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宁 张金虎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46)
张金虎主任医师治疗小儿慢性胃炎临床经验
郭靖宁 张金虎△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712046)
目的:总结张金虎主任医师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慢性胃炎临床经验。方法:从临床辨证、用药原则、合方配伍方面进行总结阐述;另附以临床典型病例进一步求证。结论:张金虎主任医师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并扩大了半夏泻心汤的适用范围,使其可应用于寒、热、虚、实各型小儿慢性胃炎,而且临床上可随证加减,以期为临床治疗小儿慢性胃炎方面提供宝贵经验。
慢性胃炎中医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1],多数小儿表现为脐周或脐上胀满、疼痛,甚则呕吐等症。多与饮食、情志相关。年幼儿童定位不准确,显示不典型的脐周痛。本病在儿科发病率不算太高,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逐渐引起医务人员与患儿家长的重视。其确诊主要依赖于Hp检查,C13呼气试验,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更精确[2]。小儿慢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制定的小儿慢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3]。张金虎主任医师应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慢性胃炎,通过改变患者的主观症状,改善患儿体内环境,促进溃疡愈合,抑制HP,抑制黏膜增生,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
1 注重舒肝调脾 1.1 疏肝理气 张老师认为小儿肝常有余,易木亢侮土,且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突然环境变化等,均可致气机不畅,肝失调达,乘脾犯胃,脾胃纳运受制,气机阻滞而引起胃脘疼痛。张老师在临证中,在见有肝郁的,在加味半夏泻心汤中根据辨证加入疏肝理气之中药加减化裁,同时嘱患儿家长注重患儿情绪,注意饮食。肝郁日久,必生内热,邪热内生时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方中黄芩、黄连清泻内热;兼有便秘者加火麻仁、肉苁蓉、当归养血润燥。
1.2 调理脾胃 张老师认为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转输,以上升为常。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加之乳食不知自节。若家长喂养不当,超出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均可损伤脾胃,引起胃痛。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积。如患他病,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过用温燥耗伤胃阴等均可导致胃痛。胎禀不足,脾胃薄弱小儿,加之后天失于调养,则脾胃怯弱,易胃痛。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则在于胃气润降。慢性胃炎病程迁延,久病多虚。在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证时,可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伴有食欲不佳者加用消食助化之品,如鸡内金、焦三仙等;伴有呕吐者,加用生姜、吴茱萸降逆止呕;因脾胃虚寒所致者,加干姜、延胡索温胃散寒。
2 固本清源治疗HP临床中发现由于小儿的个体差异和HP对抗生素的耐药问题,使的多数患儿根治失败,张老师运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抗炎、抗酸,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黄连所含多种生物碱均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黄芩对HP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中药除了对HP有抑制作用外,还可以改变胃的内环境,对紊乱的消化功能进行调整,对小儿慢性胃炎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典型病例 患儿张某,女,6岁,18kg,学生,2015年10月15日初诊,患儿以“间断腹痛4周”为主素。4周前患儿生气后,出现左上腹及脐周胀痛。家长带患儿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仍间断左上腹痛,故来我院医治。就诊时症见上腹部疼痛,以左上腹、脐周疼痛为主,饮食差,伴有轻度恶心、腹胀,偶有呕吐,无腹泻、无便血、无发热。平素易感冒,脾气差,易哭闹,平时大便时干时稀,现大便干如羊屎,2~3日一行,小便正常,既往患儿无特殊病史。查体:精神可,痛苦面容,面色黄且无光泽,形体适中。体温正常,咽轻度充血,双肺及心脏查体无明显异常,腹软,左上腹及脐周压痛(+)未触及反跳痛,肝脾无肿大。四肢脊柱无畸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辅助检查:血、心肌酶、肝功、腹部B超,结果显示均未见明显异常。胃镜示:慢性胃炎。黏膜斑:黏液增多且牢固附着于黏膜,黏膜表面发红;水肿:黏膜肿胀、稍苍白、反光强,胃窦明显,黏膜脆弱,易出血。C13呼气试验(+)。中医诊断:胃痛;西医诊断:胃炎。治法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加味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处方:法半夏、黄芩、木香、柴胡各6g,干姜、黄连、甘草各3g,党参、延胡索、白芍、大枣、火麻仁、当归各10g,(均采用三九药业集团免煎中药)。7剂,水冲服,1d1剂,多次口服。
二诊,患儿无明显腹痛,食欲增加,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睡眠佳,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缓。续用上方减当归、火麻仁,7剂,水冲服,1d1剂,多次口服。患者再未来复诊,半月后经电话随访,患儿再无腹痛,饮食、睡眠、大小便均正常。
按:小儿慢性胃炎是小儿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其病程迁延,病情易反复,久病多虚,久病多郁,张老师认为小儿慢性胃炎多为肝郁脾虚。用加味半夏泻心汤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柴胡舒肝理气;黄芩、黄连泄热开痞均为君药,四药合用,辛开苦降,分解寒热,散结除痞。有研究表明黄芩、黄连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中延胡索,辛、苦、温,活血、行气、止痛。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延胡索,能温热散寒,能行血中气滞,气中之血滞,故治一身上下之诸痛[4]。木香,辛行苦泻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气滞,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又为健脾消食之佳品。干姜,辛热,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三药为臣可行气、温胃止痛,与君药合用可辛、开、苦、降,分解寒热,行气止痛。方中党参、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气以复升降之职,为佐药。党参含有多糖,具有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和调节胃肠道的作用[5]。方中白芍味酸,甘草味甘,二者酸甘化阴,滋养经脉,缓急止痛,并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平调寒热,行气止痛。能达到镇痛、催眠、安神、抑酸、抗炎、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之效[4]。加味半夏泻心汤全方辛开苦降甘润,泻不伤脾胃,补不滞中,使脾胃调和,气机调畅,肝气得以疏泄,脾胃得以调和。本方对小儿慢性胃炎寒、热、虚、实兼可运用,以肝郁脾虚型为佳。
4 讨 论 小儿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寒热、虚实、气滞、血瘀”密切相关,张金虎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中后期则虚实夹杂,且本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脾与胃同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受寒饮冷,饥饱无常,则脾胃同病。肝属木,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或中土雍滞,木郁不达;或肝血瘀阻,胃失濡养,故胃病亦多与肝有关。目前,西医治疗小儿慢性胃炎尚无特效疗法,一般主张症状明显者采取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无症状者无需进行治疗[6],并且复发率大,毒副反应大,均不利于患儿身心健康,甚至影响患儿生长发育。采用中医药治疗不仅安全,而且还极大的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本方采用中药免煎颗粒,使患儿更容易接受。
[1] 曾静雯.小儿厌食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2):157-159.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 684.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消化学组.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3):189-190.
[4] 张金虎.平痉散治疗婴幼儿肠痉挛119例[J].陕西中医,2013,34(5):556-557.
[5] 焦红军.党参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2005,25(4):92转89.
[6] 赵丽营.王烈教授治疗小儿慢性胃炎验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6(7):227-228.
(收稿2016-07-08;修回2016-08-25)
·针灸经络·
*辽宁省中医药临床学(专)科能力建设项目(2012-LNZYXZK-05)
胃炎/中医药疗法 儿童 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 中医师 @张金虎
R
A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11.040
△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 7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