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新疆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新疆 图木舒克 843900)
子宫全切与次全切对女性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
刘 艳
(新疆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新疆 图木舒克 843900)
目的 研究子宫全切与次全切对女性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4月份-2016年4月本院接诊的因非子宫脱垂而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的36例病例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可分成两组:全切组22例均实施子宫全切术,次全切组14例均实施子宫次全切术。比较术后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并通过女性性功能诊断量表综合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性生活的质量变化。结果 术后6个月,全切组患者的性高潮、性满意度及阴道润滑度的综合评分均高于次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全切组的22例患者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率为40.91%(9/22),而次全切组的14例患者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率为14.29%(2/14),对比两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子宫全切术,子宫次全切术更有利于降低患者发生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并可减少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
子宫全切;子宫次全切;性生活质量;盆底功能
子宫是妇女生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和重要的功能性,一旦实施子宫切除术会导致患者痛苦面对术后生理机能的慢性康复问题[1],本研究选取在我院实施全子宫和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共计36例,借此开展两种术士对女性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份-2016年4月本院接诊的因非子宫脱垂而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的36例病例资料,病例入选标准:年龄28~48周岁,拥有固定的性伴侣,且术前均有周期性的性生活,均为自愿参与本课题研究,且均签署了情况知情书。全切组22例均实施子宫全切术,平均年龄(33.43±6.03)岁,均已育有1~2名子女,均无继续生育要求;次全切组14例均实施子宫次全切术,平均年龄(33.57±5.88)岁,均育已有1~2名子女,均无继续生育要求。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指标评价标准
对比两种患者术后6个月的盆底功能状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性生活质量变化进行评分,可通过女性性功能诊断量表进行评估,此量表评价的内容可包括:基本性欲、性高潮次数、性心理状态、性交困难状况,共为4项,每项评分的分值均为0~10分[2]。提示:分值情况与性生活质量呈反比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2.1 性生活质量
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见表1)。
对比表1可得知:全切组和次全切组的术前相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对应手术治疗后,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s)
组别阶段n基本性欲评分(分)性高潮次数评分(分)性心理状态评分(分)性交困难状况评分(分)全切组术前223.31±1.242.45±1.533.35±1.063.43±1.21术后226.46±2.664.86±2.415.73±2.526.86±2.21次全切组术前143.32±1.232.47±1.553.34±1.053.45±1.23术后144.42±1.533.27±1.354.78±1.354.76±1.36
2.2 盆底功能情况
全切组的22例患者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率为40.91%(9/22),而次全切组的14例患者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率为14.29%(2/14),对比两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行全子宫切除术会同时切除宫颈,不仅会切断位于盆底中的子宫主韧带与骶韧带,而且还需推移膀胱与直肠向下,进而不利影响于膀胱及直肠的系统神经支配功能,致使其盆底整体结构和生理状态的改变[3]。子宫次全切除术保留宫颈,不用下推膀胱和直肠,不用切断子宫主韧带和骶韧带,故不影响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而次全术子宫切除术会保留很多相关支撑连接功能,不会对盆底造成严重性影响。正如本研究结果显示:全切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次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也高于次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子宫全切术,子宫次全切术更有利于降低患者发生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并可减少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
[1] 刘英梅.子宫全切与次全切对女性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 2016, 24(6):89-90.
[2] 金 玉.子宫全切与次全切对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影响的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7):52-53.
[3] 王庆霞.浅析进行全子宫切除术和次全子宫切除术对女性性生活及其盆底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 2015(22):244-245.
R713.4+2
B
ISSN.2095-8803.2016.15.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