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爱芹,黄晓青
骨外伤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耿爱芹,黄晓青
骨外伤;急诊;心理护理
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6.10.035
骨外伤是指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等外伤所致的骨折,属于急诊科常见病之一。目前,手术是治疗骨外伤的主要方法。研究发现,受疾病创伤、手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多数骨外伤患者围术期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表现,这给其手术与术后康复效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2]。因此,对骨外伤患者进行积极护理的同时,应重视心理护理干预,使其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与护理,提高急诊治疗质量。2014年11月—2015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对55例骨外伤患者应用了心理护理干预,现将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2014年11月—2015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骨外伤患者,共计110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已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根据双盲法将110例骨外伤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研究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5±5.3)岁;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10例,高中20例,初中20例,小学及小学以下5例;职业:农民15例,工人20例,职员10例,干部5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0.2±5.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11例,高中19例,初中21例,小学及小学以下4例;职业:农民16例,工人20例,职员9例,干部5例,其他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职业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并给予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宣教与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强化术前心理护理(1)受疾病创伤与疼痛的影响,多数患者及其家属易在到院后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针对此,护士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骨外伤知识宣教,使他们对疾病有初步的认知,以此缓解过重的心理负担。(2)手术前向患者讲清手术的方法、目的、意义与预后注意事项,充分满足他们对手术知识的需求,强化对手术的掌握程度。(3)多数骨外伤患者在临近手术时,不良情绪反应越为强烈,甚至发生心理障碍[3]。护士应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通过耐心的沟通与交流缓解其紧张的情绪表现,必要可进行心理治疗。(4)根据患者文化程度、职业、年龄等综合信息,以简洁易懂的语言说明疾病情况与进展程度。(5)转送患者到手术室后,手术室护士应给予热情的接待,使患者对医疗操作有依赖感、信任感与安全感,平复他们术前不良情绪表现,保证手术可以顺利开展。
1.2.2强化术中心理护理(1)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躺在手术床上时是内心最脆弱的时段,此时往往因惧怕手术而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加快等情况[4]。护士应在认真准备术前工作的同时,通过语言安抚患者,并指导他们采用深呼吸的方式稳定情绪,放松肌肉。(2)尽量减少器械碰撞的声音,以熟练的操作降低患者的恐惧感。(3)当患者麻醉时,护士应握住患者双手或抚摸其额头,传达信任、亲切的信息,强化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程度。(4)完成手术后,尽量快速为患者遮盖身体,减少暴露面积,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1.2.3强化术后心理护理(1)患者术后受出血、创伤的影响,往往身体虚弱、情绪不稳定,特别是术后强烈的疼痛感易使其出现恐惧不安、烦躁等情绪。对此,护士应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发现他们的痛苦,并尽量提供力所能及的护理服务,例如: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心理暗示减轻疼痛感等,必要时可遵医嘱应用药物镇痛。(2)患者清醒后,护士应在第一时间告之手术效果良好,为其建立起心理支持与安慰。(3)骨外伤术后易留下后遗症,加之术后恢复期较长,患者住往会出现自怜、伤感、绝望的态度。护士应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并表示充分理解他们的痛苦,并通过沟通逐渐向其渗透病情状态,强化治疗信念,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术后功能锻炼,促使肌体早日恢复。
两组护理前SAS与SDS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SAS与SD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s)
表 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s)
注:与对照组干预前相比,SAS:t=0.232,*P>0.05,抑郁自评量表:t=0.523,#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SDS:t=3.545,▲P<0.05,抑郁自评量表:t=4.022,☆P<0.05。
组别 SAS SDS研究组(n=55)干预前 55.5±10.2* 51.5±8.2#干预后 42.3±3.5▲ 29.4±5.2☆对照组(n=55)干预前 55.8±8.2 51.4±7.5干预后 53.7±7.2 42.1±8.2
近年来,随着交通业的发展,急诊骨外伤的发生率也呈显著上升的趋势,患者不仅面临着身体上的损伤,同时心理也处于强烈的应激反应状态中。骨外伤属于急诊科常见病之一,具有突发性特点,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双重的伤害。因此,作为一合格的急诊科护理工作者,在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外,还应掌握贴切的心理护理方法,这对保证患者的手术效果与恢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6]。
心理护理与传统临床护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护士的语言、态度与行为有意识的干预患者的认知与感受,使其能自觉的改变不良行为与心理状态,继而达到防治疾病、提高康复质量,保证身心健康的目的。骨外伤患者受突发性创伤、疼痛、手术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偏执、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表现,对其治疗效果与康复质量十分不利[7,8]。研究发现,强化心理护理,对患者的不良情绪给予正确引导,做到关心、细心、耐心,及时缓解他们的痛苦,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与康复效果;同时,开展心理过程中,密切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改善护患间的关系,构建起和谐的医疗氛围[9]。该研究结果显示,经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后,研究组SAS与SD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许多结果相一致[10-12]。结果可见,对骨外科患者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总之,护士作为为患者服务的医疗主体,应在积极实施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重视患者心理上的需求,通过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措施保证治疗效果。
[1]谢秋菊.临床心理护理对急诊骨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20(1):152-154.
[2]唐小华.心理护理对骨外伤急诊患者治疗影响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12(20):140-141.
[3]曾细秋,曾烈梅.家属心理护理在小儿急诊手术前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3,5(28):155,157.
[4]迟营,耿淑玲,邢军.心理护理在骨外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0(16):180-181,184.
[5]陈晓梅,李敏.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的实践价值评述[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2(6):21-22.
[6]郝雁华.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4(9):95-97.
[7]付雪飞,宗彩霞,张呈,等.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15(11):94-95.
[8]练玉梅.人性化护理对急诊输液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8(3):354-355.
[9]王凌云.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4(9):62-64.
[10]李玉姣.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急诊清创缝合术患者负性情绪应激反应改善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5(9):862-863.
[11]曾婷婷.心理护理干预在重症急诊患者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10(3):231-233.
[12]余洪杰,零玲.心理护理在急诊外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22(2):138-139.
[2016-04-17收稿,2016-05-15修回][本文编辑:吴蓉]
R473.6
B
250012山东济南,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医院(耿爱芹);250014山东济南,山东省武警总队医院(黄晓青)
1.3观察指标采用Zung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情绪的变化。SAS与SDS量表编制于1965年,是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精神药理研究量表之一,两表均由20个项目组成,每项设定为4个等级,即1级(很少)、2级(有时)、3级(经常)、4级(持续)。评分时间为过去一周内,SDS量表将各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分界值为41分,41分及41分以上即考虑有抑郁症状。SAS量表将各项目分值相加得到为粗分,粗分×1.25即得到标准分,标准分界值为50分,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两量表分值越高说明焦虑、抑郁情况越重。
1.4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 15.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