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蚕种事故实例分析

2016-04-05 19:18吴钢
四川蚕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催青蚕期蚕种

吴钢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调查研究

近年蚕种事故实例分析

吴钢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成都610041)

近年来,我省蚕桑产业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开展了有益探讨和尝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显著。优质蚕桑基地建设和和蚕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建设,稳步推进。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个别盲目引进品种,以及对蚕种繁育技术把握处理不当,出现一些事故,造成一定损失,应引起高度重视。现将近年与蚕种相关的事故实例进行分析,共借鉴参考。

1 实例1:春制秋用蚕种5龄大量死亡

1.1情况概述

川南某县2015年晚秋引进陕西某蚕种场春制秋用蚕种情况如下:

出库时间(进催青室):9月初。

出库情况:品种为“明丰×春玉”,一个批次900张,蚕种运回县催青室正常催青,孵化正常。蚕种集中发放于一个镇,小蚕全部共育,发育正常。

损失情况:大蚕期陆续发病,蚕食桑不活泼,空头,空腹,发病率90%~100%。几乎颗粒无收。

1.2情况调查

1.2.1品种情况:“明丰×春玉”是浙江省蚕业研究所2000年-2006年培育的蚕品种,200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利用多丝量春用蚕品种资源,导入秋用品种的强健性性状,选配中筛选出的四元杂交组合,为春秋兼用蚕品种。该品种在浙江推广应用不多,但在陕西应用较好。

1.2.2病死蚕症状:消化道空虚,空头、缩小,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将该病死蚕研磨制片,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量的六角、四角多角体存在。判定为中肠型脓病。

1.3原因分析

1.3.1环境因素。由于2015年秋蚕期气候异常,低温阴雨寡照,家蚕抗性下降。

1.3.2品种因素。据了解,“明丰×春玉”蚕品种在浙江春季推广应用不多,原因是浙江春蚕大蚕期即是江浙梅雨季节,该品种抗多湿能力较差,易感染发病,单产低。陕西气候条件较浙江、四川干燥,故在陕西能够推广。

1.3.3病原因素。由于秋蚕期病原累积,加之气候原因,中肠型脓病暴发。

1.3.4桑叶质量差。秋蚕期低温寡照,桑叶成熟度低,营养不充分。

1.4结论与讨论

1.4.1结论:气候恶劣,品种不对路,品种抗性差,脓病暴发。

1.4.2讨论

一是合理选用家蚕品种。在目前大面积生产对新蚕品种,特别是茧丝质优的蚕品种渴望推广的情况下,蚕种供应单位应充分了解蚕品种特性,在不同养蚕季节,因地制宜选用茧丝质优蚕品种,抗高温多湿、抗低温多湿品种。通过示范试验,取得经验,再行推广。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造成损失。二是重视控制环境条件。高度重视气候异常造成蚕感染发病。三是重视养蚕消毒防病。

2 实例2:春制秋用蚕种孵化不齐

2.1情况概述

2.1.1用种单位反映

川南某县正秋用某蚕种场春制秋用蚕种情况如下:

出库时间(进催青室):2014年7月24日。

出库批次、数量及问题:“洞庭×碧波”515批626张,不受精卵率8%,8月1日大批点青,但7月31日-8月1日有少部分蚁蚕孵出;“碧波×洞庭”516批1374张,不受精卵率8%。

2.1.2冷库反映

2.1.2.1该蚕种场2014年春制夏用即浸蚕种孵化正常。情况如下:

品种:“洞庭×碧波”(正反)。数量: 525/526批等 35个批次,21500张毛种。浸酸时间:2014年6月2日至6月10日。

具体经过:种场每天上午10∶00时左右将前1天所制的蚕种送达冷库,冷库根据该种场制种时不同的投蛾时间段分别放入冷库的不同温度中保护,在当天下午14∶00时根据投蛾的先后秩序依序进行蚕种浸酸。

种场送达的蚕种中,有部分批次为前1天15∶00时后投蛾所制的蚕种,根据积温情况在外库保护1天,第2天下午14∶00时再进行浸酸处理。即浸种浸酸风干,入库冷藏3d后装盒出库。

浸酸效果:该批次即浸种出库后孵化正常,无用户反馈孵化问题发生。

2.1.2.2该蚕种场2014年春制秋用冷浸蚕种孵化异常。情况如下:

品种:“洞庭×碧波”(正反)。数量: 515/516批等共6个批次,2832张毛种。入库时间:2014年6月10日至12日入库。浸酸时间:2014年7月22日浸酸,23日盐比。

具体经过:盐比中发现“碧波×洞庭”516-13批726张毛种不受精卵达到20%以上,经盐比和风选后不良卵或未转色卵仍然达到8%左右,冷库及时与该场电话联系沟通,在母蛾和成品检疫都合格的情况下,该场场长通知同品种并批,以16.5g/盒装种(每盒加装0.5g蚕卵)。7月24日出库,其中川南某县出库2020张,在7月31日该县反映该批蚕种有2%左右的蚁蚕提前二天孵化。

浸酸效果:冷库留样调查该批蚕种孵化率在95%以上。

2.1.3种场反映

一是春蚕期气候异常。前期低温多雨,后期高温干旱。二是桑叶叶质营养差。三是制种期遭遇高温。

2.2原因分析

由于2014年春季气候异常,小蚕期遭遇低温,大蚕及制种期遭遇高温,导致:

蚕种化性改变。低温催青,小蚕低温,大蚕及制种期高温,造成现行生产推广的二化性蚕品种向不越年转化,成为生种,即不越年蚕种。

不受精卵增多。大蚕及制种期高温造成不受精卵增加。

桑叶质量差。低温寡照,桑叶成熟度低,营养不充分,造成卵质不充分。

2.3结论与讨论

2.3.1结论。综上分析,造成此次蚕种孵化不整齐的主要原因是该蚕种繁育期遭遇恶劣气候,造成不受精卵多、生种比例高。

2.3.1讨论

一是重视化性变化。高度重视气候异常造成蚕种化性改变对蚕种质量的影响。二是控制环境条件。蚕种生产单位应积极改善催青、共育、种茧保护、制种等时期的温湿度控制的硬件条件,按照蚕种繁育适宜的温湿度标准处理,确保蚕种质量安全。三是及时沟通信息。冷库、种场发现问题应及时与用户、检验检疫及管理机构及时沟通,妥善解决。

3 实例3:春制即浸冷藏秋用种孵化不齐

3.1情况概述

某蚕种场春制即浸夏用蚕种即浸后冷藏,改为秋用。品种:“7532·湘辉× 932·芙蓉”(反交)。即浸批次数量及时间:共3个批次1835张,6月8日、9日浸酸。生产年季及气象条件:2014年春季生产,该地从5月15日-6月7日连续24天35~42℃高温干旱,该批蚕种正处于大蚕制种期。

即时浸酸后成品检验结果:3个批次良卵率分别为84.61%、80.17%、83.44%;实用孵化率分别为:97.90%、97.78%、98.21%。

入库冷藏情况: 6月8日、9日浸酸当天,在20℃经12h,风干后置于外库11~12℃8h,入5℃ 冷藏7d,降2.5℃冷藏至7月7日早上盐比。

问题发现:冷藏约28d,于7月7日临晨4∶00出外库11~12℃过渡2h,6∶00盐比至8∶30结束,风干后入外库11~12℃中过渡4h(其中每2h翻种一次),中午约12∶30入2.5℃再次冷藏,下午2∶30在外库进行良卵率调查和再次试孵抽样时,发现大量“白头卵”“白壳卵”,3个批次发生率分别为:65.74%、78.74%、64.58%。

“白头卵”、“白壳卵”孵化调查:8月7日对“白头卵”“白壳卵”抽样(每批3个)调查(浸酸后冷藏57~58d),3个批次实用孵化率分别为:87.96%、87.96%、65.70%。该蚕种未出库使用。

同时即浸其他批次情况:6月8日、9日同时即浸该场“932·芙蓉× 7532·湘辉”(正交)4个批次5714张毛种,6月11日转入他库冷藏数日,夏用出库,均未出现类似情况,孵化正常。

1.2原因分析

由于2014年春季气候异常,从5月15日-6月7日连续24天35~42℃高温干旱,该批蚕种正处于大蚕制种期。小蚕期遭遇低温,大蚕及制种期遭遇高温,导致:桑叶质量差,蚕种化性改变,不受精卵增多。

3.3结论与讨论

3.3.1结论。综上分析,该批蚕种繁育期由于恶劣气候影响,造成不受精卵、生种比例高。特别是生种,即浸后催青可与解除滞育蚕卵一道正常发育,孵化较齐;冷浸及浸酸后冷藏,生种会较解除滞育蚕卵提前发育,孵化欠整齐。此外,浸酸蚕种多次出入库冷藏,温度剧变可能加剧孵化不整齐。

3.3.2讨论

一是重视化性变化。此实例再次表明,蚕种繁育要高度重视近年来异常气候,对蚕种化性的影响。

二是控制环境条件。积极改善蚕种繁育温湿度控制的硬件条件,给予蚕种繁育适宜温湿度环境,促进蚕种繁育质量稳定。

三是及时沟通信息。冷库、种场、用户以及检验检疫管理机构应及时沟通信息,对于不合格蚕种不得允许出库使用。

四是重视冷藏处理。此次事故,不排除即浸蚕种多次出入库低温冷藏,因温度剧变造成蚕卵浆液膜破裂,蚕卵不能正常发育,出现白头卵、白壳卵发生的可能性。

吴钢(1963-),男,高级农艺师,从事蚕桑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催青蚕期蚕种
宁南县正秋蚕期饲养雄蚕品种“秋华×平30”调查
云南晚晚秋蚕期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控对策
不同催青条件对两广二号原原种产卵成绩的影响
桑蚕种催青中死卵的发生与防治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华东×春晨农村试养表现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桑蚕一代杂交种催青技术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