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刚
(四川省平昌县灵山畜牧兽医站,四川平昌 636400)
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治技术
谢 刚
(四川省平昌县灵山畜牧兽医站,四川平昌 636400)
小反当兽疫是由小反当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反当动物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名小反当兽伪牛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主要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特做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小反当兽疫;防治技术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该病毒呈多形性,通常为粗糙的球形,有囊膜。
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山羊发病比较严重。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经过。目前,我国部分省个别地区已发生,我县因一养殖场从山东外引10只羊,其中2只羊发病被隔离观察发现,并感染该养殖场全群山羊。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本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易感动物中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超过50%。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6d,最长21d,患病动物发病急剧,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d。初期动物精神沉郁,口鼻干燥,食欲减退,口鼻腔流黏液脓性分泌物,呼出恶臭气体。口腔黏膜充血、多涎,随后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其乳头、舌等处。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并伴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异常表现。病死前体温下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常出现病变,而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病变部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肠可见糜烂或出血,尤其在结肠直肠结合处呈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有坏死性病变。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
(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实验。
病料采集:用棉拭子无菌采集活体动物眼睑下结膜分泌物和鼻腔、颊部及直肠黏膜;病死动物的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和支气管淋巴结)、脾、大肠和肺脏,置于10%福尔马林中保存送检;全血(加肝素抗凝);血清(制取血清的血液样品不冷冻,但要保存在阴凉处)。
6.1 预防
该病危害相当严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严禁从存在本病的地区引进相关动物。同时按农业部有关技术规范规定对易感动物接种小反刍疫活疫苗,目前我县使用的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疫苗,-15℃保存,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皮下注射1头份/只,免疫期36个月,建立免疫带,防止该病传入。
6.2 无害化处理
一旦发生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立即扑杀、销毁患病和同群动物。疫区及受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消毒。
[1] 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中国农大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