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政江,黄明亮,苟举民
腺性膀胱炎97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刘政江,黄明亮,苟举民
腺性膀胱炎;治疗学;等离子电切;膀胱灌注
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6.10.009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反应性、增生性疾病,反复慢性炎症、膀胱梗死或医务刺激等均可能导致该病发生[1]。近年来由于泌尿外科和病理科医师对本病认识的提高,以及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技术的提高,发病率的逐渐增加。使用抗生素治疗腺性膀胱炎无明显效果,目前临床上以电灼、电切辅以药物膀胱灌注为主要治疗方法[2]。笔者所在医院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腺性膀胱炎97例,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部分患者行膀胱灌注治疗,现将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97例,男30例,女67例。年龄30~76岁,平均53岁;病程1~30年。主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64例,合并终末肉眼血尿11例;合并单纯镜检血尿32例;合并更年期综合征1例;下腹部及会阴部坠痛不适21例;尿不尽、排尿困难9例。3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电切术后膀胱镜活检发现。体检:男性患者直肠指诊:前列腺增大、质地不均,质韧,有压痛。女性尿道外口狭窄5例;尿道外口肉阜18例;尿道外口处女膜融合征6例;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30例;白细胞(+~+++)58例;红细胞(+~+++)43例,中段尿培养50例无细菌生长;37例有致病菌生长,10例为混合菌生长。97例均行彩超检查,其中76例表现为膀胱三角区不均匀增厚,膀胱颈口不规则隆起、粗糙、回声增强,其中6例怀疑膀胱肿瘤,行增强CT检查发现其中2例有不均匀强化表现,最终病理证实为腺性膀胱炎。97例均行膀胱镜检查,82例术后行膀胱灌注治疗。镜检发现病变部位黏膜呈滤泡样、苔藓样增生改变,或绒毛样改变。病变多位于膀胱三角区,发现膀胱颈肥厚、硬化或下唇抬高的38例,合并膀胱结石2例。
1.2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使用日本奥林巴斯等离子电切镜,电切功率150 W,电凝功率70 W,在腰-硬联合麻醉或非插管全麻下行经尿道行膀胱病损黏膜电切术。手术时间15~40 min,平均25 min。灌注液为生理盐水。电切范围为超过肉眼可见病变周边5~10 mm,电切深度至浅肌层,病变范围位于输尿管口者先留置输尿管导管(双J管)后电切,切除后用Ellick冲洗器将组织吸出或电切镜直视下冲出,再送病理检查。尿道狭窄者予尿道扩张;膀胱颈部抬高者行膀胱颈部电切术;合并尿道肉阜者一并切除;尿道处女膜闭锁患者将尿道口与阴道口之间区域做重建,保证两口距离大约1 cm;合并膀胱结石者先碎石取石,再行病损黏膜电切术。术后留置导尿管5~7 d。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无药敏结果可根据经验用药,平均5 d,不超过7 d。术后4~6 d行膀胱灌注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吡柔比星40 mg/丝裂霉素40 mg,或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1 g,保留60 min。每周1次,连续4~6周。灌注后第2天拔除导尿管,无明显尿路刺激征可出院。术后门诊定期复查尿常规,每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连续1年;后改成每6个月1次,连续2次;每年1次,连续2次。
1.3疗效判断[3]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膀胱复查黏膜和活检正常,尿检正常。有效:症状明显缓解,偶尔出现尿路刺激征,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三角区或颈部黏膜有轻度充血、水肿,活检正常,尿检偶尔出现镜下血尿、镜下白细胞。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出现复发,膀胱镜检查复发或出现新的病变部位。加重:治疗后症状及膀胱镜检查表明加重,或出现癌变。
97例患者,随访90例,平均随访24(6~48)个月。治愈80例,好转10例;术后3~12个月复查膀胱镜,见膀胱黏膜逐渐恢复为移行上皮覆盖。6例治疗后1~6个月复发,再次电切达到治愈。1例术后出血较多,给予增大水囊,牵拉尿管,持续膀胱冲洗,配合药物止血后效果较好。1例出现菌群失调,尿路真菌感染,需抗真菌治疗。无1例恶变。术中留置双J管患者,于术后2~3周拔管。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增殖、化生性病变。大多学者认为病检发现Brunn巢就可诊断为腺性膀胱炎,不过就病变本身而言,大多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良性病变。Pantuck等检测mAb Dasl单抗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中的表达,证实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癌的癌前病变[4]。目前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膀胱腺性化生若不及时处理,约6%患者日后有恶变潜能[5,6]。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肉眼或镜下血尿、下腹及会阴部坠痛不适、尿不尽、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无明显特异性。确诊主要依据膀胱镜检查及活检。好发部位为膀胱颈部、三角区、尿道内口,电子膀胱镜对膀胱颈口病变暴露有明显优势。腺性膀胱炎在膀胱镜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病变主要位于三角区及胱颈部;(2)病变呈多中心性,常常散在、成片或成簇存在;(3)具有多形态性。乳头状,分叶状,滤泡样相混合存在,其上无血管长入;(4)输尿管管口多数窥视不清。于惠元等根据膀胱镜检将腺性膀胱炎分为乳头状瘤样型、滤泡样或绒毛样水肿型、慢性炎症型和黏膜无显著改变型。叶章群、陈志强等教授首次提出了腺性膀胱炎的分期概念[7]。将其分为早期和后期,早期包括慢性炎症型和黏膜无显著改变型,仅表明慢性癌的发生学上意义不大,不应视为癌前病变。但若慢性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则可发展为后期腺性膀胱炎,包括广泛肠上皮化生型、乳头状瘤样型和肠腺瘤型。后期腺性膀胱炎存在较短时间内恶变可能,应视作癌前病变,积极进行外科治疗。腺性膀胱炎仅仅是一个病理诊断,多数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继发性病理改变,其后面可能隐藏着许多其他病因,不为人们注意。要想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应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只有将病因弄清楚,消除了慢性刺激因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经尿道电切、电灼和电汽化术已广泛用于腺性膀胱炎的治疗,随着腔内手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病例显示等离子电切设备明显优于汽化电切。该院97例均采用等离子电切术、电灼术,术后膀胱内灌注效果良好。有学者提出:经尿道电切术电功率120~160 W、电凝功率60~80 W对膀胱病变黏膜全层进行切除,切除范围应达到病变黏膜外5~10 mm;输尿管口及周围有病变组织的患者可用电刀将病变黏膜切除,并用电极对出血点进行止血,不适宜反复电凝[8]。若腺性膀胱炎累及输尿管口引起上尿路积水,应考虑膀胱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9]。笔者认为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前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因治疗配合病损黏膜电切效果会更好,如解除尿道梗阻(尿道肉阜切除、尿道狭窄扩张)、膀胱颈口电切、清除结石、处女膜闭锁患者要恢复生理解剖结构等,如有输尿管口狭窄者,先预留双J管,再电切。其次术后服用α受体阻滞药(盐酸坦洛新缓释片0.2 mg,1次/d)治疗尿道内括约肌痉挛,对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有较好效果。再次,既然有证据表明腺性膀胱炎有癌变可能,则膀胱灌注抗癌药物是术后控制病情进展、复发的有效手段。使用药物包括丝裂霉素、比柔比星、吉西他滨等。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适应证[10]:(1)对于病变范围小、黏膜无显著改变、慢性炎症病变而无梗阻的患者;(2)行电切、电灼、激光、手术切除不彻底或术后预防治疗者;(3)对多发性、范围广泛、膀胱容量尚可的患者。
综上所述,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对早期诊断腺性膀胱炎具有重要意义,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术后丝裂霉素、比柔比星、吉西他滨等药物膀胱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
[1]任涛.经尿道电切术与电灼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对比[D].延安:延安大学,2013.
[2]魏鑫,孔祥波.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膀胱灌注无菌透明质酸钠液的疗效观察[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秦奋,郭全喜.不同药物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学,2011,17(13):140-141.
[4]Pantuck AJ,Bancila ED,Das KM,et al.Adenocancinoma of the urachus and bladder expresses a unique colonic epithelial epitope:an immunohistochmaical study[J].J Urol,1997,158(15):1722-1727.
[5]沈方敏.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 4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8):2305-2307.
[6]张辉.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复发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4):3068-3070.
[7]Chen ZQ,Lan RZ,Ye ZQ,et al.Analysis on pathogenesis of 50 cases of Bladder proliferative lesions[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Med Sci),2003,23(2):213-215.
[8]张军,谷现恩.腺性膀胱炎的诊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2):15-17.
[9]周峰,汪超军,刘彝,等.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附97例报告[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4,3(4):227-229.
[10]汤昊,孙颖浩.腺性膀胱炎及其诊治[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23(9):715-718.
[2016-04-20收稿,2016-05-19修回][本文编辑:王茜]
R694+.3
B
264200山东威海,解放军404医院泌尿外科(刘政江,黄明亮,苟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