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蕊,陈瑞花
●专题研究Special Lecture
体育锻炼在大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
房蕊,陈瑞花
采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自尊量表对1 02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体育锻炼、自尊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体育锻炼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除优化物力手段维度与自尊之间未达显著性相关(r=0.059,P>0.05),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及其其他维度、体育锻炼、自尊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及其选择稳定目标、优化物力手段维度均显著预测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及其选择稳定目标、优化物力手段、优化精力手段维度均显著预测自尊;(3)体育锻炼分别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与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1)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与大学生自尊提升密切相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尊有一定促进作用。(2)体育锻炼在大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SOC策略可直接促进大学生自尊,也可通过增加锻炼行为改善其自尊。(3)应关注体育锻炼在锻炼行为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效益之间的中介效应,注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及自主性的养成。
大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体育锻炼;自尊;中介效应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持续下滑,心理问题突出已成不争的事实。据我们初步调研发现,虽然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并没有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在当前“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阳光体育运动”“全民健身”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及其身心健康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意向性自我调节是GESTSDOTTIR和LERNER[1]提出的有关个体未来目标定向的自我调节的过程理论,该理论以SOC理论为基础,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通过目标选择、目标补偿、目标优化来积极协调个人目标、需求与其所处的环境资源,以增强个体功能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其中,SOC理论提出的选择(Selection)、优化(Optimiz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用于描述个体为自身未来发展进行目标选择、目标追寻、目标维持/交替的一般调节过程[2]。
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的使用能够促进个体目标实现最大化,国内外相关研究认为,意向性自我调节对青少年积极发展有一定的预测和塑造作用[3-6]。WIESE,FREUND,BALTES[7]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指出,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心理幸福感、自尊等积极心理品质显著相关。国内目前尚没有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的直接研究。WIESE等学者的研究对本研究探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个体对自我价值、能力的总体评价和情感体验。了解自尊的影响因素、心理作用有助于提升自尊水平,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许多考察锻炼心理效益的研究中,将自尊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锻炼后的心理效益。国内外已有部分相关研究倾向于认为,体育锻炼对人的自尊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8-12]。
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被看作是一种成功的生活管理策略。房蕊[13]将意向性自我调节理论引入体育行为研究领域,指出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在行为目标和行为手段方面浮现出的主题与意向性自我调节及SOC理论的选择、优化、补偿策略相吻合。本研究中的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是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地选择和控制其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的锻炼行为管理策略,其操作性概念由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优化物力手段4个维度组成。有理由假设,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需要关注的是,在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的实证研究大都将体育锻炼作为预测变量[14-15]。近年来,有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结合本土研究取向,将体育锻炼作为结果变量,探讨影响体育锻炼的内在机制,构建促进体育锻炼的路径模型[16-19]。PICKETT等[20]研究发现,运动量在个体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效应。杨建等[21]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在大学生心理资本和人格发展之间起中介作用。而将体育锻炼作为中介变量,从体育锻炼行为管理策略到体育锻炼行为进而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尚不多见。
基于前辈学者们的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本研究假设1: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体育锻炼、自尊两两之间关系密切,研究假设2:体育锻炼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旨在从主观能动性的视角解释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自尊水平,为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的自主性、改善自尊水平,为高校继续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效落实“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及其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被试与程序
采用分层抽样法,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青岛大学、鲁东大学、聊城大学、菏泽学院9所高校的大一至大三在校生1 230名为测试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 029份,有效回收率83.7%。有效问卷研究被试平均年龄20.44岁(SD=1.44),男生478人,女生551人。采用集体施测、现场发放、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的形式,问卷发放前由本研究者与任课老师联系,测试前宣读指导语,解释研究目的,获得调查授权认可与支持。作答时间20~25 min。整个测试在2015年5月至6月期间陆续完成。
1.2 研究工具
(1)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量表。采用房蕊编制《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量表》中的自我调节SOC策略子量表考察大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水平。该量表由选择稳定目标(如我长期坚持自己的健身计划,无须他人督促等4个条目)、补偿应对损失(如健身活动受到阻碍时,我主动获取新的技能/资源等5个条目)、优化精力手段(如健身活动中我注意力集中,非常认真等4个条目)、优化物力手段(如参加健身活动时,我经常自备健身器材等4个条目)4个维度组成,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所有条目均正向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3]。本研究中,该量表各维度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33,0.833,0.758,0.702,量表总分Cronbach α系数为0.899。
(2)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频率3个方面考察体育锻炼运动量,并以运动量衡量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水平。体育锻炼3个方面各分5个等级,计1~5分。运动量=强度×(时间-1)×频率,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为:小运动量≤19分;中等运动量为20~42分;大运动量≥43分。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2[22]。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0。
(3)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编制自尊量表(SES)中文版。SES共10个条目,受试者根据每个条目表述状况,评定自己符合的程度,每一条目进行1~4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23]。SES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99。
1.3 数据管理与统计
所得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进行Cronbach α信度检验、Person相关、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统计分析。
2.1 Pearson相关分析
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总分及其各维度均与体育锻炼得分呈显著正相关;除优化物力手段维度外,SOC策略总分、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得分均与自尊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体育锻炼得分与自尊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见表1)。
2.2 回归分析
以体育锻炼为因变量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为自变量;以自尊为因变量,SOC策略、体育锻炼分别为自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2),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对体育锻炼
表1 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体育锻炼、自尊的均值、均差及相关矩阵(n=1 029)Table1MeanSDCorrelations for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nd its sub-dimensionsphysical exercisesself-esteem
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其解释变异量为10.2%,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其解释变异量为4.5%;体育锻炼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其解释变异量为1.9%。
表2 体育锻炼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n=1 029)Table2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SOC strategies and self-esteem
以自尊、体育锻炼分别为因变量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3),选择稳定目标和优化物力手段维度对体育锻炼有正向预测作用,且选择稳定目标的预测作用优于优化物力手段,二者对体育锻炼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1.7%,而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未进入回归方程;优化精力手段和选择稳定目标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优化物力手段对自尊有负向预测作用,三者对自尊的联合解释变量为6.6%,补偿应对损失未进入回归方程。
表3 回归分析结果汇总(n=1 029)Table3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支持研究假设1,即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体育锻炼、自尊两两之间关系密切。
2.3 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假设体育锻炼(M)是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X)和自尊(Y)之间的中介变量,按照温忠麟等[2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检验,并采用图1所示方程和关系图描述各变量的关系。本研究所有变量都已中心化。
图1 中介变量示意图Figure1Schematic diagram of imtermediary variables
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体育锻炼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且是部分中介效应。在引入体育锻炼这一中介变量后,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对自尊的预测作用依然正向显著,但回归系数由0.241减小为0.189,ΔR2却由0.045上升至0.050,体育锻炼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解释自尊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1%(0.321×0.140/0.214= 0.21),意味着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可直接影响自尊水平,也可通过体育锻炼间接影响自尊水平,其影响路径见图2。
图2 体育锻炼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图Figure2Media ting effect on phy 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SOC strategies and self-esteem
依次检验体育锻炼分别在选择稳定目标与自尊、补偿应对损失与自尊、优化精力手段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见表4),三个模型中体育锻炼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是部分中介效应。体育锻炼对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解释自尊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分别为20%(0.316×0.140/0.217=0.20)、17%(0.232×0.140/0.190=0.17)、14%(0.222×0.140/0.220=0.14)。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分别可直接影响自尊水平,也可通过体育锻炼间接影响自尊水平,其影响路径见图3,图4,图5。
图3 体育锻炼在选择稳定目标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图Figure3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stable target selection and self-esteem
图4 体育锻炼在补偿应对损失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图Figure4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compensate/cope with loss and self-esteem
图5 体育锻炼在优化精力手段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图Figure5Mediating effect on phy 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energetic means optimization and self-esteem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支持研究假设2,体育锻炼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3.1 大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及其各维度与体育锻炼(运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对体育锻炼有正向预测作用,其解释变异量为10.2%。在四维度对体育锻炼的逐步回归分析中,选择稳定目标和优化物力手段维度对体育锻炼有正向预测作用,且选择稳定目标的预测作用优于优化物力手段,二者对体育锻炼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1.7%,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未进入回归方程。这与房蕊[13]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研究指出,青少年能够有意识地对健身目标和手段进行选择、优化、补偿等。
表4 体育锻炼在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n=1 029)Table4Mediating effects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stable target selectioncompensate/cope with lossenergetic means optimization and self-esteem
值得思考的是,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各维度中,选择稳定目标、优化物力手段对体育锻炼有正向预测作用,而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对体育锻炼的回归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与使用SOC策略的年龄阶段有关。FREUND和BALTES[25]对年轻人(18~32岁)和老年人(59~85岁)研究发现,年轻人更喜欢使用选择策略,其次是优化策略,而老年人更多使用的是补偿策略。GESTSDOTTIR和LERNER[26]以5、6年级学生为被试改编成人版SOC问卷是也指出,基于损失的选择分量表项目并不适合青少年早期。大学生往往将体育锻炼看作消遣娱乐的一部分,锻炼受阻时可能转而参加其他娱乐活动,并不仅限于参加体育运动,因而补偿应对损失和优化精力手段对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而选择稳定目标对体育锻炼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无论健身健心、消遣娱乐还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参加体育锻炼都不是盲目的,目的不同,选择锻炼的目标和方式也有所差异。所以,大学生参加锻炼之初,首先考虑的是选择稳定的锻炼目标。而优化物力手段的预测作用则是由物质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决定的,参加体育锻炼以一定的场地、器材、设施为依托,体育基础设施越完善越能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总体而言,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水平越高越可正向预测体育锻炼。SOC理论是一个成功的生活管理策略,在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境下,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在毕生发展中如何成功地发展并避免消极的结果[2]。意向性自我调节的选择、优化、补偿理论同样可以用于描述大学生如何选择积极的体育锻炼目标,如何优化达到锻炼目标所需要的能力和方法,以及在遇到障碍无法正常参与体育锻炼时如何补偿等。可以认为,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是一种积极的锻炼行为管理策略,培养积极的锻炼行为管理策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3.2 大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对自尊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0),这一结果得到了前人相关研究的支持。GESTSDOTTIR[5]等认为,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积极发展指标(如自信、能力、联结、品质和关爱等);ZIMMERMAN,PHELPS和LERNER[6]研究发现,意向性自我调节得分越高的青少年在积极发展指标上的得分也越高;WIESE,FREUND,BALTES[7]研究指出,意向性自我调节与个体的心理幸福感、情感平衡、自尊水平相关显著。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除优化物力手段外,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的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维度均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P=0.000),优化精力手段、选择稳定目标对自尊均有正向预测作用(P=0.000),优化物力手段有负向预测作用(P=0.012),补偿应对损失对自尊的回归系数未达显著性水平。这与WIESE,FREUND,BALTES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故而在策略的选择上会有所不同。丛晓波[27]在对自尊的本质研究中曾指出,文化传统赋予了中国人的自尊内容,并呈现出三个重要特点,即重视“顺”的人生理念,现实功利色彩以及“里表相别”的行为原则。在我国,受传统观念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成绩和排名成为评价个体能力的标志,个体非常关注自己的社会性评价,担心自己表现不如别人,通常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向外界展示自身能力,尽量回避可能损伤自尊心的情境。而补偿应对损失是个体经历挫折或失败或者实现目标受阻之后采用的一种补偿、替代策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如果锻炼效果不理想、体育活动项目不擅长或者实现锻炼目标受阻时,多数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逃避或退出体育锻炼,从而避免自尊心的损伤。由于个体存在保护自尊的心理倾向,才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选择稳定目标、优化精力手段、优化物力手段的策略选择上,较少使用补偿策略。因此,补偿应对损失对自尊的预测作用难以达到显著性水平。
本研究中的自尊是整体自尊,是个体在整体上对自我价值的评价,而不是基于对具体领域活动能力和品质的认知判断。优化精力手段和选择稳定目标是个体对自身和周围情境权衡的基础上的统筹自我决定,这意味着优化精力手段和选择稳定目标倾向越强的个体,越能自信地评价自己,其自尊水平也越高。相反,注重优化物力手段的个体,更注重对具体领域活动能力和品质的评价,从而降低了个体的整体自尊水平。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作为积极锻炼行为管理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与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
3.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尊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与自尊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体育锻炼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自尊水平(P=0.000)。这一结果得到了以往相关研究的支持。钟伯光,姒刚彦等[10]研究发现,经过6周体育锻炼后,女大学生在协调性、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我概念与整体自尊等方面较锻炼前有显著提升;房蕊[8]对939名大学生的研究认为,长期锻炼群体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非长期锻炼群体,并且当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不论何种类型的锻炼,都有利于提高自尊水平;王大贵等[9]对577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尊感,而且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对自尊具有直接影响。
有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密切相关,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28]。人际交往中,面对被拒绝时,高自尊者倾向于通过社会交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恢复自尊。体育锻炼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交往的环境,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个体社会交往能力,进而提升自尊水平。
张静[29]在《自尊问题研究综述》中,从结构上将自尊分为整体自尊和具体自尊,具体自尊主要包括学业自尊、情感自尊、社会自尊和身体自尊等。江玉华[30]对240名大三学生的调查显示,有锻炼习惯的比没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身体自尊水平,而且身体自尊还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中介变量。张连成等[31]研究发现,锻炼量与大学生身体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身体自尊是构成整体自尊的一个次级领域,随着处于低水平的具体自尊发生变化,处于高水平的整体自尊也会发生变化[32]。体育锻炼作为改善身体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体自尊的改善,进而提升整体自尊水平。
以上研究结论为本研究结果的合理性提供了部分解释证据,自尊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受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不断发展。MBOYA[33]认为自尊受家庭关系、外貌、学校、生理能力、音乐能力、情绪稳定性、健康、同伴关系等8个方面的影响。体育锻炼作为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身体活动,在整个锻炼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切实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促进作用,还能在锻炼参与中获得更多的人际、精神享受,提高自信,改善自尊水平,产生积极的心理效益。
3.4 体育锻炼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与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优化物力手段与自尊的相关系数不显著(P>0.05),不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在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总分、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对自尊的影响中,体育锻炼均起部分中介效应。这表明,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作为积极锻炼行为管理策略可以直接促进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提升,也可以通过增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运动量)进而起到改善其自尊水平的积极效益。
可能的解释是,意向性自我调节策略的使用可以增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设置合理的锻炼目标,作出相应的锻炼计划,并根据周围情境的变化主动进行补偿、优化,反映到具体的锻炼行为中,表现为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更加科学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其身体自尊,进而提升整体自尊水平。同时,积极锻炼行为管理策略和手段能够带给拥有者足智多谋、灵活机智等正面光环,对其自尊有直接促进作用。在具体的锻炼行为中,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体现了大学生对周围情境、资源与自身条件的掌控,以及实现目标受阻时采取的替代措施、调节个人精力的主动性,反映出大学生自信、乐观、积极的一面,此时对自己的整体评价较高,因而自尊水平也高。
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当体育锻炼这一具体行为介入时,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自尊,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自尊。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对体育锻炼的回归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补偿应对损失对自尊的回归系数未达显著性水平。这表明,体育锻炼实践中,仅仅知晓积极的锻炼行为管理策略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合理选择和利用策略和手段的能力,做到知行悟合一,切实付诸实际的锻炼行为,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自尊(心理健康)。当考虑到选择稳定目标、补偿应对损失、优化精力手段等积极锻炼行为管理策略对自尊的影响作用时,更应落实到具体的锻炼行为中。
本研究中介模型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PICKETT等[20]研究发现,当压力较大时,个体的运动水平受到压力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其心理健康,即运动量在个体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效应。杨建等[21]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在大学生心理资本和人格发展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中,不仅要考虑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心理效益,更要关注体育锻炼在锻炼行为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效益之间的中介效应,注重从主观能动性的视角培养青少年积极锻炼行为管理策略的选择和使用能力,提高体育锻炼参与水平,促进身心健康[34]。
(1)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作为积极的锻炼行为管理策略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与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其自尊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积极的锻炼行为管理策略可以直接促进大学生自尊水平的提升,也可以通过促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而起到改善其自尊水平的积极效益。
(3)在锻炼心理学研究中,应关注体育锻炼在锻炼行为管理策略与心理健康效益之间的中介效应,注重从主观能动性的视角培养大学生合理选择和利用积极锻炼行为管理策略的能力,提高体育锻炼参与水平,促进身心健康。
[1]GESTSDOTTIR S,LERNER R M.Positive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The Development and Role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J]. Human Development,2008,51(3):202-224.
[2]BALTES P B.On the incomplete architecture of human ontogeny.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 as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al theo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52):366-80.
[3]冯金平.社会支持在SOC策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29-1231.
[4]贾远娥,张晓贤.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新视角:意向性自我调节[J].心理研究,2013,6(2):90-96.
[5]GESTSDOTTIR S,LEWIN-BIZAN S,EYE A V,et al.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 in middle adolescence: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5):585-600.
[6]STACY M.ZIMMERMAN,ERIN PHELPS,RICHARD M.LERNER. Positive and Negativ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in U.S.Adolescents: Where the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Meets the Deficit Model[J].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2008,5(3):153-165.
[7]WIESE B S,FREUND A M,BALTES P B.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An Action-Related Approach to Work and Partnership[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0,57(3):273-300.
[8]房蕊.大学生身体锻炼时间、频度、强度与自尊关系探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6):758-760.
[9]王大贵,王大江,李学林.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尊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5):27-30.
[10]钟伯光,姒刚彦,刘皓.体育锻炼对香港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44-48.
[11]EDWARD M,SHANNON L M,SUSAN M B.Exercise and Self-Esteem in Middle-Aged Adults:Multidimensional Relationships and Physical Fitness and Self-Efficacy Influences[J].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7,20(1):67-83.
[12]QASIM S,RAVENSCROFT J,SPROULE J.The Effect of Karate Practice on Self-Esteem in Young Adul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A Case Study[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4,14(1):167-185.
[13]房蕊.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建构与量表研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14]熊明生.国内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方法学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56-59.
[15]殷恒婵,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6):37-39.
[16]丁维维,毛志雄.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学生锻炼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84-91.
[17]吕慧青,王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动机冲突解释模型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12):30-37.
[18]邱芬,崔德刚,杨剑.基于运动承诺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5):384-389.
[19]项明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健康幸福的路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构建[J].体育科学,2013,33(8):21-28.
[20]PICKETT K,YARDLEY L,KENDRICK T.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on:A multiple mediation analysis[J].Mental Health Phys Activity,2012,5(2):125-134.
[21]杨剑,崔红霞,陈福亮.大学生心理资本、体育锻炼行为与人格发展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2):96-100.
[22]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5-6.
[2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18-320.
[24]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5]FREUND A M,BALTES P B.The Adaptiveness of Selection,Optimization,and Compensation as Strategies of Life Management[J].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02,57(5):426-434.
[26]GESTSDOTTIR S,LERNER R M.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findings from the 4-h study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2):508-521.
[27]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87-91.
[28]张彦.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4(5):185-189.
[29]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82-85.
[30]江玉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抑郁水平影响的调查[J].体育与科学,2009,30(5):80-82.
[31]张连成,窦皓然,高淑青.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心理机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3):190-194.
[32]李晓东,张力为.自尊及其与体育运动关系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5):620-622.
[33]MZOBANZI M.MBOYA.Perceived Teacher's Behaviors and Dimensions of Adolescent Self-Concepts[J].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15(4):491-499.
[34]王东升,马勇占.自我效能在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2):242-249.
Mediating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Level between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nd Self-estee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ANG Rui,CHEN Ruihua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The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scale,PARS-3 and SE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1029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physical exercises and self-esteem of college students,meanwhile,the 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s level between SOC strategies and self-esteem was verified.Results showed that:1)In addition to"material means optimization"was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elf-esteem(r=0.059,P>0.05),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nd its other dimensions,physical exercise,self-esteem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2)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 as well as its stable target selection,material means optimiza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physical exercises;Physical exercises,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stable target selection,energetic means optimization,material means optimiza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self-esteem.3)Physical exercises play a partial mediator role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stable target selection,compensate/cope with loss,energetic means optimization respectively.Conclusions:1)The SOC strategies can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exercises participation;strategy selection and using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self-esteem,and physical exercises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self-esteem.2)Physical exercises play a partial mediator role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OC strategies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The SOC strategies can directly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self-esteem,and also can improve self-esteem by increasing exercise behavior.3)The mediating effect on physical exercise between exercise behavior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should be focused on.Mobilizing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developing the autonomy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college students'exercise participation.
college students;SOC strategies of intentional self-regulation;physical exercises;self-esteem;mediating effect
G G804.8
A
1005-0000(2016)05-393-06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6.05.005
2016-05-03;
2016-08-05;录用日期:2016-08-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BTY045)
房蕊(1971-),女,山东青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行为及体育心理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