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副,唐 力,陈显源,王永锐,李 萍
(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西 玉林 537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症因素分析与治疗进展
曾家副,唐 力,陈显源,王永锐,李 萍
(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西 玉林 537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累及肺脏,也可能引发全身性疾病,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影响,多存在一定焦虑、抑郁情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可预防与治疗的疾病,但治疗仍旧有限,目前治疗仍着重于改善患者症状。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采取呼吸机通气、中药等治疗手段,效果良好。本文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症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焦虑症; 因素; 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是可发展为肺心病、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1],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有研究[2-3]显示,全世界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高达9%~10%,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给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目前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预防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成为临床医生的研究重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无统一标准,无创呼吸机通气、中药、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均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可很好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4-6]。由于疾病因素的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存在一定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在治疗患者身体疾病的同时,分析患者心理状况,预防及治疗焦虑症患者也十分重要[5]。为了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因素,探寻最佳治疗方法,本文对临床学者关于该病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综述如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通常认为与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发生有关[6]。目前,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可大致分为环境因素与个体易患因素两类,环境因素包括吸烟、吸入粉尘、化学物质、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处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等;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怀孕期、婴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等各种原因导致肺发育或生长发育不良的个体。患者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胸闷、喘息、乏力及消瘦等;体征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呼吸变浅、频率增快、双侧语颤减弱、肺部过轻音、双肺呼吸音减弱及呼气延长等[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造成器质性损害,还能给患者心理造成伤害。患者常常伴有各种精神心理异常,并以焦虑、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为主[8]。有资料[9]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随焦虑症的发病率为50%~75%。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0]。因此,临床诸多学者致力于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症发病原因,希望通过分析总结患者发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更快恢复健康。刘建平[11]为了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探究最佳心理护理方案,选择7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采用焦虑抑郁量表确定影响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症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家庭关系及疾病严重程度等,并针对发现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症状明显好转,促进患者更快恢复。李志丹[12]选取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焦虑、抑郁发病率分别为65%、54%;越了解自身病情的患者其生活质量越差,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而独居生活是患者焦虑的一大因素,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因此,若判断患者为焦虑、抑郁症状,应当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许银芳等[13]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相关因素发现,生活质量评估测试评分越高者合并焦虑、抑郁概率越高;无医疗保险、病程越长的患者,患焦虑症概率越高,其入院次数更多,生活质量更低。因此,临床应当重视治疗合并焦虑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李羲等[14]研究发现,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疾病呈慢性过程、迁延不愈,导致患者肺功能及活动耐心不断下降,劳动能力减弱,生活质量下降;长期就医使患者承受严重的经济负担,往往会产生无望、无欲、自卑、自责及焦虑等负面心理,而心理辅导则是治疗焦虑、抑郁症的有效措施,药物(黛力新)治疗也值得关注,能很好地消除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控制病情。
3.1 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进行性损害与反复急性加重等特点,采取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十分有效,可很好地缓解患者症状,该方法无创伤、方便、有效,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中。热西汗·依不拉音等[15]为了探究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选取2007—2010年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祛痰、吸氧、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等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采取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可很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付玉华[16]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中发现,患者采取呼吸机治疗效果显著,而影响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因素包括患者对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的了解程度、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等,认为指导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现状可很好地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吴代强等[17]研究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死亡影响因素发现,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死亡影响因素为患者年龄、急性肾功能不全及消化道出血等,认为采取呼吸机治疗应予以患者合理、科学的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有学者[18]研究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效果发现,该方法治疗效果确切,可很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气PaO2、心率及呼吸频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气管插管次数。
3.2 中医药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中的肺胀、喘证、咳嗽、痰饮等范畴,该病发生及发展原因为先天不足、七情所伤,六淫之邪侵袭导致患者肺、脾、肾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咳、痰、喘等临床症状,可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目的。李建生等[19]采取清热化痰方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将1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热化痰方药治疗,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4%;试验组生存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提示清热化痰方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临床效果确切,可很好地改善患者肺功能,提升生存质量。莫玉霞等[20]研究加减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效果发现,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减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效果显著,可很好地延缓患者肺功能下降趋势,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3.3 西医药治疗
诸多学者研究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发现,多数药品治疗效果良好,但均存在一定不良反应,采取适当手段处理后症状均可缓解,无重大影响。杨建民[21]对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并于基础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患者生存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白新会[22]对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吸氧、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2.86%,证实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效果明显,能很好地改善患者呼吸困难及肺功能。田雨等[23]研究发现,多索茶碱可很好地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血气状况,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率低,安全可靠。郑孝琴等[24]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激素吸入治疗效果及治疗依从性发现,激素治疗可很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更快恢复。由于患者对疾病缺乏认知、担心激素治疗不良反应等因素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通过对患者加强疾病知识教育,进行治疗效果讲解等方式干预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预防该病发生十分重要。预防措施:1)戒烟。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可很好预防急性加重期发生。2)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避免在室内燃烧生物燃料,例如烧柴做饭、室内生炉取暖等。3)防治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可有效地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发生。如秋冬季节注射流感疫苗、避免到人群密集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4)加强锻炼。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锻炼方法,例如跑步、爬山、游泳、跳舞等运动,还可进行耐寒能力锻炼,夏季用冷水洗脸,坚持户外活动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呼吸机通气治疗应用较为广泛,各种中药及西药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均可很好地改善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病程较长,且迁延不愈,患者长期治疗多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分析患者焦虑因素,并采取有效干预手段能很好地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张建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焦虑和抑郁现患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3] 魏安银.噻托溴铵治疗尘肺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3):221-222.
[4] 邓剑英,曾义菊,王太丽,等.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2):193-196.
[5] 魏安银.N-乙酰半胱氨酸对Ⅲ期尘肺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1):55-56.
[6] 黄洁,李承红.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3(19):5453-5455.
[7] 马肖龙.阿奇霉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8(4):250-252.
[8] 杜舒婷,邢彬,丁连明,等.呼吸操及肌力训练联合支气管舒张药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2):115-119.
[9] 戚迪,何靖,叶媛,等.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发肺性脑病的Meta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6):533-536.
[10] 邵娜.血必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8):41-43.
[11] 刘建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895-896.
[12] 李志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186-187.
[13] 许银芳,韩淑华,林勇,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180-3182.
[14] 李羲,钱桂生.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诊断及治疗[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1,4(3):170-172.
[15] 热西汗·依不拉音,夏迪亚夏木西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33):105-106.
[16] 付玉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1):103-105.
[17] 吴代强,郑则广.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住院死亡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37-39.
[18] 倪小青,张家伟,宋福春,等.无创呼吸机治疗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9):2374-2376.
[19] 李建生,李彬,余学庆,等.清热化痰方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69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1,52(3):203-207.
[20] 莫玉霞,叶小丹,贾丹,等.加减补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3):24-25.
[21] 杨建民.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56-58.
[22] 白新会.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13):25-26.
[23] 田雨,李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应用多索茶碱的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10):974-976.
[24] 郑孝琴,陈瑾,李育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激素吸入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8):29-31.
(责任编辑:周丽萍)
2015-09-18
R563
A
1009-8194(2016)03-0098-03
10.13764/j.cnki.lcsy.2016.0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