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519000)何瑀
脑梗塞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1]。本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丁苯肽胶囊联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脑梗塞经治疗病情稳定后至发病一年内为恢复期),入院时均符合脑梗塞临床诊断标准,并经CT/MRI检查证实。按入院时间依次编号1~80,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具体如下:①床上训练。采用安抚性按摩手法缓解肌张力高的肌群。在患者清醒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自行按摩。床上训练主要对患侧肩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等进行关节屈伸、各方向运动。②站立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站立平稳,逐渐延长时间。无法站立患者进行电动起床训练。③行走训练。由康复医师或家属搀扶进行行走训练,逐渐过渡至独立行走。④日常生活自理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生活自理训练方案,使患者学会吃饭、穿衣、排大小便、洗漱等。每天训练1~2次,每次10分钟。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081215)治疗。给予丁苯肽胶囊每次2粒(0.2g),每日4次,连续治疗12d。
1.3 观察内容 肢体功能评定采用FMA法进行,每项最高2分,最高分数为满分100分。96分及以上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50分以下为重度运动障碍。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所用统计学软件为SAS9.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前FMA评分(56.8±5.1)分,治疗后FMA评分(93.5±6.8)分;对照组治疗前FMA评分(56.9±5.2)分,治疗后FMA评分(81.4±6.1)分。两组治疗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观察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 1.5±2.6)分,治疗后评分(8.2±0.9)分。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31.1±2.5)分,治疗后评分(20.5±1.3)分。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显著提升。近年来,国内外康复专家在脑梗塞康复中主张“无深度意识障碍的脑血管病在发病后静卧2d以上是不必要的”,且早期运动治疗等康复治疗方法可使病变细胞复活。这一康复理念使得脑梗塞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即开始康复治疗,可有效避免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运动不及时导致的肌肉萎缩、肌肉痉挛等发生率,改善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
本组研究中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药物丁苯肽胶囊治疗恢复期脑梗塞,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丁苯肽可保护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及完整性,维持缺血区血流量,保证内皮参与的多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可促进侧枝循环开放,增加缺血区血流量。可提高线粒体ATP酶活性,维持线粒体结构完整,减少神经细胞死亡,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丁苯肽联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