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美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高中两版历史教材“文艺复兴”一课的比较研究
梁中美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出现了多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但由于各出版社编写者的学术观点和视角的差异,对历史课标的认知和解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以高中历史教材“文艺复兴”一课为切入点,对人教版、岳麓版的导言、标题、人物列举、插图选择、问题设置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两个版本在知识处理上的诸多差异,以拓宽对该节内容的深入理解,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文艺复兴;编写;比较
2003年由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指向标,教材编写的基本指南①2015年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但根据新标准编写的教科书还没有出版。依旧是以2003年的标准进行编写的,因此本文的分析均是以2003年的《课程标准》为基础作两个版本的比较分析。。“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最灿烂、最重要的华章之一。这一节内容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起了学界的思考与研究。但目前研究成果数量非常少,仅有10篇左右,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概念、内容的分析论述上,涉及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
目前中国多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②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简称人教版)、岳麓书社版本(简称岳麓版)、人民出版社版本(简称人民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简称北师大版)等等。对于“文艺复兴”一节内容的处置有很大的差异。一些研究者对此也进行了关注。比如,史娅霖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教科书编写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一文比较分析了人教版和人民版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异同。但限于篇幅的原因,该文仅仅比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课文的基本结构和课文主体内容的选择与表述。在比较、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应该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本文选取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版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就“文艺复兴”一节进行相关的比较与研究。人教版和岳麓版这两版教科书是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下第一批进入实验区的,相对于其它出版社的教科书而言,这两版教材是使用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较为成熟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科书应当做到:呈现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增强可读性。对于“文艺复兴”一节。两个版本在文本的基本结构、内容和图片的选择与表述及问题设计上都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值得我们从更为全面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课程标准对“文艺复兴”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总体要求首先是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则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文艺复兴”一节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课的“内容标准”要求则是“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因此可以看到,《课程标准》尽管给出了较为统一的内容要求,但是也只仅仅规定了两个人物必须介绍——薄伽丘和马丁·路德。这实际上给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较大的拓展空间,从而也能体现出各个编写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把握程度。例如人教版、岳麓版两版教材对该节的章节内容和版式设计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的解读。
从出版时间上讲,两版也有差异,人教版为2007年1月第3版;岳麓版为2004年8月第1版。由此可知,人教版曾做过几次版本修改,而岳麓版则没有更新过版本。
(二)导言及知识点标题的比较
1.导言的比较与分析
从教材结构和体系的处理上看,两个版本在“文艺复兴”一节之前均有对其所属章节的一个整体性论述。
人教版是将“文艺复兴”放在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第2课(总的第6课),并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纳入一个课程内容。以下只讨论“文艺复兴”部分的内容。
该单元的导言对“文艺复兴”进行了如下的论述:“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生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同时导言还设计了“学习建议”,要求学生“联系必修1和必修2学过的相关内容,认识政治经济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智者学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理解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线索。”由此可见,本章节的“文艺复兴”一节是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最核心、最关键的一课。这也可以从本单元导言部分所采用的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作——《蒙娜丽莎》看出。
岳麓版则是放在第三单元第11课中。在导言里阐述为“14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资本主义的摇篮意大利兴起,并次第扩展到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无论思想家、文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以其诗作、画作、剧作宣扬人性,抨击教会的虚伪,帮助人们冲决宗教神学的网罗,从上帝的羔羊变为独立的个人。”
在导言部分的叙述上,两版教材都肯定了“文艺复兴”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差异。岳麓版在导言部分采用了较多的文字说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作用及影响。而人教版的阐述则较为简洁,并要求学生注意与必修1和必修2的内容相联系来思考。
2.标题的比较与分析
“课题即课文标题,是课文的核心和灵魂。在教科书中有着传神的魅力和画龙点睛的功效,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1]。笔者将两版的标题作了归纳,见表1:
表1 两版标题比较
人教版将该单元命名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将其合为一课,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岳麓版的单元名称为“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文艺复兴”一课独立成节,取名为“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由于岳麓版“文艺复兴”单独作为一节,因此本文凡涉及人教版的部分,只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在此列。
从小标题上看,人教版的线索较为简略,且第三部分属于“宗教改革”的范围。岳麓版将文艺复兴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人物都涵盖进去,并将莎士比亚的介绍独立成一小节。
因此,从标题的总体设计来看,两个版本对标题设计的重视,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人教版较为传统,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设为一课来叙述则体现了紧扣“人文主义”这一核心内容的宗旨,不过略显简略。岳麓版的标题则跨度较大,内容实际上涉及了三个方面,即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比较醒目和新颖。但是岳麓版比人教版更加切题,而且对文艺复兴所要表达的“人文主义”这一核心观点的内容阐释更为全面、系统,使读者一目了然。
(一)人物的比较与分析
在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历史人物,通过人物鲜活的事迹更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最终影响学生行为的改变。因此,教科书中出现的这些历史人物可以称之为学生的“重要他人”[2]244。
笔者将两版教科书这一课涉及到的人物进行了统计,没有姓名的不计算在内,如果重复出现仅记算为一次。人教版总共出现人物7人次,岳麓版总计出现人物也是7人次。均为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莎士比亚。
从选择的人物完全相同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对“文艺复兴”这一概念和内容的把握上几乎无区别。实际上《课程标准》留给编者的空间还是较大的,除了薄伽丘是必须要有的人物外,其他人物实际上可以自行选择。
人教版用了一个段落介绍了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谈》,与岳麓版相同。只是对该书的评价略有差异,人教版为“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岳麓版指出其核心问题是“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此外,两版教材都分别引述了《十日谈》中的一个故事,以此来说明教会的黑暗和腐败。以薄伽丘的内容作为开课第一人物的介绍,且大部分内容涉及教会的问题,或许是为之后“宗教改革”的授课作铺垫。
除薄伽丘外,两版教材还简要列举了但丁和其著作《神曲》的介绍,内容同样涉及对教会的批判。不过笔者认为,尽管《神曲》的内容与教会有关,但实际上但丁所批判的不只是教会腐败问题,而是抨击其专制。并且从但丁的政治生涯来看,目的也是为追求民主、平等、共和、公正的政治制度而战。所以正如田德望先生在翻译《神曲》的译序中说:“《神曲》是为影响人的实际行动而写作的,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3]12对彼特拉克,两版则都提到他是“人文主义之父”。
对文艺复兴的“美术三杰”,人教版因为篇幅的原因,着墨不多。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只有寥寥几笔,拉斐尔的内容只是在学思之窗中提到了其绘画特征——“反应人间母子的亲情”。岳麓版的内容则较为丰富。对三位艺术家的介绍都相对细致。例如,着重分析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配插图)所表现的作者的创作情感。对米开朗琪罗的分析比较到位,“人的美在于人的觉醒,在于有期待、有追求,在于自尊和不可屈辱。”同时对《大卫》像也有较为准确的评价——“为正义而战的英雄形象”。实际上,大卫像创作的背景是佛罗伦萨共和国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统治,米氏塑造的“大卫”象征这个共和国的精神。因此大卫像是安放在公共场所而非私人的家中,这样“雕像亦承载了一种政治信息,一种当时公民人文主义的共性。”[4]458拉斐尔的介绍也是以《西斯廷圣母》这幅作品为例,配有插图,同人教版一样,也是突出他作品中现实母性的一面。
对莎士比亚的介绍,人教版极为简单,只配了一副黑白头像画,并以小字提到了《哈姆雷特》和其价值。而岳麓版使用的篇幅则和达·芬奇差不多,分析了莎士比亚作品的特点和精神特质。同样举《哈姆雷特》为例,用小字引用了剧本第三幕第一场的经世名句,较好地体现了教材所要突出表现的“人文主义”一词的意义,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丰满。
有必要指出的是,岳麓版在介绍人物时,均在其后标明了他的英文名和生卒时间,如“达·芬奇(da Vinci,1452-1519)”,能让学生即刻就能掌握人物生活的时代,这亦是国际通用的形式。但人教版涉及7位文艺复兴的巨匠,却只有莎士比亚在其头像画下方标明了生卒时间。
(二)插图的比较与分析
插图是历史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编写者根据每课的课程内容都或多或少的配置一些图表或人物等插图。“文艺复兴”这课,涉及人物肖像和作品的插图较多。因此“事件、活动图片反映的是人类活动的某个特定场景,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素材”[5]。
笔者将这一课所使用的所有图片及说明进行归类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两版“文艺复兴”图片标题展示
从上表可知,针对“文艺复兴”这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配了7幅图,岳麓版配了6幅图。从图片的分类上看:人教版人物类1幅,画作类4幅,其他2幅;岳麓版人物类3幅,作品类3幅。两个版本选用插图的形式上看,人教版比较多样化,岳麓版则针对性较强。两版本在本课的图片插入量都不少于6幅,说明编写者在编撰历史教科书时,均考虑到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帮助。同时两版本在插图选择中注意将人物和作品一一对照,便于教学。
需要指出的是,人教版中有两副图明显指出是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的作品,但是却没有标明作者名字和作品名(表格中划横线处),不甚严谨。一幅图使用的文字说明是——“这是15世纪末荷兰画家的一副画。”没有作者也没有作品名。实际上这幅图是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1450-1516)创作于1490-1500年的《愚者之船》,是北欧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而博斯作画的时期,正是梵蒂冈淫奢无度的时候,宗教改革的力量正在暗暗涌动。另一幅图提到是拉斐尔的作品,但没有作品名,该作品的名称叫《阿尔巴圣母》创作于1511年,描绘圣母子与施洗约翰沐浴在暮色黄昏中时的亲情关系。
(一)导入框文字分析
人教版的导入框使用图文互补的形式来引出话题。采用的图片是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非常形象生动,让学生立即就有带入感,能准确把握文艺复兴的基本涵义。“经过千年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人们终于在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中找到了充满活力的思想和人性的光芒。”
岳麓版则解释了“人文主义”一词——用“人本”对抗“神本”,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并进一步指出文艺复兴“在崇尚理性和科学,关注对人、对社会与自然的研究,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很明显,两版教材在导入框的设计上各有千秋。人教版以名画的形式展现“文艺复兴”的精髓,这种以艺术图像形式呈现历史,体现了教材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把握: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岳麓版则使用纯文字表述“人文主义”的内涵,也符合高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高中生“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科学性理论性更强,思维步骤更完整。”[6]83
(二)专有名词的比较分析
两版教材在意大利产生文艺复兴的背景介绍上,人教版用了两个段落介绍了意大利的经济状况,专门提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两座城市。“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注意教材用词是“出现”一词。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佛罗伦萨最早建于罗马共和国凯撒在位时期,公元前59年成为罗马的殖民地。13世纪时,因羊毛和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而崛起,成为当时意大利重要的城市。15世纪开始,长达三个世纪的佛罗伦萨历史与美第奇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直到18世纪。威尼斯的历史一般认为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战争,来到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在淤泥中,在水上,先人们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14世纪—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因此,使用“出现”一词笔者认为不妥,不符合史实。作为教材,文字表述应该严谨,避免歧义或基本的史实错误。
岳麓版对文艺复兴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分析相对人教版较为全面。除了经济因素外,“黑死病”也成为该教材关注的重点。教材表述为“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不只瘟疫造成死亡,长久以来在宗教束缚中麻木生活活着也形同死亡。”实际上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黑死病”从东到西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欧美现代学者认为黑死病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催生了“文艺复兴”,正是由于这场瘟疫“对旧秩序的变革,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4]“黑死病”这一历史的引入,也充分说明岳麓版比较重视前沿研究的吸收和介绍,以学术性见长,在众多版本中独树一帜,评价较高。
对“文艺复兴”的解释,人教版的表述为:这场运动因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而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但“不是在提倡复古,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扬新的资产阶级思想。”而岳麓版的叙述为: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原意为“再生”、“复活”。这场运动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人文主义社会思潮。两者相比,明显看出人教版较为传统,依旧强调阶级色彩,而岳麓版的“阶级”一词则淡出视野。这里要特别指出,“文艺复兴”原文为Renaissance,只有“复兴”之意,“文艺”二字是1949年之后中国学界才“普遍”使用的说法。因此可见,“Renaissance”一词事实上不仅仅只是“文学”和“艺术”的复兴(“文艺”一词的添加反而限制了人们正确理解 Renaissance的本意)。正如历史大家汤因比所说的,它(Renaissance)实际上可以归纳为“政治、法律和哲学领域,语言、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以及宗教领域”[7],当然还应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全方位变革。而且社会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它是在先前那个黑暗时代之后的新生,是复兴。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对人(包括妇女)的新看法。“这种‘新人’被认为是世界的主人,他有理性和创造性,有能力参透任何奥秘,创造出新的东西。”[8]240
在阐释“人文主义”一词上,人教版为“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岳麓版为“人文主义(humanism),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可以看出,岳麓版在专有名词的介绍上都注重使用英文,如前面的renaissance和这里的humanism,这让教材的使用者能直接理解其含义,实际上使用原文的这种方法也是欧美学术性著作中相当普遍的方式,不会让人产生误读或产生歧义,因此岳麓版更胜一筹。从词义的解读方面看,两版教材的表述基本相同。
(一)正文插入性思考问题比较
正文插入性思考问题是为了弥补教科书死板的正文结构而设置的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栏目,其目的是为了活跃教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多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这方面人教版表现较为突出。每一课的课中问题设置都与“学思之窗”的内容相关联。上文提到,此处涉及拉斐尔的名画《阿尔巴圣母》,文字表述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特征,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所提出的问题是“请你就此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文中没有相关的内容可寻。因此需要学生在阅读并听课的基础上才能解答。所以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解决课堂中学生积累的部分疑问,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岳麓版的正文中没有插入任何问题,不过这也给教师在备课和讲授过程中能自由发挥问题的设置,探讨各种有趣的话题。
(二)课后习题设置比较
人教版的课后习题以“探究学习总结”的板块形式出现,一般有两个问题:一是“本课测评”,二是“学习延伸”。针对“文艺复兴”这一课的内容有都所涉及。“本课测评”的问题是“14世纪—16世纪,欧洲有哪些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结合史实具体说明。”很明显,这道题是一个跨模块、跨章节才能回答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教学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既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也要求学生拓展知识面,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延伸”的问题与“宗教改革”有关——为材料题:马丁·路德作品序言中的一段话。通过阅读,让学生思考马丁路德的主张和教会的主张有什么冲突,进而分析“它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此题的难度更大一些,需要学生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的深刻关联厘清之后才能解答,属于开放性问题。由此可看出人教版在此类题的设置上讲究设计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呈递进状,从基本的知识点扩展到考察知识能力运用的层次,以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岳麓版设计了两个问题版块,一是“阅读与思考”,二是“自我测评”。“阅读与思考”也与人教版一样,运用了一段材料,让学生分析“人文主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较为简单,只要结合书本和课堂教学的内容就可回答。“自我测评”包含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十日谈》和《哈姆雷特》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2.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这两个题目的设置,很明显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当堂历史知识而设计的。从课本内容就可以找到答案,因此较为封闭。
两版教科书在课后设置上各具特色,人教版在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方面的设计更为精准,且多以开放、独立思考题为主。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的学习历史,多角度分析已掌握的内容。岳麓版则重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该课的印象。
通过比较研究,笔者发现两个版本对“文艺复兴”的导言和标题设置、人物列举、插图引用等方面都各有千秋,有详有略。两个版本教材对这一节的编写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文艺复兴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的解释都比较到位。选取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作品加以介绍,也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不过两版教材也各有一点欠缺:人教版大体上沿用以往历史教材的观点,表述比较保守,引入新观点方面较少。岳麓版在传统的史观上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吸收了较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颇为新颖。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选取历史教材时,应从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各校学生认知水平方面考虑、合理选取。教师在充分掌握各个版本的教材内容,通过对照比较,取长补短。
综合来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者对历史教材的功能和运用、教材素材的选用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从“文艺复兴”一节的编写来看,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仍有许多细节值得学者和教师们推敲,作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究。面对已进行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各学校、各层次的教学和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还在不断深入,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们应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研究前沿出发,将历史教材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编写,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应该如何把握,以及各种史学观点如何吸收等等问题都可以纳入思考的范围。教科书原本应该是多维度的“开放空间”,它包含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实际上是互动的,其中以学生的思维培养和训练尤其重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人,这远比学生记忆一段历史,得出一个结论更有意义。笔者认为若将这些问题整合起来,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更大的话题——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或许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更重要的使命所在。
[1]李贞.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以人教版、北师版、华师版教科书为例[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意]但丁.神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美]丹尼斯·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从古代城邦到现代都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5]吕艳.中学历史课程中历史图片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6]郑和钧.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7][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8][荷]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上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袁向芬]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Renaissance”in Two Versions of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LIANG Zhong-mei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18)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education,multiple editions of history textbooks for the senior high school have been published in China.Due to their different academic opinions,however,each publisher`s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 is varied and diverse.Based on these divisions,the authors take the lesson“Renaissance”in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s as a point cut and study its differences in PEP edition,YL edition.In conclusion,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wo editions of this lesson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such as its introductions,titles,figures,illustrations and questions,so a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materials among the two editions and give proper interpretations.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Editions;Renaissance;Compilation;Comparison
G632.3
:A
:1674-7798(2016)10-0099-06
2016-09-24
梁中美(1978-),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教改、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