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7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里强调了"训练"的重要性,只有落实了基本技能的训练,开发了创造的潜能,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而阅读教学是落实各项训练的主要途径,教师可在课中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地进行相关训练,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这里仅从落实几个方面的训练简单谈谈,仅供参考!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而正是学生的解读与阐释,才打开文本意义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具体化。所以在阅读教学时就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把学生当作主体,始终相信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的思考。通过充分地读、细细地品,感悟文本的情感、意思、韵味、方法等。
如:在理解《夜书所见》诗意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资料等,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读文,可默读,轻声读,边读边想,与同学一起读,与老师探讨等;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适时点拨,有创意的理解及时鼓励表扬;最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重点句子进行反复的朗读指导。
2.落实背诵,丰富积累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所以对规定背诵的课文和片段,都要不折不扣地进行训练,毫不含糊地落实到人人背诵,让学生的语言积累有最基本的保证。但是要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趣味朗读,让学生在毫无压力和负担的读中自然实现背诵。
《荷花》一文重点段落:"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语言优美生动。教学时,我通过展示图画和音乐渲染,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让学生在读之前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老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美丽的画面;接着学生模仿教师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朗读;最后还设计了赛读、想象读等。孩子们个个都沉浸在朗读的快乐中,且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最后巧妙实现"熟读成诵"。
3.训练朗读,培养语感
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从文本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体验品味, 从而达到情感投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朗读和语感之间的关系, 创设多种情景, 巧妙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之中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记得在一次全县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一位王老师执教的《出塞》让我真真切切地感悟了朗读指导的实在和艺术。且看课中的初读,王老师始终定位在"读正确,读准七言诗的基本节奏"其间没有一句理性的朗读要求。为了读懂古诗,王老师通过放手自悟、点拨引导、回顾边塞组诗等形式让孩子们真正理解诗意,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作好铺垫。"读出情,读出味"是古诗朗读的最高境界。如何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情"由心生呢?王老师通过再现景物(边关、明月),想象画面(战死疆场的惨烈),情境创设(当年轻的妻子守望丈夫归来的时候,等来的却是"万里长征人未还";当白发苍苍的父母等候儿子归来的时候,等来的仍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补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朝廷的昏庸)等让学生体会意境,读出诗中的悲壮与凄凉,读出诗中的弦外之音。
4.激活资源,训练表达
古人云:学以致用。语言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如果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那学习语言就丧失了绝大部分功能。尤其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语言表达更是我们着重训练的能力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发现挖掘文本中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点",并激活资源巧妙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我在教学三年级《风筝》"放风筝"段落时,我顺势说:"其实老师小时候也喜欢放风筝,请看这就是老师写的片段"(随机出示:我到山坡上放风筝。风筝一会儿就飞上了天空。我好高兴
啊!"我请孩子说说从中获取得的信息(生:我知道老师在什么地方放风筝;我知道风筝飞上了天;我知道老师很高兴)。接着我又让学生说从片段中不知道什么(生:我不知道风筝是怎么飞上天的?我不知道风筝飞上天的样子?我不知道心情是怎样的激动等)。然后我说"咱们去看看文中是怎样描述放风筝的"并适时引读相关句子。这样实实在在地将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表达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中还藏着许多"空白点",将学生带入空白处进行挖掘,并借助教材空白发挥想象,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流等训练,可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语言表达,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
教学《掌声》时,为了领会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第一次你拍掌时想说什么?"学生们有如下答案:"英子,不用怕,我们支持你""你一定会很棒!""我们相信你的故事会讲得精彩!""英子,你不要自卑,我们为你加油!""英子,你真坚强!"这些朴实的语言中有鼓励,有安慰,有佩服。之后,我又要求学生转换角色"如果你是英子,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怎么说?"通过学生真实流畅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他们真正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是宽广的。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的训练,也需要更多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但愿教师们能真正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