿色生活“丝享家”提供更优质产品。
2.2龙头带动,引领发展
龙头企业对蚕桑产业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要高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加大对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帮助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发展高端、精品路子,树立典型,示范引领。
2.3项目带动,激活要素
加大对蚕桑丝绸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的投入扶持力度,用好用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按照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涉农项目整合安排,特别是产业扶贫资金、现代农业资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坚持蚕桑基地规划建设在哪里、项目资金就安排到哪里。重点围绕宜宾市建设“20万亩蚕桑产业长廊”所规划建设的20个乡镇200个村优势蚕桑区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业环线,发展栽桑养蚕体验基地和蚕桑乡村旅游。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改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增强产业带动发展能力,带动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省力化生产,全面提升蚕桑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蚕桑比较效益。
2.4主体培育,做优基地
目前优质茧市场需求紧俏,建设优质茧基地是宜宾市桑蚕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一人两亩桑作为新型经营基础,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形成户有桑园0.67~1.33hm2(10~20亩)的效益单元,探索分户栽桑、集中管桑养蚕、以桑入股、按股分红等新型发展模式。发展和培育新型养蚕主体,支持以家庭为单元的适度规模化发展,重点培养单季饲养量5张、年养20~30张以上的专业大户。
2.5创新机制,融合三产
创新发展机制核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蚕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蚕农提供小蚕共育、病虫防治、大蚕供桑等专业化服务。通过“调结构、调品种、调方式、调品质”,发展桑园间作复合经营模式和林下养殖等做强“一产”;完善蚕茧,桑果,桑叶烘储、初加工设备,借鉴蓝莓产业做法搞好桑果深度开发、商品化处理,品牌化打造,大力发展生丝、桑枝、冬桑叶、蚕蛹等多元化利用等做优“二产”;充分挖掘桑园、桑果及蚕丝文化,结合现代餐饮娱乐项目,加快现代蚕业产业基地景区化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积极参加省内外大型活动,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做活“三产”,三个产业都要形成相应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研究和提升每一个环节质量和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6加强协作,规范管理
一是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合力。协调林业部门将桑树纳入林业建设重要树种,将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新建桑园纳入退耕还林建设等项目予以支持;将蚕桑产业作为重要致富产业纳入乌蒙山和秦巴山片区规划,结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等专项扶贫项目,大力推动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二是规范蚕业专合社,助推产业发展。要规范专业合作社不合规行为,提出服务要求,明确服务范围,建立淘汰机制,利用其组织蚕农、服务蚕农的正能量,为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谁投入、谁受益”为原则,维护生产经营主体投入利益,保护蚕农长期利益,建立“龙头企业+专合社+蚕农+基地”连市场的利益联合体。
2.7引导消费,绿色生活
丝绸具有其它化学纤维无法比拟的绿色健康属性和美学特性,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但由于材质保养难度大、产品价格偏高、大众消费观念保守等原因,在国内的消费水平依然有限。据统计,2014年中国人均丝绸消费量仅为9g,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5g,作为世界人均丝绸消费最高的国家,日本人均消费量高达217g。因此,全方位地开展宣传引导、进一步塑造丝绸文化理念、拉近国内消费者与丝绸的距离、引导丝绸消费潮流,是推动丝绸内销的繁荣,促进茧丝绸产业实现新突破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宜宾茧丝绸产业具有较完备的产业链,注重蚕丝出口的同时也应关注终端消费引导:一是重视科技投入,打破消费的时尚性和茧丝绸产业技术落后之间的矛盾,提高企业生产工艺和设计水平,迎合新兴市场消费需求。二是注重品牌体系建设,打造本土化高、中、低端品牌,使丝绸产品融入日常生活,拉近丝绸产品与民众距离。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迎合民众绿色生活诉求,转变大众消费理念,重塑传统丝绸文化。四是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专业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为丝绸消费营造了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完整完备的市场体系。
何建梅(1972-),女,本科,从事蚕桑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