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830011)马洪艳 付晓 王冬梅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方式改变,我国糖尿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因为本病会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故而给家庭及社会均造成极大压力。现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糖尿病国家,高发病率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
辩证论治为传统医学突出特点之一。《伤寒论》有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2]。通过对疾病症状的分析认识——“观其脉证”——即审证过程,得出疾病的病因,此为治疗过程中首要的、重要的一步。进而“知犯何逆”——也就是查机过程,审查病因得出病机。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以对因治疗为最根本、最彻底的办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是中医诊疗另一特点,其在防病治病过程中都希望达到与天和、地和、人和的和谐状态。消渴亦是如此,随着时代变迁,其病机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本病出现绝非现代特有,早在春秋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对该病的描述,不过当时是以“消渴”论之,而非现代医学所称的糖尿病。《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3]。《素问·奇病论》中记载“何以得之?”答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阅读上文可知古人认为:善得此病的前提条件是此人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五脏本虚,气弱不足。
由此可见饮食习惯是此症形成的重要诱因之一,饮食过于甘美则易过食,过食则饱胀而加重脾胃负担。长此以往则伤脾胃之本气而以脾虚为主,由此而使本虚之五脏更为虚衰。脾为机体运化之本,其气虚则运化推动力弱,体内水饮、津液停而聚为有形之痰湿。
同时食物中肥腻之味多食之后本就易困脾生痰生湿,只因食多肥腻则肥腻之味滋腻碍胃,多食、频食则更加重脾胃负担,饮食入胃脏腑不能及时将其运化、排除,停留于体内即为宿食。郁滞日久则易生内热,且阻滞脏腑气机条畅而现中焦胀满、痞闷。郁滞日久则易产热,其人出现热像,如口渴、口苦、咽干、饥而欲食……此时临证每每易被迷惑,以为所现热象为实热之证,往往忽略五脏气弱之本。
正如赵献可在《医贯·消渴论》中对本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作了如下精辟的论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溺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上述所论,是部分古代医家对消渴病机的认识,此乃正见。
《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饮食水谷入胃后,经胃之腐熟之后借助胃阳的推动之功将饮食中之精华输注于脾脏当中,之后又依靠脾阳的蒸腾,气化之功,将其中的精华自下而上推动、输注至肺脏。肺为五脏华盖,水之上源,并主通条水道,此时肺阳将水及饮食之精华布散于全身,以润养周身机体,从而延续生命。以上是饮食水谷在人体内消化运行、吸收基本过程,“阳主动,阴主静”在饮食水谷消化代谢过程中诸脏阳的、主动一面起了积极、主要的作用。
2.1 饮食结构的改变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伴随而来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3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过去30年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增加了一倍,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增加了两倍。过多肉制品的摄入也就是古人所言肥甘厚味,自然加大了胃肠道负担。古时过食肥甘之人多为贵族、大户人家,故而此病被称为“富贵病”,而以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个人饮食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意味着消渴已经具有相当的普及性,当然不能再称其为“富贵病”。
同时因受到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现代人多在饭后嗜食水果、酸奶、冷饮等寒凉食物,如此极为损害脾胃阳气。
2.2 作息时间的改变 古人皆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人则不然,熬夜、赖床者比比皆是。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出于阴则醒”,阳气出于阴是其在外运行、活动,入于阴则在休眠,潜藏。故而睡眠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一昔(夕)不卧,百日不服”的论述。如果日久晚睡、少睡则极为损伤阳气。且现代人夜间不睡多是以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作为消遣,内经有云:“久视伤血”故而现代人熬夜不仅伤肾阳还会伤肝血。
2.3 药物的不当使用 中国古代是没有抗生素的使用的,而近现代以来抗生素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倘若用中药学四性理论分析抗生素,其势必是属于寒凉性的。越来越多的小孩甚至婴幼儿一旦感冒就使用高效的抗生素,短期的结果是此次暂时的康复,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下一次感冒来得更为严重而频繁,如此而成恶性循环。
小儿为稚阳之体,其阳嫩而未盛,如此肆意使用寒凉,其对机体阳气之损害不可想象。幼年时期五脏之本就遭到重创,也为成年之后罹患疾病埋下伏笔。
在以上相关因素的影响下,现代人患消渴与古人相比有诸多不同,相比较而言现今之消渴病机更为复杂。
首先罹患此病时,机体阳气亏虚成为更为主要的病因,阳虚的基础上湿浊、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变化更为复杂。很多临床症状的出现不是某个单一原因作用的结果,而是阳虚为本与各个病理因素相互夹杂的作用。
“阳主动,阴主静”阳气亏虚则其推动、运化、蒸腾之功减弱。人体内血、津、液等有形之物,若要布散、濡养机体周身,无不依赖于阳、气的推动、运化、蒸腾。然阳、气亏虚于内,推动无力,有形之物不能自散,聚而成形成为痰饮、湿浊之属。而虽然体内津液、水饮比比皆是,却无法发挥濡养之功,其人仍感口燥、咽干。此犹如冬日地面之冰雪,地面铺满水饮之属,然冬阳无力,不能将有形之阴物化为无形之蒸气,而布散于天地之间,滋润世间万物。故而万物依旧干涸,滋润无源。此时如若出冬入春,春回大地,则雪化为水,又化为水气,地气蒸蒸日上与天气交泰,万物充满生机。故而此病之治多用附子、肉桂之属乃真正治本之治。
消渴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传统医学对其的治疗显示了巨大的优势,但是很多医家在古人治疗大法的影响下,过多的采用了以“清”为主的治疗方法,忽视了伴随现代人衣食住行的改变而发生的病机变化。本文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更深一步的剖析消渴病机,拓展了诊疗思路希望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