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 黄盖群 杨远萍 谢忠良 危玲 殷浩 李文学 佟万红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2.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关于加快推进四川果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刘 刚1黄盖群1杨远萍2谢忠良2危玲1殷浩1李文学1佟万红1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成都610041)
果桑是桑树品种选育过程中开发出的新品种,以采摘优质桑椹为主,兼顾桑蚕饲养。鲜果可直接进入市场或加工成桑果汁饮料、桑果酒、桑果醋、桑果酱、桑椹膏、桑椹干,还可提取花青素、桑椹红色素、果胶等。发展果桑产业,对调整蚕桑产业结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延伸蚕业产业链,提高蚕桑产业附加值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桑椹又名桑果,甘甜爽口、富含多种营养和活性成分,具有多种食用、保健及治疗功效,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1993年被原国家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农产品之一。桑椹富含蛋白质,16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丰富的维生素和锌、锰等多种矿物成分,其营养价值是苹果的5~6倍,葡萄的4倍之多。同时,桑椹中富含芦丁、花青素、白黎芦醇等多种活性成分,《本草纲目》记载,桑椹味甘、性寒,具有生津止渴、滋阴补血、补肝益肾、固精安胎、乌须黑发、聪耳明目、延缓衰老、安神养心、润通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利关节、去风湿、解酒等功效。
1.1果桑基地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省果桑产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50余个基地县(市、区)发展果桑,果桑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居全国第一。果桑基地主要分布在攀西地区的德昌县、盐边县,川东北地区的南部县、嘉陵区,川南地区的资中县、东兴区等地。其中,攀西地区的德昌县和盐边县属优势区域,建有20000亩以上集中连片果桑基地。全省果桑品种以“德果1号”、“无核大 10”、“嘉陵30号”、“蜀椹1号”等为主,“堡坎61号”、“红果1号”、“红果2号”、“台湾果桑72C002”等品种正在逐步推广种植。
1.2桑椹加工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果桑基地的不断发展,相继涌现出一批桑果深加工企业,截止目前,全省有德昌元坤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四川缔铂酒业有限公司、四川黑金椹阳光农业有限公司、四川四喜农业公司、四川圣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誉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企业或合作社从事桑果产品研发和生产,产品包括桑椹干、桑果汁饮料、桑椹浓缩汁、桑椹干红、桑椹醋等已投放市场。全省初步形成年加工能力2万t、年产值10亿元的果桑产业配套加工体系。
1.3高效观光生态果桑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蚕丝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加上果桑既有休闲观光、体验采摘的功能,又具有很好的科普教育价值。近年来,以蚕桑(果桑)为主题的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在全省各地蓬勃兴起,在成都、南充、绵阳、资阳、宜宾、乐山等市(州)、20余个县(区)的城市近郊相继建立果桑观光、采摘基地40余个,发展各类果桑园、蚕家乐50余家,果农出售鲜果收入达5~30元/kg,吸引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比2015年增加1倍,休闲农业产值达1亿,大大提高了果农的收入,也有效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4果桑产业助农增收效果显著
2016年,全省桑果产量突破6万t,农民桑果销售收入超过3.6亿元。以优势产区攀西地区的德昌县为例,2016年全县果叶兼用桑园面积达3万亩,投产面积0.85万亩,产桑果 25025t,农民售果收入13500万元,加工企业年产桑椹浓缩汁500t、饮料1000t,果桑实现总产值2.1亿元。
2.1果桑品种单一、熟期结构搭配不合理
尽管目前全省引进栽培的果桑品种数量达10个之多,但具体到某一特定区域,存在着品种结构单一的问题,比如攀西地区盐边县、德昌县种植的“德果1号”占90%以上,川东北地区的南部县、嘉陵区以“无核大十”为主,川南地区的资中县则以“嘉陵30号”为主。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桑果挂果期短、成熟期较为集中、病害易大规模暴发、桑椹采收和运输劳动强度大、劳动力紧张,收购加工企业压力大等问题。
2.2果桑种植标准化水平不高、技术规程不完善
2.2.1栽植密度太大。攀西果桑主产区虽属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可以进行适度密植,但多数地区果桑种植密度仍达2000株/亩以上,其它地区除了近年来新发展的果桑园以外,大部分种植区仍采用老旧桑园嫁接果桑的模式,导致果桑栽植密度太大,桑园管理及采收难度高,桑园通风透气性能差、湿度大、桑果产量和品质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
2.2.2果桑园专用化程度低、间套作搭配不当。以南部县、嘉陵区为例,80%以上的果桑园均间、套种其它作物,部分桑园甚至套种油菜、小麦等高杆作物,导致桑园湿度大、病害易发生、统防统治技术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2.2.3修剪方式不规范、树型凌乱。在果桑建园初期,大多数果农为片面追求桑果数量,不愿进行修剪和树型养成,多年不进行剪伐,将桑树留成大树、老树,没有养成标准化的树型,致使树势衰败、桑果品质大幅度降低、采摘成本大大增加,同时,也不利于病虫害防控。
2.2.4田间管理措施严重不到位。大多数果农在桑园耕翻、防除杂草、开沟排水、清除桑园杂物、肥培管理等方面意识淡薄,尤其是在肥培管理方面,部分桑园常年不施肥,进行掠夺式经营,多数桑园也主要以化学肥料为主,基本没有考虑配方施肥或施用有机肥。以上问题既不利于桑园管理、桑椹采摘,同时,给病虫害综合防治带来极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桑椹的产量和质量。
2.3 “一病一虫”制约果桑产业的发展
果桑主产区攀西地区因为春季气候干燥,不易发生桑椹菌核病和桑椹浆瘿蚊,内地其它各区域由于春季高温多湿的气候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发生。以桑椹菌核病为例,近年来全省平均发病率高达30%,个别地区如南部县2012年桑椹菌核病发病率高达85%,西充县、江油市等地2014年桑椹菌核病发病率甚至高达90%以上。桑椹菌核病具有只能防、不能治、来势猛、发病快的特点,其危害往往造成“第一年丰产,第二年减产,第三年绝产”,发病严重的果桑园甚至颗粒无收,给果农及桑椹加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果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2.4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全省果桑产业发展以地方政府主导为主,农户种植较为分散、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现代果桑产业组织体系和新型双层经营体系尚不健全,农民面对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服务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和合作服务能力较弱,多元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农技推广、病虫防控、土地流转、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配套栽培技术措施贯彻不到位,导致亩桑效益较低,特别是市场信息滞后,导致桑果滞销,严重影响了果农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产业化水平不高、加工能力不强、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凸显
桑椹属于浆果类水果,鲜果含水率达80%~85%,加上果皮极薄,不耐贮运和保鲜,是制约大量鲜果上市的主要原因。各果桑主产区桑椹开发利用手段较为单一,攀西地区桑椹以鲜销为主,占当地桑椹总产量的90%左右,而其它果桑主产区则以加工、休闲采摘为主。虽然全省共有从事桑椹加工的龙头企业10余家,但大多数龙头企业实力不济、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足,对原料的需求非常有限。近年来,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桑椹滞销、产能过剩的现象。
2.6品牌意识不强、市场开拓不够、缺乏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
目前,全省桑果获得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的仅有4个,虽然先后有10余家企业进行桑椹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但大多数加工企业的市场知名度不高,甚至多为小作坊式生产,果桑加工工艺主要以简单套用其它水果的加工工艺为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桑果深加工中的共性问题、瓶颈问题,产品质量低端、缺乏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差。同时,对桑椹食用、保健及药用功效的宣传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小,销售渠道受限,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果桑产业的发展。
2.7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研究和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果桑品种选育、果桑标准化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桑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等均属于基础性工作,缺乏专项资金支持;果桑基地建设、桑椹冷藏、烘干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缺乏有实力、进行高端产品开发的大型加工企业投入桑椹精深加工产品开发。
3.1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果桑产业发展思路
全省应根据各果桑主产区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人口数量、种养习惯、交通便利程度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当地果桑产业发展。一是攀西果桑主产区地处金沙江、安宁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较大,桑椹产量高、品质优、不易发生桑椹菌核病,是发展果桑产业的优势区域,适宜规划成全省的优质果叶兼用桑产业带,同时,通过调整桑树的剪伐形式来调节桑果、桑叶的产量,可有效规避短期内加工能力不足、单一依靠市场鲜销等风险。二是盆地及丘陵、山区蚕桑产业基础较好,是发展果桑产业的宜栽区域,由于空气湿度较大,容易导致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建议适度规模、稳步推进。其中:盆地周边及城市近郊适宜规划成高效观光果桑旅游产业带,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采摘、科普教育、蚕家乐、蚕桑宴等,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丘陵、山区由于交通不便、旅游资源匮乏,但空气、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较少,适宜规划成优质果桑产业带,建立高标准、规范化的优质果桑原料生产基地,以满足当地桑椹加工企业的加工需求为主。
3.2加强新品种引进与试验示范,合理布局品种的功能与熟期结构
各地应根据果桑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带规划及桑椹的用途,筛选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质高产品种,其中:攀西优质果叶兼用桑产业带重点筛选果叶兼用桑品种,盆地周边及城市近郊高效观光果桑旅游产业带重点筛选适合于鲜食的果桑品种,丘陵、山区优质果桑产业带重点筛选适合于加工的果桑品种。同时,要加大新品种的引进与试验示范,建立新品种比较试验园,进一步筛选满足当地用途的早、中、晚熟品种,丰富品种类型、改善现有品种熟期单一的现状,既能错开桑椹菌核病病原的集中感染、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又能延长桑椹挂果期、减轻采摘、运输和企业加工的劳动强度。
3.3提高果桑标准化种植水平、完善果桑种植技术规范
各地应根据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建立高标准的果桑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开展果桑栽植模式及栽植规格、剪伐方式、肥培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桑椹采收等的试验研究,集成果桑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制定栽培技术规程,提高标准化种植水平。一是在栽植密度及树型养成方面。果桑或果叶兼用桑应坚持单行种植、适度稀植的原则,其中:攀西优质果叶兼用桑产业带栽植密度应控制在600株~1000株/亩左右,养成低干树型;盆地周边及城市近郊高效观光果桑旅游产业带栽植密度应控制在100株~150株/亩左右,养成中、高干树型;丘陵、山区优质果桑产业带栽植密度应控制在250株~330株/亩左右,养成中干树型。既有利于桑椹采摘、又有利于桑园管理。二是在剪伐形式方面。果桑或果叶兼用桑应坚持夏季修剪、秋季摘心、冬季短梢的修剪方式,建园初期应推行果桑快速养型技术,实现嫁接当年定干、第二年投产、第三年盛产的目的。三是在加强果桑园田间管理及肥培措施方面。应切实做到春季除草、冬天翻耕、清除桑园杂物、常年开沟排水,施肥上重点施好冬肥和夏肥,重施基肥,轻施追肥,重施钾肥,轻施氮肥,多施有机肥。
3.4注重桑果产品质量安全,抓实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依托全省桑树病虫害监测防治体系,开展果桑病虫害绿色防控专项研究,对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致病机理、防治措施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总结防治经验。在防治策略上,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防治措施上,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措施有三点,一是农业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品种结构、标准化种植、合理剪伐、科学施肥、冬季翻耕与清洁桑园、春节防除杂草、常年开沟排水等;二是物理防治措施:摘除病椹、地膜覆盖、树冠覆盖、隔年轮伐等;三是化学防治措施:坚持“宜早不宜晚”的原则,每年3月上中旬,当气温达到15℃、土壤湿度适宜时,分别在初花期、盛花期、盛末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腐霉利1500倍液三种药剂进行交替使用,每次施药间隔时间7天左右,施药2~3次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5培养新型经营和服务主体,提高果桑产业组织化程度
一是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文章,突破结构与规模制约,解决“谁来种桑”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充分调动果农自主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围绕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做文章,突破体制与组织制约,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建立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现代果桑产业组织体系,增强果桑产业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的“合作社+农户”为主的果桑产业新型双层经营体系,便于开展标准化经营、机械化生产;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果农利益为核心,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二次返利等,建立农民土地租金、股民土地股金、农业工人薪金“三金”并立的利益形成机制。三是围绕服务体系做文章,突破教育与素质制约,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及果农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合作社服务、专业协会、专业服务公司、服务超市、农民职业经理人等市场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多种服务模式;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深入推进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通过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果桑科技示范基地、园区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平台。打通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3.6创新机制,提高果桑产业化水平
一是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果桑产业:结合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加大对桑椹、桑叶、桑芽等废弃物及副产物的集约、精细、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桑+菜”、“桑+药”、“桑+草”、“桑+禽”等果桑园林下种养,既可提高桑园整体效益,还可防除杂草、肥培土壤、防病治虫。二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果桑产业:积极构建果桑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延伸产业链,“接二连三进四”,大力发展桑椹精深加工及物流商贸等。三是拓展果桑产业功能支撑:拓展桑树的生态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拓展蚕丝的文化功能,发展科普农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产业。四是拓展桑椹产品支撑:以绿色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桑椹产品和旅游产品,特别是加大对桑椹膏等易消费品和桑椹提取花青素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
3.7加大宣传,积极培育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
一是要加大对桑椹的营养、活性成分及其食用、保健及药用功效的宣传,积极引导本地市场鲜食消费。二是要抓好品牌培育,积极支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和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登记“三品一标”等认证。三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大力宣传桑果产品,提高知名度,支持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新营销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积极举办、支持企业参加“农博会”、“酒博会”等展销活动,扩大产品市场影响,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
3.8加大投入,大力提升果桑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建议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研单位从事果桑新品种选育、果桑标准化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桑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等公益性研究,支持果桑主产县(市、区)进行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业主大户等经营主体进行桑椹冷藏、烘干等条件建设,支持果桑加工企业技改扩容、产品研发及品牌打造等。
刘刚(1974-),男,博士,研究员。
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4JQ0026),“十三五”省财政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专项资金项目,“十三五”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