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析

2016-04-05 19:02王云波黄阿岗
科技视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王云波 黄阿岗

【摘 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高职院校应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体系,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在国外,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教育己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延续和发展早期工学结合传统,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运行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强化实习实训环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与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业、企业可以提前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了解劳动力市场岗位供求状况,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提高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提高教育质量。

1.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需要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我国工人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和口本的1/23、德国的1/18,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81种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品种不多、附加值不高。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我国企业除了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成千上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够整合共享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还有利于企业获得高职院校提供的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获得人力资源储备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形式

2.1 集团化办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多、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产学结合水平低,再加上各地区、各学校专业重复设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行业组织牵头,以人才培养为纽带,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可以实现集团内部各办学主体和合作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是当前职业教育实现集约化发展的理想模式和有效载体。

2.2 “订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也可以请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教学日常管理过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直接到定向培养单位进行实习实训。企业通过向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办学经费、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可以选派部分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享有优先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权利。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2.3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执导和培养,以学生(学徒)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技术技能培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又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一种产教融合的有效形式,现代学徒制己经成为很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英国己经制定了复兴学徒制计划,澳大利亚2011年启动了学徒制激励计划,德国90%以上的大企业参与了学徒制制度,意大利通过法案形式规定学徒制同样适用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3.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要组织成立由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家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行业或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要求,提出各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研究制定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高职院校要主动面向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依据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能力目标,组织开发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融合现代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技能体系。

3.2 共同开发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材体系

高职院校要和企业一起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符合世界主流技术发展和高水平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设教学环境,构建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开发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化、项目化、数字化的特色教材。

3.3 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和企业生产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形成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制定兼职教师聘任办法,建立兼职教师经费保障制度,选拔聘任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到学校从教。建立以提高技术技能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培训,使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高职院校要为企业提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活动的技能培训基地,要积极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在生产一线实践的机会。

3.4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在校学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保障。政府要通过职业教育基础办学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支持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技能训练和实训场地,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训练。高职院校要依托企业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实践环境,形成工学结合、以工促学、工学相长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工作技能。

总之,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以就业为导向,是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依托企业办学,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唐建云,宋红霞,等.搭建“工学结合”新平台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2015(4):95-96.

[2]南旭光,张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六度空间”拓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28):12-13.

[3]梅强,王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151-152.

[责任编辑:汤静]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