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艳春 杜周和 严旭 周晓康 寇晶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牧业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0)
大力发展饲料桑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左艳春1,2杜周和1,2严旭1周晓康2寇晶2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牧业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
桑优质、高产、稳产的性能使其作为畜禽饲料备受关注。饲料桑相关基础研究薄弱、关键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使其高效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体现,制约了大面积推广。本文重点阐述饲料桑专用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模式、采收机械、利用方式及学科间合作研究等在其推广利用中的重要性及现状,提出相关参考意见,以期得到更多从业人员的认识、认可,共同推动饲料桑产业的发展。
饲料桑品种栽培
桑树是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多年生木本植物,在我国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悠久的栽培历史。据测定,成熟桑叶干物质含量约25%。以干物质为基础,桑叶中粗蛋白含量15%~30%,粗脂肪4%~10%,粗纤维8%~12%,粗灰分8%~12%,钙1%~3%,磷0.3%~0.6%。桑叶富含18种氨基酸,尤其是在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几种氨基酸(如谷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等)比例趋同一致,有利于氨基酸平衡。除此之外,桑叶中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1-脱氧野尻霉素、桑多糖、谷甾醇、异槲皮苷、 黄体色素、叶黄素等,可以说,桑具有被开发为畜禽饲料的巨大潜力。
长期以来,有关桑作为饲料原的研究都是以家蚕作为主体。自2001 年在杭州举行的“利用桑叶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国际会议的召开起,特别是在向仲怀院士多次提出“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后,“桑作饲料”、“栽桑养畜”得到相关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桑作为畜禽饲料具有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的特点,无论是在改善畜禽产品的品质和风味还是在提高动物免疫力方面都有其他草种无法比拟的优势。桑树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多年生、丰产、稳产的特性更是使其备受关注。然而,将传统的家蚕饲料向畜禽水产养殖拓展应用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严重制约了饲料桑的推广应用。饲料桑要实现大面积推广,特别是要实现在牛、羊等大型草食性畜牧业上的广泛利用,尚有重要问题需解决。
和家蚕只采食桑叶不同,牛羊等草食性牲畜喜食幼嫩的桑枝。因此,在饲料用桑的品种特性上应区别于传统养蚕用桑,但目前尚未有登记的专用饲料桑品种。专用饲料桑品种要求枝态直立,枝条细长,叶片中等大小、厚实、叶态上斜伸展,发条数多,耐刈割。“枝态直立”有利于高密度栽培,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枝条细长”有利于降低木质化程度,提高饲用效率;“叶片中等大小、厚实、叶态上斜伸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结构,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增强光合效果;“发条数多,耐刈割”有利于高频次收获利用,一年多次收割提高年度产量,一次栽植多年收割利用,节约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无论是在现有品种中筛选还是专门选育,都应密切关注以上几个指标。
饲料桑是多年生作物类型,恰当的栽培措施能使其保持较长的丰产年限,达到一年种植、多年受益的效果。初步研究表明,饲料桑产量、品质和丰产年限与栽植密度、肥培管理、收割时期、收割方式等关系密切。草本化栽培模式是目前业界较为认可的栽培模式,即通过密植栽培、适时带枝刈割利用的栽培方式。从现有研究看,与丰产稳产相关因子及其互作效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栽培模式。
饲料桑带枝采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农村劳动力缺乏给桑产品人工采收带来困难。饲料桑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不能简单地套用其他饲草采收机械,而目前尚没有能实现饲料桑高效采收的专用机械。因此,如何适应饲料桑的生物学、栽培特点、利用方式研制适合的机械,实现“种收配套”,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饲料桑的高效采收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使饲料桑的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
在饲料桑大面积栽培的背景下,如何解决专门种植为畜禽饲料桑产品的储藏问题,解决种植养殖户的后顾之忧,是实现桑产品全年供应乃至推动饲料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从现有研究来看,调制干草、加工成干粉和青贮是常用的几种加工储用方式。三者相比,青贮既不像调制干草那样对气候有特殊要求又不像加工成干粉依赖于各种设备。另外,青贮还能保持较高的营养品质,特别是桑是不同于其它常规饲草的“同型发酵”,养分损失少,青贮后的产品无论是在适口性、采食量和消化率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包括苜蓿、青贮玉米、黑麦草等草种的青贮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涉及品种选择、添加剂选用、青贮饲料品质鉴定、动物试验等方面。实践证明,青贮饲料的成功调制及其品质与原料特性、调制工艺密切相关。而在饲料桑方面,相关研究仅见零星初步报道。因此,开展饲料桑青贮调制技术的研究,有助于实现优质饲料用桑产品的大量和周年均衡供应,对饲料桑产业和以牛、羊为主体的草食性畜牧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饲料的营养价值最终要通过动物转化来实现。饲料桑饲用价值的研究包括动物的采食率、消化率、代谢率、氨基酸利用率、营养效价,对生长发育、畜禽产品产量、品质、风味的影响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从现有研究来看,相关文章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蚕桑行业或草业的从业人员,专业从事动物营养和饲料研发的人士对其关注度和研究力度明显不够。不同行业由于审视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对相关试验的设计和实施乃至结果分析都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加强学科间合作交流,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确保研究结果准确,实现对大面积生产的正确指导,是大力发展饲料桑过程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左艳春(1980-),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饲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模式研究。
饲草种质资源创新、育种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2016TSCY-007);桑叶主要营养组分近红外预测模型研究(15A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